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备课组工作的优化策略

创新备课组工作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年级研究小组”中,备课组内成员集体备课,由第一位教师初建,全组听课、评课后,再由第二位教师上重建课,以此类推。备课组教研日活动。每学期,备课组都要在不同场合进行新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汇报,为了研究的扎实、深入、有效,为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也为了减轻组长自身的压力,备课组可以在组内开展一些活动,促进课题的研究,例如,有的备课组内成立了“磨课俱乐部”,主要成员来自第一梯队教师。

创新备课组工作的优化策略

1.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日常化、深入化

教师们现在逐渐感受到任何专题的研究是深入课堂实践的日常化研究,研究不仅停留在研讨课、研究活动上,还渗透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例如,研究性备课、研究性听课、研究性上课、研究性说课、研究性评课等。为了提高日常研究的质量,逐步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备课组突出了专题研究的引领作用,努力使日常研究专题化、专题研究日常化。

(1)确定专题,开展研究。

根据学校层面的研究专题,备课组可以结合实际确定组内研究专题。

(2)教材重组,确定目标。

根据专题把全册教材进行重组,根据学情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3)决战课堂,反思共进。

备课组内形成研究小组,将专题研究落实到每一节家常课中,研究小组的几位教师之间实现高频度的互听、互研,并利用每周备课活动进行评课、反思和重建活动。

(4)扎实过程,提高能力。

备课组内成员充分明确研究任务,把专题研究日常化、学生能力培养全程化,把学生能力培养和专题研究与个人的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总结和提炼。

(5)善于总结,形成方法。

利用每周备课研讨活动,分享研究收获和困惑,使各种有益资源产生联动效应,便于今后教学研究的开展。

2.重心下移,提高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备课组长平时的工作比较烦琐,有时忙起来真是千头万绪,所以备课组长既要学会解放自己,又要高效完成相关工作。

(1)组内研究课。

组内研究课活动可以一改往日常规考核课与专题研究课脱节的现象,并将校级研究课、组内常规课合二为一,目的是充分发挥“年级研究小组”的作用,不再依赖专家,而是自己解读教材、设计教案,组内教师互听、互研。三个“年级研究小组”是由三个教师梯队组成,每个小组根据学校研究专题,先自主确立该学期的研究课内容,安排好初建、重建人员,然后统筹协调各小组上课时间、研讨时间、重建时间。在“年级研究小组”中,备课组内成员集体备课,由第一位教师初建,全组听课、评课后,再由第二位教师上重建课,以此类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第一梯队教师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实现教师的整体发展,要将研究的根深深扎在每位教师的日常课堂上,让不同梯队教师的发展目标都能实现。

(2)备课组活动。

备课组活动可以一改往日大组整体划一的安排,以年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每小组每学期组织四次活动,活动内容由备课组长按学校备课活动方案统筹安排。四次活动中的最后一次一般作为小组专题研究总结,这也为大组专题研究总结提供了成果与资料。(www.xing528.com)

(3)备课组教研日活动。

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备课组教研日,是备课组展示风采的平台。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备课组长一般都会提前两周告知组员,每位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在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活动方案。

3.分层要求,注重研究的力度与实效性

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手段。备课组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学习制度,保证组内学习的频度、效度和深度。

实践研究上要进行分层要求:第一层次,深入课型的研究,形成比较稳固的课型研究框架,努力展示精品课程。至少在备课组上1节研究课。第二层次,对研究过的课型要求迁移到日常课堂。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争取向第一梯队晋升。至少在备课组上1节研究课。第三层次,领悟新课程理念,大胆实践,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型的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框架。至少在备课组上2节研究课。

每学期,备课组致力于整体、系列、递进地设计教研计划,使得它既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备课组不仅努力在学习型、研究型、共享型教研制度的形成和建设上下功夫,还在教学实践中催生开放的、共享的、创新的教师文化

4.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

在推进新课程研究的过程中,组内教师的发展肯定是不均衡的,第一、第二、第三梯队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研究状态。如何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实现全组教师的整体发展呢?可以采用以下四点做法。

(1)制定目标,分层推进。

让各梯队成员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并积极追求达成目标。第一梯队:积极投入新课改的实验研究,带头学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带头上好研讨课、校级示范课;带头引领本组教师研读教材,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二梯队:积极参与新课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反思与重建的能力,努力向第一梯队晋升。第三梯队:在教学上狠下功夫,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每学期至少上2节研讨课。

(2)骨干教师,辐射引领。

每学期,备课组都要在不同场合进行新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汇报,为了研究的扎实、深入、有效,为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也为了减轻组长自身的压力,备课组可以在组内开展一些活动,促进课题的研究,例如,有的备课组内成立了“磨课俱乐部”,主要成员来自第一梯队教师。不管组内轮到谁上课,小到常规考核课,大到校级研究课或是市级以上公开课,“磨课俱乐部”的成员必须参与指导。这样既减轻了组长的压力,又调动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还提高了研究课的质量,一举多得。

(3)外力推动,促进转型。

无论是哪个备课组,我们都会发现一部分教师参与新课改实验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传统的教法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有的是教师接触新课改的时间不长,总是无法把理论付诸实践;有的是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一时很难领会其中的内涵。但是这些教师具有一个共性,即他们都勇于挑战、勤于研究、敢于实践。面对这种情况,备课组长就要利用外力来推动,加快他们的转型,例如,备课组长可以提供平台鼓励这部分教师上研究课。一方面领导和同事对他们的多次鼓励和肯定,可以让他们对新课程的研究更加执着;另一方面同事的请教与信任,可以加快他们转型的步伐。对于备课组内非常优秀但研究不积极的教师,为了调动他们的研究热情,组内可以为他们提供到其他学校锻炼的机会。当他们的评课受到其他学校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后,还可以趁热打铁,安排他们在更高级别的研究课上进行评课。因此,对优秀研究团队的激励,给予他们展示自我、与专家直接对话的宝贵机会,是对所有研究人员最大的鼓舞。

(4)结对互助,促进转型。

为了促进每位教师的转型,可以根据组内教师的现状,拓展结对互助的形式,有教师之间一对一的点对点式,有第一梯队的教师带多名第二、第三梯队教师的点对面式,有一个小组帮扶一两位第三梯队教师的面对点式,也有小组之间和备课大组之间的面对面式。多种形式的互助,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避免了只关注自我成长而忽视整体发展进程的弊端,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学科备课组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集体,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分析与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在现阶段,抓好集体备课组建设意义重大,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集体备课组的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研型组织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