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制约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评价能力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国内外关于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1.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基于服务发包方视角的,而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测评的研究则是国内学者更为关注的,且多数研究是凭借已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所构建起来的。下面按照上文对服务外包创新能力所划分的五个维度,系统整理了有关服务接包企业创新能力的已有研究文献,见表3-1。

表3-1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文献整理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文献整理

Koc(2007)认为外包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意的产生及人力资源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Bertrand和Mol 在离岸研发外包和在岸研发外包的创新效果的研究中,将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作为衡量创新的两个维度。

刘小艺(2009)认为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含信息收集能力、企业文化、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企业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并构建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24个指标,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发产品的软件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是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最终要的因素,其次是组织管理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其数据整合水平作为其核心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刘海云(2010)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为3个阶段——企业创新投入过程、创新活动过程和创新产出过程,认为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融资环境、政府支持力度、中介服务体系及其与上下游厂商信息关联度。

杨波和殷国鹏(2010)建立的评价指标有技术能力、人力资源能力、项目与流程管理能力、关系管理能力、行业经验与领域知识和服务交付能力,共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其中技术能力包括基础设施、技术组合、新技术开发三方面。刘妍等(2011)对此研究进行补充,在关于创新能力演进的服务外包企业策略研究中提出:影响服务接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演进的因素包括企业规模、研发经费投入、人才素质、管理制度、组织学习能力、扶持政策、法律惯例、产业集聚、产学研合作和市场竞争。张慧颖和王江平(2012)在这两个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维度,分别为外推力因素、内驱力因素(内向型能力、跨域型能力和外向型能力),以及创新产出能力。

熊小丽(2011)构建了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研究与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产出能力、营销能力及创新网络(即与其他组织的合作联结)。此外,她指出,其中前三种能力对于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被认为非常重要。而企业对于营销能力和创新网络的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差异。

任志成和张二震(2012)在软件行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获得的技术溢出对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时,针对服务外包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结构分析,拟定了4大类(人力资本、技术转移、企业文化与制度、政府服务与外部环境)、21个测量指标的问卷和量表。

综上所述,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评价体系领域的研究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中,国内学者的研究居多,且缺乏一致的研究理论框架;二是,绝大多数研究数据都是基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对 KPO和BPO 领域的研究鲜有涉及。但是仍要指出的是,多数研究以实地调研数据为支撑,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近年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做出了深入的探讨,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国内外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很多,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综合评价法,即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根据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胡恩华,2001;李群和凌亢,2004)、因子评价法(牛莲芳,2007;刘小艺,2009)等,这类方法是采用综合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会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致使排序的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现实关系。

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如数据包络法(DEA)(赵林峰等,2007)、BP神经网络法(李文博和郑文哲,2005)、灰色关联法(苏越良和罗剑宏,2002)、熵值法(和炳全等,2010)、层次分析法(AHP)(田依林,2009)等,这类方法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和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以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另外,也有学者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弥补不同方法的缺陷,扬长避短。如,薛立和曲世友(2003)先利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企业以往的状况即得到评价指标的综合指数状态,再采用数据包络方法中的BCC模型对其进行相对评价,从而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影响。张智越(2010)先后采用主成分和数据包络方法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由以上可以看出,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且各具有优势,实际上由于方法本身的难以比较以及不同的评价目的,很难评判评价方法的好坏及进行取舍,而正基于此才出现了许多的评价方法。(www.xing528.com)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制约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评价能力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它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现状、成效和未来潜力,并且,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反映出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因此,设计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企业创新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指标,并且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统一性。

2.动态性原则。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滞后性,因而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反映出来;同时由于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因素,服务外包企业的模式及发展方向也会不断变化。对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研究企业潜在的、未来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切实反映企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必须既要有测度创新能力结果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整个创新活动过程的动态指标,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可持续性,使指标体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硬性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原则。我国的服务企业外包创新能力的评价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不同服务外包企业存在着经济、技术等条件和水平的差异,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不相同。在指标体系中所采用的指标应全面、系统,力求反映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同时由于评价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硬性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因为,硬指标是显性的,它只代表过去与现在;软指标是内在的,更有前瞻性,个性化信息保留较多,对未来的把握远比硬指标好。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原则,并结合前文对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有关文献综述,依据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及各指标的特点,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出发,并结合服务外包企业与发包方的特殊关系,构建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产出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及流程创新能力五个方面。

从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出发,综合现有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广泛收集了各零散指标,结合上文对服务外包企业创新研究的系统分析,本文在上述构建原则基础上后构建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评价体系(见表3-2)。

表3-2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评价体系

续表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服务外包企业基本情况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方面的调查,由于指标往往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如果将其设置为绝对性量化指标,被调查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调查或者是准确回答,可行性较差,且可能造成很大的系统偏差,从而使研究失去意义。因此,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本文在评价指标设计中将部分量化指标都设计为参照其他竞争企业情况的描述性问题或者是范围值,所有评价指标都采用了Likert的五点量表和分项量表(Itemized Rating Scale)。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研发活动和非研发类活动(流程、经营、信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Wang等(2008)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多维度、复杂的、交互式的创新活动。同时他认为,研发能力能帮助企业改进已有技术,以及开发新的技术或提高研发职能。本文认为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和其他技术创新能力。国际惯例一般采用研发投入/销售额和研发人员数/总体员工数目,代表研发强度(Sterlacchini & Venturini,2013;Manu & Sriram,

1996)。

2.管理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及策划创新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具有创新愿望,能够激起和调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快速捕捉对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新技术发展的预测及评价等信息,并及时作出决策和调整;企业内研发、生产、营销与综合管理部门存在良好的共同方式和渠道,部门间能够开展旨在实现创新的大协作;人员流动和奖励的效果明显等。参照胡恩华(2001)、王立新等(2006)、唐炜等(2007)创新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文化创、创新战略、新激励机制、创新协调能力四个方面。

3.创新产出能力,是指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专利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产出能力也是创新产品或技术的市场获利环节的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最终结果的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观体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效益的实现以及技术的进步。参照刘洪波(2008)、党兴华和郑登攀(2007)等创新产出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产出能力包括专利发明、新产品销售比重、市场竞争力和改进产品能力。

4.协同创新能力,是指将服务外包企业外部所有各种要素协同起来,使其效率最大化。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各种要素包括发包方、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竞争企业、金融机构等(金涛和施建军,2012)。服务外包企业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者(在发包方要求中进行吸收、消化、转化)转变为交流互动者(在完成发包方要求的基础上,向发包方提出更多可行的意见,通过交流,发包方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完成了使发包方、接包方都从中受益的协同创新。反之亦然,服务外包企业通过互动,与其接包方形成协同创新效益。政府通过审批、税收、财政等各种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创新;同时,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政府出谋划策,使政府制定出更有利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这样,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更有利于创新。本文将协同创新能力划分为:与发包方、接包方和政府的协同创新三个维度。

5.流程创新能力,是指对生产、制造和作业等流程的改进和创造能力(Damanpour,1991;Prajogo & Ahmed,2006)。流程创新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服务外包企业优化生产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