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优化策略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16]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深入理解学习情境。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优化策略

1.聚焦核心素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数学教学是以师生在课堂为载体的多边活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对学生学情科学分析和合理预设的前提下,通过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自主学习新知、探究结论,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儿童立场,引领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以小数除法为例,我们知道小数除法是整数除法的自然延续,本质就在于如何记录把余数1放大10倍后再除产生的商,而这个记录方法就是用小数点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隔开。这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对余数一分再分的体验中,寻找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掌握从有余数的除法到小数除法(余数必须继续分下去)的算理内涵,体会小数运算的本质。学习的难点是在除不尽时就要模仿有单位时的具体情况,把“角”换成“分”,把“米”换成“厘米”,把“1”换成“10个0.1”等,就是要按照除法的意义继续平均分下去。为突破教学难点,设置了4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四位同学花了97元聚餐,现以AA制的方式交钱,每人应该支付多少钱呢?”。二是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算理。当出现了余1元无法整除的时候怎么办呢?三是逐步抽象,建立小数除法模型。四是学生自由提问,让“问题链”延伸。

3.摈弃形式,还原学生真正的“主体性”

(1)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真实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对面积大小的直观体验,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教师在地板上画了一块“1m2”区域,让学生估测“上面能站多少个人?”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估测,再组织学生亲自站一站。学生站立后的结果发现:“上面能站11个人”,从而得出“1m2就相当于11个人所站的地方”。显见,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会盲目地将“1m2”与“11个人”画上了等号。事实上,1m2所对应的并非11个人全身所站的空间大小(体积),而是11个人双脚所站立的占地大小(面积)。这样就会让学生对“面积的意义”的核心观念产生影响。

(2)用学生的“学”检视教师的“教”

“没有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再好的教师,再优越的教育条件,都不能使教育活动获得预期的结果。”[14]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要立足学生的“学”从而展开教师的“教”。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情,做好教学内容分析,寻找到内容相对学生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点,选择合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研读教材的呈现方式和编写体例,通过教材文本实现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要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确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明确主体作用的着力点;要及时调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加强主体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科学性、价值性。(www.xing528.com)

(3)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设置数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时刻紧扣学生知识学习的困惑点、转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短的比较,但只是对物体长度感性认识,如何精确刻画物体的长度?用什么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会不会用?有多少人会用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均需要做学情分析。本节课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建立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因此,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创设了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相同物体的数学活动,如课桌、书本长度(必须测量同样的物体,消除测量误差)等,让学生在自主寻找发现当“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所测的结果不同”时怎么办?学生在自主交流探讨中会发现,用统一的直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4.回归本质,让深度学习在真实的体验中发生

(1)引领学生体会知识的本质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应该发生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深度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自觉引导,是学生基于教师预设的专业方案,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15]教学要指向学科的本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参与并深度思考,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2)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16]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深入理解学习情境。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首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指导高效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习题使用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要重视反思总结,而不仅仅是解题。要理解题目中的思想方法,而不仅仅是寻求答案,要对教材的习题进行适当改编,提升习题的思维附加值。要在传统的应用题练习基础上,加强对新题型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探究性问题,强化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