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追寻腎之道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追寻腎之道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書·陰符》曰:“凡治國有三常:一曰君以舉腎爲常,二曰官以任腎爲常,三曰士以敬腎爲常。”惟急親腎而牧之,天下俱得其所也。夫一茅拔,根隨;一腎舉,俊歸。能求腎,則必得君子。四岳,官位,如三公。言士腎未遇,藏器待時,亦猶鳞翼以待風云也。自三代以來,明君聖主,求訪腎俊,惟在野無遺腎,共成無爲之化,何嘗擇其貴賤哉!昔伊尹,有莘之媵臣;伊尹,名摯,力牧之後,生於空桑。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追寻腎之道

《周書·陰符》曰:“凡治國有三常:一曰君以舉腎爲常,二曰官以任腎爲常,三曰士以敬腎爲常。”夫然雖百代可知也,故《孟子》曰:“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腎也。”是以知聖人之言不徒發也。苟腎人在野,小人在朝,縰欲以仁遍愛人,亦狹矣。惟急親腎而牧之,天下俱得其所也。用腎人則邦家泰,用小人則邦家否。其泰否之一吉一凶,在《易》焉,《泰》之彖辭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泰之時,天地交,萬物通,天地之極治也;上下交其志同,天下之極治也。極治之功,幽至於天地,明至於人物,無不泰而通焉。孰爲此者?聖人也。聖人何道臻此?一言以蔽之曰:進君子,退小人而已。消之長之在彼,内之外之在此。又,《初九》曰:“拔茅連茹,以其彙;征吉。”夫一茅拔,衆根隨;一腎舉,衆俊歸。堯舉一舜,乃得十六舜;舜舉一禹,乃得九禹。所謂“彙,征吉”者,此也。至《否》之彖辭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楊誠齋曰:“《易》中極亂之辭,未有痛於《否》之彖者。匪人一用,何遽至於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乎?萬物不通則舉天下而爲墟,天下無邦則舉國家而爲墟。小人之禍,何若是烈也!蓋秦亡於李斯上書之日,漢替於張禹談經之時。咸陽之煨燼,地皇之涂炭,何必見而後悟哉!”此説深得旨矣。天地之氣不交,則萬物無生成之理;上下之義不交,則天下無邦國之道。建邦國所以爲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從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無邦國之道也。陰柔在内陽剛在外,君子往處於外,小人來處於内。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時。“六二”、“六三”:“包承”、“包羞”。[18]小人柔諂之資不中不正,並包群小而爲宗,相援相引,濫謀邪慮,何所不至也。如林甫、仙客、許史、石顯、鄭朋、五鹿,極小人之情狀,以喪國危君。此小人之烈酷,更有何加焉?嗚呼!聖君觀此否泰安危之道,可不慎歟?可不誡歟?是不可不求腎也。能求腎,則必得君子。《荀子》曰:“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統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不統,上無君師,下無父母,夫是之謂至亂。如用及君子,必至泰矣。

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書》曰:“佑腎輔德,顯忠遂良。”匡,正也。輔,弼也。不欺之謂忠,爲善之謂良。夫國之匡輔,上佐一人,中總百官,下撫兆民,其任重矣。若非忠良,欲臻至化,未之有也。任使得[19]人,天下自治。昔魯哀公問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此之謂也,得人則治,失人則亂。故堯命四岳,《堯典》帝曰:“咨!四岳。”四岳,官位,如三公。堯時,舜爲之;舜時,禹爲之。舜舉八元,《左傳》曰:“昔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舜臣堯,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五教者,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八元: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也。以成恭己之隆,《論語》:“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此謂舜舉八元而任之,故能成其恭己之隆也。用贊欽明之道。《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此謂堯命四岳而任之,故能贊其欽明之道。士之居世,腎之立身,《漢志》[20]曰:“學以居位曰士。”士者,事也。通合古今事務曰士。《春秋繁露》曰:“人之清者爲腎。”莫不戢翼隱鳞,待風雲之會[21];任昉敦勸梁王令曰:“在昔晦明,隱鳞戢翼。博通群籍,而讓齒乎一卷之師;劍氣陵云,而屈跡於萬夫之下。”又班固《賓戲》曰:“卒不能攄首尾,奮翼鳞,振拔洿塗,跨騰風云。”又云:“躡風云之會。”言士腎未遇,藏器待時,亦猶鳞翼以待風云也。〇按:注“躡風雲之會”,《文選》作“風塵”。懷奇藴異,思會遇之秋。漢梅福上書曰:“天下之士,雲合歸漢,争進奇異。”今謂懷奇藴異,必待有所求者,故思會遇也。所以思會遇者,非汲汲於自衒也。《禮記》曰:“粗而翹之,又不急爲也。”其是之謂與。是明君旁[22]求俊乂,《書》曰:“旁招俊乂。”又曰:“旁求俊彦。”晉阮种曰:“旁求俊乂,以輔至化,此誠堯舜之用心也。”《北史·蘇綽傳》曰:“萬人之秀謂之俊。”博訪英腎[23],搜揚側陋[24]。堯曰:“明明揚側陋。”又漢元帝詔曰:“延登腎俊,招顯側陋。”《北史·蘇綽傳》曰:“千人之秀曰英。”側陋者,隱僻鄙陋之處。夫俊腎之處世也,懷寶韞玉,不肯自售於時,是以旁求博訪者,惟明君爲能耳。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卑,下也。辱,汙也。自三代以來,明君聖主,求訪腎俊,惟在野無遺腎,共成無爲之化,何嘗擇其貴賤哉!古今用卑辱之事,下文自明。昔伊尹,有莘之媵臣;伊尹,名摯,力牧之後,生於空桑。又《吕氏春秋》曰:“伊尹,有侁氏女採得嬰兒于空桑,後居伊水,命曰伊尹。”故耕有莘之野,後爲有莘氏媵臣。有莘氏,《列女傳》云:“湯妃,有莘氏之女也。”吕望,渭濱之賤老。吕望,《吕氏春秋》曰:“東夷之士也。”案《史記》:“太公吕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爲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吕或封支庶子,或爲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吕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熊,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説,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爲師。”伊尹、吕望,卑賤者也。〇按,注“支庶子”下脱“孫”字。夷吾困於縲紲,魯仲連曰:“管仲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案《史記》:“管仲字夷吾,潁上人也。少時嘗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腎。管仲貧困,嘗欺陵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爲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縲紲,獄中黑索也。韓信弊於逃亡《漢書》:“韓信,淮陰人也。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而又不能治生爲商賈,常從人寄食。其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令傍可置萬家者。及項梁度淮,乃仗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梁敗,則又屬項羽,爲郎中。信數策干項羽,羽弗用。漢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爲連敖。坐法當斬,其儔十三人皆已斬,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弗斬。與語,大説之,言於漢王。王以爲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何亡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誰也?’曰:‘韓信。’上復罵曰:‘諸將亡者已數十,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鬰鬰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爲公以爲將。’何曰:‘雖爲將,信不留。’王曰:‘以爲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爲得大將。至拜,乃信也,一軍皆驚。信已拜,上坐。王曰:‘丞相素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争權天下,豈非項王邪?’上曰:‘然。’‘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弗如也。’信再拜賀曰:‘唯,信亦以爲大王弗如也。然臣嘗事項王,請言項王爲人。項王怒烏猝嗟,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腎將,此特匹夫之勇也。項王見人恭謹,言語姁姁,〇姁,許于反,和也。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逐義帝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自王善地。項王所過,亡不殘滅,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於威,彊服耳。名雖爲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謀!以天下城邑予功臣,何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不散!且秦[25]王爲秦將,將秦子弟數歲,而所殺不可勝計,又斬其衆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于骨髓。今楚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亡所犯,除秦苛法,與民約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民户知之。王失職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得信晚。遂聽信計。”後平趙、燕、齊,并項羽。遂封信爲齊王,再封楚王。管仲、韓信,汙辱者也。〇按《漢書》,“怒烏”作“意烏”,“何不謀”作“何不誅”,“斬其衆”作“欺其衆”,“邯”字上無“章”字,“與民約”下有“法”字。商湯不以鼎俎爲羞,案《史記》:“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爲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説湯,致於王道。”姬文不以屠釣爲耻,《國策》云:“太公當紂之時,隱於朝歌,屠牛沽酒,居七年,無有識者。人人謂之狂夫。隨復釣於渭水,文王見而師之。”終[26]能獻規景亳,光啟殷朝;此指伊尹也。成湯既没,太甲嗣位,伊尹乃作《伊訓》,肆命徂后,《咸有一德》以戒之。太甲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克終允德,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復歸於亳,以昌湯祚。故曰“光啟殷朝”。執旌[27]牧野,會昌周室。此指太公也。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尊太公師尚父。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渡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國。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作《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恭行天罰。一戎衣而天下大定,皆太公之功也。牧野,商郊名。齊成一匡之業,實資仲父之謀;史載鮑叔既出夷吾囚,而累進之於桓公。管仲既任政於齊,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禄腎能,齊人大説。所以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皆管仲之謀也。隨尊爲仲父。漢以六合爲家,是[28]賴淮陰之策。韓信既滅項羽,封爲楚王,降封淮陰侯。漢之滅楚以定天下,不出韓信壇上一論耳,故云賴其策。

故舟航之絶海也,必假橈楫之功;《劉子》曰:“故信行之於人,譬濟之須舟也;信之於行,猶舟之待檝也。將涉大川,非舟何以濟之?欲泛方舟,非檝何以行之?今人雖欲爲善,而不知立行,猶無舟而濟川也;雖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猶無檝而行舟也。故舟航必藉橈楫也。”假,藉也。航,大船。鴻鵠之淩雲也,必因羽翮之用;管子·霸形篇》:“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一鴻飛過,桓公歎曰:‘仲父,今彼鴻有時而南,有時而北,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是能通其意於天下乎。寡人之有仲父,猶飛鴻之有羽翼也。’”帝王之爲[29]國也,必藉匡輔[30]之資。《四子講德論》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大廈之材,非一邱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言帝王欲用建邦國,期廣大綿遠無疆者,亦必須藉託腎才,輔翼資助。不然,奇居孤處,雖欲有爲,亦無如之何也。故當藉託匡輔之資矣。故求之斯勞,任之斯[31]逸。《聖主得腎臣頌》云:“君人者,勤於求腎而逸於得人,人臣亦然。”即此義也。蜀先主三屈茅廬而謁孔明,斯即勞也。一用孔明而王蜀中,斯即逸也。照[32]車十二,《史記》:“梁惠王與齊威王田於郊,惠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之。’惠王曰:‘若寡人,國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爲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爲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之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盗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慚,不懌而去。”黄金累千,《語林》曰:“黄金累千,不如一腎士。”豈如多士之隆,一腎之重。《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吕氏春秋》曰:“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腎也。”以此言之,雖得地千里之廣,尚不如一腎之重。況其累千之金、十二之珠乎?此蓋爲“士之居世,腎之立身,懷奇藴異”張本。此乃求腎之貴也[33]。《韓詩外傳》曰:“聖人求腎者以自輔。”《尚書》曰:“所寶惟腎。”有國者,既不以寶爲寶,故以求腎爲貴也。

[1]“軌”,伍本作“規”。

[2]“辭”,伍本作“詞”。

[3]“人”,伍本作“民”,餘同,不復出注。

[4]“兆庶”,伍本作“億兆”,誤。

[5]審孔子言論,無作此語者。意義最近者爲《論語·爲政》“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以教不能則民勸”。

[6]按“歐陽”至“妻之母姓爲一族”一段,直用宋魏了翁《毛詩要義》卷四上“王黍離至丘中有麻”第三二條魏氏原文,可證四庫館臣謂此注出元人之手説。

[7]按此“孔氏説”即孔穎達《毛詩正義·兔爰》章正義之文。

[8]“位”,伍本作“後”,非。按“處位”古籍常見,如《韓非子·奸劫弑臣》:“處位治國,則有尊主廣地之實。”《韓非子·忠孝》:“有腎臣而不爲君,則君之處位也危。”《文子·上禮》:“人君處位而不安,大夫隱遁而不言。”知“處位”指居於君主之尊位,統治國家。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九十《帝範君德》即用“處位思恭”,吴氏此文是經筵講義,亦解釋爲:“坐著大位次裹,好生謙恭。”

[9]“乃”,伍本作“爲”。

[10]“理”,伍本作“治”。

[11]伍本“并”前有“則”字。

[12]“也”,伍本無。

[13]“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弼何以救哉”,《史記》作“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

[14]“恃”,當依伍本作“持”。按《文選·東京賦》:“故函穀擊柝于東,西朝顛覆而莫持。”李善注:“持,扶也。”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十五《靖康中帙》:“矧世已顛覆,莫能扶持。”

[15]“倚”,伍本作“依”。

[16]“漢”,伍本作“漢祖”。 (www.xing528.com)

[17]“失”,伍本作“去”,非。按下文注即作“故云失策”。

[18]按此句出《周易·否卦》之卦辭:“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六三:包羞。”

[19]伍本“得”後有“其”。按下注文正作“得人則治,失人則亂”,又引《禮記·中庸》語“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伍本涉“其人”而語而衍“其”字。底本不誤,不煩增字。

[20]按此《漢志》指《漢書·食貨志》“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21]“待風雲之會”,伍本作“候風雲之運”。

[22]“旁”,伍本作“傍”。

[23]“英腎”,伍本作“英才”。

[24]“側陋”,伍本作“仄陋”。

[25]傅世本《漢書》“秦”前有“三”字。按“三秦王”指秦上將軍、少府章邯及其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三人。巨鹿之戰之後,與項羽達成協議,爲楚軍入關之先行部隊,被立爲雍王、塞王、翟王。

[26]“終”,伍本作“卒”。

[27]“旌”,當從伍本作“旄”。按“旌”指以羽毛裝飾之旗幟,“旄”指旄牛尾裝飾之旗幟。二者釋義不同,字形相近易訛。注文正作“秉白旄”。

[28]“是”,伍本作“實”。

[29]“爲”,伍本作“治”。

[30]“輔”,伍本作“弼”。

[31]“斯”,伍本作“則”。

[32]伍本“照”前有“雖”。

[33]此句伍本作“此求人之貴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