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系桑梓的义举与行为

心系桑梓的义举与行为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社会离别家乡者之心系故里是天经地义的,徽州人更是如此。程梦星出生在岑山渡,康熙五十五年在徽州,而后往扬州。嗣子振鸿在嘉庆八年徽州大饥中,捐资赈济。黄晟秉命于母亲徐氏,出资数千两,并请从叔楚兰主持营造,历时四年,于八年竣工。[91]他兄弟四人,以义行被誉为“四大元宝”。[95]方士庹“孝友睦族”,乾隆六十年歙县饥荒,出千金助建惠济仓。

心系桑梓的义举与行为

传统社会离别家乡者之心系故里是天经地义的,徽州人更是如此。前述洪亮吉榜眼扁张挂在洪垣洪氏祠堂、汪中自号“古唐倦翁”,分别以实物、以心情表达念念不忘故乡。侨居者中这类事例甚多,具有丰富的内容。往返故里,原籍寄籍两边居停。他们会经常返乡扫墓。原籍歙县而居住浙江的汪启淑,乾隆中,仅携带妾杨瑞云“三次归歙扫墓”[84]。程梦星出生在岑山渡,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徽州,而后往扬州。江春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到江村,在步云桥西的凌云台下建造增福阁,遍植荆树棠花。[85]商人兼诗人叶天赐(1723—?),歙县蓝田村人,在扬州经营盐业,“奉母命修宗谱,并为母请旌建坊”[86]。他正因往来徽州,才与族人合作修家谱,并为母亲申请建立牌坊。方士庹在不时往返徽州扬州中,深入观察家乡社会情状,才能写出《新安竹枝词》。[87]在外乡的徽州人,对家乡记忆深刻,乡情长存,更表现在从事家族、家乡各个方面建设经济支援。

对宗族的感情,见诸于物质方面的是建宗祠、修家谱、济贫,与对族人、乡人均有益的修桥筑路、兴办文教、救济贫乏诸事。歙县汪柳华,在湖阴经商,“率族彦建宗祠,以敦崇其本”[88]。江春“建宗祠,整书院,养老周贫”。嗣子振鸿在嘉庆八年(1803)徽州大饥中,捐资赈济。江昉“于乡闾祠墓,尤多捐助”[89]。歙县方藩理在湖北襄阳一带经商,命儿子恩贡生方矩(1729—1789)在乡里,代他“缮祠宇,葺社壝”,平整山岭道路,选择墓地安葬高曾祖以来没有下葬的浮柩,以及族人中久厝未葬者移葬墓园。[90]在扬州盐荚起家的潭渡人黄晟,乾隆四年(1739)返乡扫墓,适有盐商黄以祚返乡改建三元桥,因“遽逝”而停工。黄晟秉命于母亲徐氏,出资数千两,并请从叔楚兰主持营造,历时四年,于八年(1743)竣工。黄氏族人以铨、景光等人亦出资,共用银一万四千两。[91]他兄弟四人,以义行被誉为“四大元宝”。老四黄履昊,官刑部、汉黄德道员,乾隆中,“捐资置田于邑(歙县)之东乡梅渡及西乡莘墟等处,给族中四穷”[92]。康熙间江演修叶贝岭新路,独自承担费用,聘请无锡吴菘规划设计,江承元等人董率工事,历时三年蒇事(1694—1696)。[93](www.xing528.com)

原籍歙县洪桥郑鉴元(1714—1804),祖父郑廙、父为翰在扬州以盐荚起家,所至仪征江宁、扬州,皆占籍。他总司鹾事十余年,诰授通议大夫、候选道。喜读《孝经注疏》,“居恒以诚训其子弟,于孝义之事,恒乐为之”。在岩寺修造洪桥郑氏宗祠,上律寺远祖郑海宗祠,置香火田,三次添祭田;修族谱;亲族中无力婚葬者,多予资助。同时在江宁建设祖父宗祠,在扬州住宅建“亲乐堂”,与族亲依时祭祀。另外,修京师扬州会馆,捐金数千。[94]歙县宋良铣为扬州巨商,“睦族敦伦尤恺挚”,修缮本族家祠,造村庄水口亭阁,用费一千数百两。[95]方士庹“孝友睦族”,乾隆六十年(1795)歙县饥荒,出千金助建惠济仓。[96]经济赞助的同时,徽商不忘故里的文教事业发展,如对徽州紫阳书院的常年经费支持。徽州有两个紫阳书院,乾隆时,一个已废,一个经费不足,总商歙县鲍志道(1745—1801)念及乡梓,求得两淮盐政的同意,每年从淮南杂项中拨银3720两资助设在徽州城里的紫阳书院,又出己财3000两,修复书院房舍;同时捐出8000两银子存放在两淮官库,收利息援助城外的紫阳书院,“由是两书院不复告匮,而(徽州)六县之来学者,咸给其求,自宋以来,于斯为盛”[97]。江兰“尤笃于乡党,捐置绿猗文社、鹏扶文社田产”[98]。希望乡梓多出人才。此外,歙县佘文义,经商致富,捐银四千两在岩镇水口处建造石桥,感动得人们称此桥为“佘公桥”[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