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教师发掘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青年教师发掘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么就归咎于没有经验,没有什么可总结;或是没有资料,无“米”下锅,无法研究。如果青年教师能自己种点“谷”,碾点“米”下锅,即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地总结,积极捕捉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一定会有所发现和创新的。

青年教师发掘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一、教学能力自我提高“十三要”

1.要认真学习大纲、仔细研究教材,了解知识的系统和枝节

区分重点、一般和次要。掌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2.要把教材的梗概了解和精读精研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在了解教材的系统和前后呼应之后,可以去设计逐步进行能力培养的方案。对于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乃至一道习题,都要能自辟蹊径精细地从各个侧面去探索。

3.要在备课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有确切的了解

课前和课后、作业和试卷,这些方面都可了解到许多实际情况。上课做到了针对性和少而精,就可以分出充裕的时间去增加能力培养的内容。

4.备课时要能适当地参阅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

经典的现代的、专门的和通俗的,要使它们能为我所用。拓宽加深了自己的见识,才能在教学时驾轻就熟、广证博引、能浅能深。

5.备课要备板书

板书要有条理和重点突出。板书多少要适当,为此,常需逐章逐节、一图一试、一字一句反复斟酌、推敲增删、细细修改。在执教后再作随笔,日臻完美。重视板书的安排,还很有利于学生看书归纳能力和笔记能力的培养。

6.要十分重视实验这一教学手段

有无实验,教学效果会有天壤之别。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本身是一个实验能手。

7.对课本上的规范的语言,即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读熟讲顺

这样,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才能融会贯通、应答如流。

8.上课要考虑精讲多练

要多增加习题的比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靠练出来的。为此,教师本身十分有必要到“题海”里去翻滚,去绞尽脑汁苦苦求解,觅精髓求精选,清理解题技能技巧,练就一套有章有法的解题硬功夫,这样,学生因为有了历经“题海”之苦的教师的引导,便能顺利地“漂洋过海”,得以活泼健壮地成长。

9.要重视对于教学内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

越是典型的或烦难的问题,越有整理、归纳和总结的价值。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1)平时课上重视随堂的知识整理、归纳和总结;

(2)在知识单元结束、测验考试的前夕,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总结;(3)经常注意寻找有价值的课题,专门研究。

这一类专题研究,在我们教学战线上的地位,犹如科技战线上的研究项目。专题研究虽然很不容易,但一旦完成,则将是教师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更新和过人一筹。研究成功的专题,将是既高度概括,又疏而不漏、充满活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答实际问题时,可以使问题的烦难感消失,对于对口的典型问题的解答则可轻便简单。

10.要提高自己对测验和考试的命题能力

要有高质量的处理分析试卷的能力。要有能力判断出高考试题中究竟考到了哪些能力,而非仅止步于能把这一、二道难题做出的本身。(www.xing528.com)

11.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教师怎样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转为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语言,怎样使自身的言行举止对教育的效果有正面的强化效应,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提高与发展,切实地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那么,教学基本功有哪些呢?从知识结构来说:包括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科学史和教育史知识;基本的美学知识等。从能力结构来说: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教学能力、板画书写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了解评价学生能力、应变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只有练就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2.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某一具体又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经过他们反复试验,有时甚至使教学受到一定的损失,才摸索出来的。因此,应该向老教师学习,不论是同专业的老师,还是不同学科的老师都要学习,学习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听课,因为不同老师讲的课,各有各的长处,特别是已形成了独特教学风格的课。如在教学中,其教学语言,或浅显易懂,或庄重典雅,或幽默诙谐;其教学方法,或善于点拨,或长于渲染,或善于质疑;其板书,或擅长提纲式,或擅长图表式,……这都浸透着老教师辛勤的汗水,是他们经过艰辛劳动创造出来的。当然,学习时并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而应扬长避短,更要有所创新。此外,还要多请老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及时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之,就是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从而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13.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许多青年教师都认为教学研究是专职搞教学研究的同志的事,没有把教研工作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去看待。只顾教书,从来不去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只习惯于接受他人的经验,并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要么就归咎于没有经验,没有什么可总结;或是没有资料,无“米”下锅,无法研究。事实上,教学和教研是教师成才的双翼,缺一不可。虽然教学领域的研究是无止境的,但真正钻进去并不难,关键是要有点精神。如果青年教师能自己种点“谷”,碾点“米”下锅,即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地总结,积极捕捉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一定会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的话,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也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所以,青年教师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研究教学上的问题,探索教学的规律,反过来又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自身提高的有效途径。

另外,教师写好“教学后记”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某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评定标准

某校对教学中主要困难的自我分析

(只在选好的方法内打“√”,不写姓名)

二、确定教学实验对象的四种抽样方法

开展教学实验,必须科学选定实验对象,即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学实验学中,通常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一部分个体,这些个体叫做样本。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的过程叫做抽样。

抽样的方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下面简单介绍四种常用的方法。

1.随机抽样

即从总体中随意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随机抽样通常采用抽签方式。例如,要进行“××学校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这项实验,须从该校160名一年级新生中选40名作为实验对象。就可以先给每个学生制成一张大小相同的卡片,卡片正面写上学生的名字,然后只看反面,随意摸出40张卡片就可以了。用随机抽样法抽样时,要保证真正的机遇性(即随机性),要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真正同等的中选机会。

2.机械抽样法

即先将总体的全部按某种顺序排列,然后将总体分为等量的若干组,其组数等于抽样的数目,再从每组中按照预先规定的办法各抽取一个个体。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变相的随机抽样。如上例,我们可以先把这160名学生按学号平均分成40个小组,每组4人,后按随机确定的数字,如2,从每组中抽取第二个学生组成实验班。采用机械抽样法的结果往往较随机抽样法更准确,实际应用也更广泛。

3.类型抽样法

即先把总体按若干种情况划分为类型组,后从各类型组中用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选取一定的个体数。如上例,我们可先对160名学生进行一次统一考试;后按测试的分数和预先规定的分数段,以班为单位将学生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类;最后在每个班的各个等级中抽取规定的人数,(同等级的人数相等)组成样本组。采用类型抽样时,需先对被研究的总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注意以下两点:一、将总体分类时,分类标准须与研究课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对所有总体都要毫无例外地进行正确分类。

4.整群抽样法

有时为了便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是从总体中一个一个地抽取个体,而是从总体中按整群抽取个体,这就叫整群抽样法。如上例,我们可把学校160名一年级新生平均分为四个班,然后随意选取一个班作实验对象。

采用随机、类型、整群抽样法,还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采用不重复抽样时,凡已抽取的个体或个体群不再参加抽取。采用重复抽样时,每个已抽取的个体或个体群都重新归入总体参加下一次的抽取。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我们一般不采用重复抽样的办法,因为当选取的个体数目相同时,重复抽样的实际抽取单位数少于不重复抽样的单位数。

为了尽可能保证样本组能准确地代表总体,即保证抽样的典型和代表性,有必要了解抽样中可能产生的误差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记录误差,它是指收集的资料和实际之间的差别。第二种是代表性误差,它是样本与总体间的差别。原因在于样本组仅是总体中的一部分。代表性误差的产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全体对象中某类特征的均匀程度,全体对象越均匀,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小;二是抽取的样本数,样本数越多,误差值越小;三是抽样的方法,不重复抽样误差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随机抽样误差小,类型抽样又比机械抽样误差小,整群抽样误差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