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听课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听课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课是教师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此,听课者要集中精力听清、听细,必要时可借助设备进行录音。听整节课的结构。听课时,听课者要关注讲课者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听课后反思总结。因此,听课者要始终观察讲课者在课堂进程中其基本素养的体现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听课

听课是教师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完成听课的全过程,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四个字:听、看、记、思。

1.听

听课,“听”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点。

(1)听各种声音。

①听教师的声音。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声音体现着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文路”,既决定着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路”,又影响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路”。教师的声音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启发、谈话、组织、讲解、激发、评价、总结等方面,其声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语气的抑扬、语速的缓急等变化因素都会影响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和质量。

首先,听课者要听讲课者的提问是否具有思考价值,思维含量怎样,谈话是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表白是否具有管理和引领学生走进课题内容的效果,讲解是否清楚、精当,有无知识性错误,激发或探询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反馈调整或评价是否及时、恰当,是否体现人文关怀,所有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是否具有启示性、感染性。其次,听课者要听讲课者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处的处理方式和应对策略。此环节通常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最能反映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最能体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也最能体现教师落实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程度。这也是评课的重中之重。对此,听课者要集中精力听清、听细,必要时可借助设备进行录音。再次,听课者要仔细判断讲课者在整个课堂的组织安排中是否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详略是否得当?转换是否自然?主次声音分明与否?有无啰唆的内容?有无“点金”、幽默等个性化语言?

②听学生的声音。

学生的声音状况最能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最能演绎出课堂的风景。听学生的声音,关键在于听清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听清不同学生的发言。如:学生的回答、发言思路是否准确?学生的表达是否完整?学生的条理是否清楚?学生能否大胆地质疑问难?是否只有小部分学生在发言?教师只有会听学生的声音,才能知道学生参与的状态和情绪,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心理需求,也才会明白自己的声音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③听互动的声音。

课堂里的师生互动与多边交往所发出的无声与有声无不呈现出课堂教学的风貌。听此声音,听课者要善意地听、辩解地听,要兼听,特别要关注“浮想联翩,异想天开”的声音,捕捉“观点碰撞、智慧交锋”的声音,了解“吞吐难言、沉默不语”的心底之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更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情况。

(2)听整节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类型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听课者在听课时,要看讲课者是怎样安排课堂结构的。如: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旧知识,并激活旧知识?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教学?怎样通过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系统呈现新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对新内容的巩固?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除了注意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之外,还要注意时间安排,否则就会出现一节课“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不合理状况,使课堂结构显得不够严谨。

①关注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包括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应用与拓展等,并以能否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为目的,分析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环节之间的过渡。听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思考:讲课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讲课者在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的?讲课者是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有条不紊?何时讲课者授课?何时讲课者引导?何时学生自主探究?何时学生合作交流?何时学生练习展示?何时学生质疑讨论?何时讲课者归纳小结?讲课者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②关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能否突破,是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指在教材中或因讲述详细所占篇幅较大,或因归纳的结论、规律所占地位突出。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部分,有来自教材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的难点。听课时,听课者要听讲课者是怎样纵横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举例说明、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这些往往是他们积累多年教学经验所得。

③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听课时,听课者要关注讲课者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与争论,学会调查与探究?

(3)听课后反思总结。

一节课的好坏,不同时期、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标准。教师执教后,能否根据教学目标反思自己的目标达成度?本节课的设想和现实教学有哪些差距?如果重建,哪些环节可以做哪些改进?等等。这些都需要听课者在听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

2.看

听课的过程,“看”与“听”几乎同时发生。从人的感官所获取的信息比重而言,“看”所获取的量甚至远超于“听”。“看”不仅能间接地获得“听”的有关信息,而且能够直接地获取人的体态以及一切可视行为的信息。那么,听课过程中主要看什么呢?

(1)看教师表现。

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如何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正确的角色坐标上。教师的衣着打扮、谈吐举止、神色变化都会影响学生。因此,听课者要始终观察讲课者在课堂进程中其基本素养的体现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如:看讲课者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体态示意是否亲切、自然,是否体现出热情、民主与关爱;看讲课者的空间位移、眼光扫描是否瞻前顾后、左右悬殊,是否体现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看讲课者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讲课者面对课堂的生成所做出的决策和处理是否灵活与巧妙,重组课堂结构又是否有效;看讲课者的练习设计是否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所有这些内容,听课者都不能错过,必须看在眼里,记在脑中,落在笔上。

(2)看学生表现。

在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对教师而言都是一个考验,也正是这种不可预约,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听课者,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如:学生的求知兴趣高吗?学生的思维活跃吗?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的面广不广?学生参与的频率高不高?学生在什么时段学习积极性开始弱化?大概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出现不间断、不同性质的违纪行为或心不在焉的状态?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否得到养成?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有多少学生达到了合格的教学目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吗?总之,听课者要对学生的所有表现最大可能地尽收眼底,落在纸上。

(3)看教学细节。

细节,往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流露。有经验的教师举手投足间都能体现出明确的教育意图,一个肯定的眼神,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面对学习有困难的部分学生,有经验的教师经常用“试试看”“还没准备好?没关系,再想一想”“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还能不能再完善些”等非常有人情味的言语,让这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真谛。再如,有的教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常用“请”,同时掌心向上,类似托起太阳一样的手势。这一举动透露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期待。

(4)看闪光之点。

一节课听完了,哪怕从整体上来看是失败的,只要我们认真去捕捉,也会有闪光点。一般的公开课,也多有神采飞扬的机巧之作!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因此,我们在听课时,一定要首先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要积极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别人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然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会功力日进。

(5)看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能够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是以激情感染学生,还是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这些都是听课者听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有时,新教师在课上也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但师生低层次的信息交流过多,看上去挺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或来得及思考,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是什么”等。教师感觉有些问题是明知故问、目的性差,这实际上也是限制学生思维的“课堂霸权主义”。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游离于学生之外,这种行为是在等时间,甚至是在耗时间。

(6)看板书媒体。

一般说来,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增强直观效果,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此外,板书还具有训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于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有的板书甚至就是一份微型的教案。(www.xing528.com)

教学媒体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恰当运用教学媒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教学媒体的运用不是多多益善,先进的教学媒体未必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听课时听课者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否行之有效。

3.记

记,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一是记录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教师、课题、课型;二是记录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三是记录本节课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落实、能力培养、教材处理、教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是记录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五是记录自己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与评价。

(1)记录教学过程。

记录教学过程是常规意义上听课者所要完成的听课笔记。严格意义上的听课笔记绝非是执教蓝本的翻版,而是集看、听、写、思于一体的研究文本,是执教者与听课者双方智慧的结晶。听课笔记怎样记?从原则上讲,应该记教学实录与教学评点两方面。

记录教学过程通常是课堂教学的写真,是记录的“主件”。由于课堂教学是多层面的信息交融,听课者要遵循教学的轨迹,如果不借助相应的辅助手段或他人合作的力量,单凭个人是很难把课堂的“全景”描述清楚的。因此,教师的记录应讲究方式,做到详略得当,有描述、有概括、有图示、有统计,必要时可采取图形、代码、符号等速记方式。如:导入课题、巩固所学、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要记下情境的内容、教师的问题设计等。而学生所做出的反应可分为特殊表现与一般状况进行记述和概括。新知教学环节,尤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要以对话互动的方式详细记录,教师的板书可进行“描摹”,讲解与归纳可结合内容适当略记。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大约用时量、教师提问的次数以及学生答对问题的正确率,借助思考可在记录本的最后以图示化、表格化等简约方式予以记录。这样能够确保把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比较准确、完整地记下来。

教学实录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第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第三种是记实,具体有以下几点。

①记录教学过程。

写教学过程是听课记录中必不可少的,应记录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等方面。在记录这些的同时,应注重记录教学中的精华——即课堂中的高潮、别出心裁的手法、优秀的教学设计及特色。要记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取精去粗,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新颖的情节、重点的细节,这样才能为后面的分析、思考及评课积累依据。

②记录教学高潮。

所谓教学高潮,就是在师生配合默契的同时,课堂达到一种热烈的氛围,师生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许多教师也被感染,进入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高潮记下来,要记下讲课者用什么方法将课堂引入高潮,如何巧设悬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发争论,等等。这就要边听、边思考、边记录,力求记下本节课的精华所在。

③记录闪光之点。

一堂好的公开课,凝聚着讲课者的许多心血和智慧。一旦师生配合得当,教师进入角色,灵感便会一触即发,课堂气氛异常浓郁,高潮迭起,一个个闪光点便会接踵而来,好比黑夜中的一颗颗流星划过天空。这时,我们要抓住闪光的一刻,将它记录下来。它是讲课者难得的精彩瞬间,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料。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层次,也对其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大有益处。

④记录教学特色。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及独特的教学特色,即使同样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有的教师运用情景交融法、活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有的教师偏重情感教学;有的教师发挥民主教学;有的教师在情景教学中使学生如临其境、自如发挥;有的教师在兴趣教学中让学生笑声不断。在教学态度上,有的教师和蔼可亲,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有的教师温柔细致,使课堂秩序井然,教学结构井井有条;有的教师大方活泼,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课堂气氛浓郁。课堂上的所有特色不一而足,听课者听课时记下这些难忘的镜头,并有机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会使自己受益匪浅。

⑤记录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感知教师提供的信息。而视觉又是主要的、效率最高的感知通道,板书考验讲课者是否做到脉络清晰、有条有理、整齐美观、生动形象。

(2)记录教学评点。

教学评点是听课者感受、品味、思考教学情景的理性内容,是听课笔记的“附件”,是评课的原始素材,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实践中,许多听课者包括一些研究者在此留下许多空白。的确,对于一个缺乏敏锐的问题眼光和理智的评判精神的听课者来说,在有限的时空中,既要看又要听还要记,确实很难把握。对此,听课者要善于利用“空档”(如学生练习时)进行添补,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不求多但求有,以便在听后加以充实和完善。记录评点时,听课者要将其与过程一一对应。课堂总评的记录主要是回顾、反思和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不足,听课者要善于抓住特色、点出创新、找准不足、提出建议。

概括地说,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间评与总结。课堂上,间评是指师生互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总评是指对教学过程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写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来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向于记课堂实录,听整堂课教师授课的内容、教学的提问、语言的过渡、学生的发言、板书的内容……一节课“听”下来,听课者记下了满满十几页笔记,却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是教师板书写什么就记什么,成了教师板书的抄写者。显然这类听课者写的听课记录的价值是不大的。他们往往忽略了在听课前、听课中、听课后的问题探索,以及智慧思考与价值判断,满足于“文字符号”的刻录,以记代思,将“听课”变成了“抄课”。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另外,往往有这样一些情况,记录面面俱到、四面出击,结果哪方面都不深刻。所以,听课记录有的需要全面一些,有时需要突出某一方面。在记录时,有时来不及把想写的都记录下来,还可以留空,待有空闲时再进行补遗。记录要抓重点,对内容要选择,不宜“有言必录”,落在纸上的文字要言简意赅。为了书写迅速,有时可以用符号做评论。

4.思

听课者在听课中的思考主要是针对讲课者“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样”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结合教学情景所做出的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是促进教师相互研讨、共同成长的根本所在。听课中的思考主要包括文本性思考、过程性思考和效果性思考,换位思考是其主要方式。

(1)文本性思考。

这要求听课者侧重思考:讲课者是怎样处理教材的?讲课者这样处理好不好?换个角度行不行?讲课者找准了教学起点没有?讲课者对教材的结构编排、智力因素、情感价值和未来意义等挖掘的程度如何?讲课者有哪些欠缺和遗漏的内容,如果让你来上这一节课,你又将如何用好教材?如何开发和利用与课题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资源?听课者应做到“有备而来”。

(2)过程性思考。

这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思考的问题较多,听课者要着重分析和思考的是讲课者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出色表现和问题的症结所在;着重考虑和判断的是讲课者的声音和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相关影响;着重感悟和体会的是讲课者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是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假如自己来上这节课,相关之处该做如何处理?假如自己是学生,对讲课者的启发讲解、点拨指导是否能接受和理解?以上这些思考,听课者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想。

(3)效果性思考。

这主要从师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课堂效益上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进行审视。如:讲课者的“底气”足吗?讲课者还有哪些基本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这节课讲课者平时会这样上吗?它的借鉴性、实效性强不强?又如:学生在上本课之前,是否接受了讲课者的“彩排”和交代?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看,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等等。这些都需要听课者来把握。有了上述的充分思考,就不愁评议上无话可说了。(附听课记录表,见表6-1)

表6-1 听课记录表

总之,听课者应根据听课的要求和目的,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例如,讲课者在启发讲解时或学生在回应发言时,就应以听为主,兼顾看与记;讲课者在板书、演示、运用教学媒体时或学生在演练、活动时,就应以看为主,兼顾记与思;讲课者在巡视时或学生在练习时,就应以思考为主,兼顾看与记。课堂教学是“文路”“教路”“学路”的“三路贯通”;观察课堂是“听声音”“看表现”“记过程”“思缘由”的“四位一体”。听课者不仅要进入讲课者的角色,用心去领略讲课者精巧的构思、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更要进入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习的情境中,只有用心去学习、注意、观察、思考,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专业成长。

【注释】

[1]吕渭源,李子健.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2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