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与内涵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与内涵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10]循此理路,课程育人首先在于促进个体精神成长,这不仅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的主体价值,还内含课程必须转向学生内在的、自发的精神成长之意蕴。换言之,课程育人不仅要关注客观知识的认识论价值,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本体论价值。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与内涵

全球化时代复杂交错的政治文化,使人们不得不反思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物质文化需要培养人的外在化教育“突出量化的手段与技术角度,使得对学习过程的处理过分强调经验客观、价值中立而简单化”[9],消解了知识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这导致课程知识与价值、课程学习和个体意义相互分离,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课程教学陷入“只见知识不见人”的困境,而解困之举的关键在于反思课程育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10]循此理路,课程育人首先在于促进个体精神成长,这不仅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的主体价值,还内含课程必须转向学生内在的、自发的精神成长之意蕴。换言之,课程育人不仅要关注客观知识的认识论价值,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本体论价值。

课程思政反映了一种将思政寓于课程之中的教育理念,它将知识视为“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11],通过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世界实现精神成长。首先,知识不只是中立的客观性内容,它还是特定文化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对知识进行选择、组织和创造的结果。课程史上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理性思辨,关于知识与价值关系的反思和追问从未停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12],知识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课程知识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程度。这种价值性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古代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满足人纯粹的精神需求,在现代大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功利性、实用性。因为知识总是服务于某种社会目的的,“所有的知识生产都是受着社会的价值需要指引的,价值的要求已经代替求知的渴望成为后现代知识生产的原动力”[13]。其次,知识不只是普遍的对象性内容,它本身不仅“是探究的产物、结果形态”,还内在地蕴含着过去探究、创造、研究、发现、建构的过程与方法,又是未来探究行动、方法以及过程的原材料[14],堪称人类的文化遗产。知识从生成、探究到传播的整个过程,都受到文化的影响,与一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课程知识的内涵,将对意义世界的追求转化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精神价值,才能在课程知识和个体精神之间建立内在的文化共生关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