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教学的重要性与现代化探究

劳动教学的重要性与现代化探究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看来,这正是劳动教学的多方面性的来源。劳动教学是在学生制作物品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对于劳动教学法,从让学生独立做计划的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进。毕竟劳动教学也应该参照工人的劳动过程。当然,现代化劳动过程具有某些相同的典型特征,在建立劳动教学法时需要考虑到这些。

劳动教学的重要性与现代化探究

劳动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劳动的特点就是将脑力活动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看来,这正是劳动教学的多方面性的来源。劳动教学里,既包括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技巧,也包括了解材料的某些性能。精确而认真地完成一件作品,合理地使用时间、材料和工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教学过程中,还能培养一些宝贵的个人品质,比如学会集体劳动、热爱劳动、坚持克服困难等精神。在我们这次简短的谈话中,自然无法涉及劳动教学法的各个方面,毕竟我们的任务也不在此。我们是不是该集中地讨论其中几个重要的问题。

劳动教学是在学生制作物品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学生是怎样制作物品的以及这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我指的是教学法和教学法观点: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性之间关系如何?还有另外一个与前者有机联系的重要问题:怎样进行劳动教学,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顾一下之前的情况。多年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所谓的分工序教学法,即一件指定物品的制作,要按照一系列程序来依次完成。教师展示并说明,怎样完成第一道程序,当第一道程序完成后,进行下一道程序的展示和说明,直到整个物品制作完成。

在这种方法下,实际上是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抹杀了,学生在教师的口授下完成物品的制作。

采用分工序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独特的,确切她说,是令人可悲的。正如特·恩·巴尔科娃、叶·符·古里扬诺夫和奥·斯·卡兰杰耶娃进行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和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任务,两者之间差别很大。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既准确又认真,让人愉悦。然而同一批学生,让他们在课后,即没有教师指导和解释的情况下,学生完成的作业就会毫无章法。

后来曾经尝试吸引学生进行思考,并集体讨论制作物品的程序,说明工作时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我曾经对这些尝试很熟悉。如果深入地分析一下所建议的操作过程,就会明白,这种做法离让学生独立做出未来工作的计划还很远。学生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教师挑选出其中的正确答案,并写在黑板上。这样一来,虽然教师也听取了学生的意见,这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按照教师抄写下来的计划来制作物品的。这里表面看上去,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实际上还是按照既定的步骤来进行的。只不过不是教师用分工序进行口授的方法,而是通过书面形式指出所有工序的既定次序。这是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前进了一小步。但是对于劳动教学法,从让学生独立做计划的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进。

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分析物体的样品,学习把样品、零件与教师挂在墙上的现成图纸进行比较。

这就意味着,当学生在教师的口授下弄懂计划的时候,已经花费掉很多时间了。

从图纸开始,确定制作物品的计划,这种做法似乎是好的。但同时我觉得,教育上有些失误,可是我也无法说清,失误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失误之处就在于照搬了生产部门的工作过程。

这有什么不好呢?毕竟劳动教学也应该参照工人的劳动过程。

当然,现代化劳动过程具有某些相同的典型特征,在建立劳动教学法时需要考虑到这些。但是为什么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看图纸,并且教学生一些技能,比如分析样品,把样品、零件与现成图纸进行比较?此处生教硬练的现象太明显了。难道不能让学生完全独立地设计未来的作品吗?

经验表明,让学生独立制订简单物品的计划,这在一年级时就可以做到。

我们最好了解下,具体怎样给学生制订物品制作计划。因为这样来安排劳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尽可能独立地计划眼前的工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学生将会得到明显的进步与发展。

让学生制订计划,就是让他们提出应当完成哪些程序,以及按照什么顺序来完成这些程序。这要取决于所制作物品的构造情况: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要制订出制作物品的计划,必须分析学生们所建议的模式。

我们举一节课为例,在这节课上,学生制作一个纸质降落伞的模型[1]。讲台上放着几个现成的降落伞模型,女教师将模型展示给学生看,指出降落伞的各个部分,把名称写在黑板上。然后,女教师把模型发给各排学生传看,让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观察模型的时候,也在脑子里形成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在制订作业计划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个模型出发。

首先,自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应该从哪一步开始制作降落伞。

女教师:我们从哪里开始做呢?

嘉莉亚:从伞顶开始。

女教师:我们一开始应该做什么?

嘉莉亚:我们应该剪四张小纸片,把它们贴在一张大的纸上。

女教师:是不是应该从这里开始?

舒拉:应该拿一张纸,用剪刀剪掉多余的部分。

斯拉瓦:应该先做出一张正方形的纸。

女教师:这就对了!

女教师: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塔尼亚:应该把正方形的纸折成三角形。

女教师:这些线条叫什么?(用手指着图)

安德柳沙:对角线

女教师:怎么才能折出对角线呢?

安德柳沙:应该折成角。

女教师:什么角?

安德柳沙:对角。

女教师:好的。然后应该做什么?

柳霞:我们要用纸剪出一些小方块,好把棉线粘在上面。

女教师:大家仔细看看吊绳。你们看见什么了?

谢廖沙:看到四根同样长的棉线。

斯拉瓦:线的长度大致相当于伞顶宽度的4倍。

女教师:太好了,斯拉瓦!观察得很好。一开始我们先大概确定下棉线的长度,然后在拴下面的重物时,保持棉线长度一致。我们该怎么样把拴吊绳的那些小方块纸粘贴上去?粘贴在哪一边呢?

娜塔莎:粘在里面……

伊拉:降落伞应该是有棱的一面朝上。所以小纸块应该贴在里面。

女教师:在贴吊绳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什么?

伊拉:用糨糊把吊绳粘在小的纸方块上。

女教师:要怎么把它们粘起来呢?

科里亚:粘在四个角上。要使这四个角与伞顶吻合。

女教师:要使伞顶的四个角和小方块纸的角相吻合。而吊绳朝哪个方向拉呢?

降落伞模型,上图为简易方案

尤拉:都是一样的,都从边上往下拉。

安德柳沙:朝角上,朝对角线的尽头往上拉。

女教师:然后呢?

米沙:在底端把吊绳打个结,然后再拴上重物。

女教师:一拴上重物就可以放下了吗?

米沙:不行,应该稍微等一等,要等糨糊干了。否则,糨糊粘不牢,吊绳就会脱落。

女教师:好,就这么做。

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分析样品并计划眼前的工作,所以这些过程具有一定特点。从上面所引的课堂片段来看,在分析样品时,教师需要给予帮助,说出模型的各个部分名称。计划的制订是由一道工作程序向下一道程序进行的。到后来,学生能够做到独立地分析和预先制订物品制作的整个过程的计划,不断向下一个阶段进步。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其他条件的不同,教师指导和学生的独立性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有不同的具体方案。

这节课的突出优点就在于,在教师不过分的干预下,学生能够自主地一步接一步地前进,计划出制作物品的过程。但是同时我还不太明白,女教师怎么样才能了解,是否每个学生都理解了这个工作计划呢?

教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们:他们是否听懂了其他同学的回答,他们是否意识到教师对错误回答的不赞成态度,等等。在必要的地方做停顿,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时间以搞清楚计划,有时候教师还会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然后再继续向下一步进行。

在您的讲话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劳动教学法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学生通过不断重复而习得,另一种主要是靠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当然,在第二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放弃指导学生的权利。教师敏锐地观察着学生们,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需要承认的是,我从来没有在劳动课上得到过满足感。我明白,在劳动课上,学生可以锤炼道德品质,可以学习到技能技巧,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始终感觉,劳动教学法里好像缺失了什么。毕竟劳动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脑力活动和动手操作相结合),本来能够在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方面做出巨大的成绩的。

在劳动课上,学生分析的是具体的实物,而不是像在俄语课或数学课中,是和词语、句子、数的关系和运算打交道。因此,劳动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亲切,他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依靠生活经验来判断。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可能性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制作物品需要计划,工作需要认真、精确、坚持到底)。(www.xing528.com)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活动的可能性,但他们也就会经常犯错误。这也许是劳动教学的一个缺点所在吧?

在教学法(不仅仅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中,总是尽一切可能避免学生犯错误。当然,在知识掌握和技巧学习的过程中,放任自流的态度是不对的。但如果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只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这倒并不可怕。更何况,这些错误反而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怎么做才能正确地完成任务。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得先下水。”这句话不仅对于劳动教学,而且对于所有低年级的教学方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总是用一根绳子牵引着学生,他们就会长成意志力不坚定、消极被动的人。当他们升入高年级以后,面对必须独立掌握的复杂教材内容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

我们回到学生制作降落伞模型的课堂上来。当教师看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当某个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就会让他明白,他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而当他做出这样的回答(“应该先做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时,教师就会给出肯定的评价(“这就对了!”);在学生无法说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就会自己给出正确的答案,并把学生的回答继续说完(“一开始我们先大概确定下棉线的长度,然后在拴下面的重物时,保持棉线长度一致。”)。正是得益于这种教学风格,课堂的氛围才会比较好,没有什么问题(“你懂了吗?你说说看!”),没有多次重复。

在后半节课上,当学生已经在做模型时,教师就向其他学生提问,而不再问那些之前已经回答过的学生。这样子,就能使所有学生在计划和制作物品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提出的程序不正确或者不准确时,教师就会请另外一个同学来纠正,或者教师自己给出指点。比如说,当进行到要做出四块粘贴吊绳用的小正方形纸片时,有一个学生说要先裁出一条两边均匀的纸条,再把它分成四段。女教师就会对他说,这样子裁出来的可能是长方形,而粘贴吊绳需要的是正方形。

劳动教学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在于,教师从制订计划到物品制作,从具体进程出发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现成的操作计划和完成工序的方法和盘托给学生,而学生只要照着样子完成交代的任务,这里没有那种照搬照抄。在我们本次谈话开始之初就曾明确说过,有时候学生的独立性只是一种表象,而事实上并不存在。教师需要十分敏锐,才能分辨出学生是真正地在思考,还是表面上回答出问题,而实际上是间接或直接从别人处获知的。

劳动课还有一个闪光点,就是内容的丰富性。正是因为技能掌握和技巧训练在这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也应该如此!),就有可能在制作物品时,忽略了结合学生接触的物品和过程,用相关的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需要避免两种极端:既不能让劳动课变成单纯的技巧技能训练课,也不能把劳动课变成专门的研究材料属性,采用哪种方法更为合理等的讨论课。

无论是对于劳动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两件很重要的事:不仅要让学生独立分析样品、计划眼前工作,还要将实际操作和某些物理现象结合起来。这在低年级已经有可能实现,而在以后,在高年级更应该充分地展开。

看来,在低年级,只能以最基本的形式教授学生某些物理现象的知识?

当然是的!但是把认知活动与劳动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点具有原则性的意义。从一开始,就要给学生“定好调子”:不仅要操作,还要对制作物品时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我们以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课为例,这节课的主题是制作“听话的小鱼”[2]。“听话的小鱼”做法如下:取一只生鸡蛋,在大头敲一个小洞。把蛋清和蛋黄都倒出来,只剩蛋壳。用蜡把油纸封在蛋壳的小洞上,再用针在油纸上刺一个小孔。在蛋壳的尖的一端画上小鱼的眼睛和嘴巴。再将一块绒布对折成双层,裁出一块做小鱼的身体,用针线将布的边缘缝合起来,做成小袋子形状,保证蛋壳的粗的一端能装进袋子里,装到整个蛋壳长度的三分之二即可。然后把小鱼的身体粘贴在蛋壳上,这样子就做成了“听话的小鱼”。

把小鱼放进一个有水的大容量玻璃瓶里(容量一公升)。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小鱼的头浮在水面上,而身体部分浸在水里面。在小鱼尾巴上插几根大头针,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将玻璃瓶里加满水,然后用一片橡胶薄膜把瓶口封紧。现在只要用手按一下橡胶薄膜,小鱼就马上潜入水底,手松开,小鱼又会浮上来。

解释“听话的小鱼”的原理并不难。在水面和橡胶薄膜之间有少量空气存在,当我们用手按橡胶薄膜时,其实就是在压这部分空气,空气又会压缩水,水就开始压缩蛋壳。这时,一部分水就进入蛋壳里,小鱼变重了,自然就会沉到水底去。一旦手离开橡胶薄膜,水的压力就恢复到原样。空气把水从蛋壳里排挤出来,小鱼就会浮起来。

在这里,学生的认知活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不太费劲就能确定教师按压在橡胶薄膜上的手和小鱼的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弄清楚发生变化的原因:水穿过小孔进入蛋壳,小鱼就会下沉。

这一点从课堂记录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具体。下面我引用几段课堂记录,以便更清晰地反映学生是怎么弄清楚“听话的小鱼”沉浮过程的。

女教师:请大家看清楚,蛋壳上的洞是怎么做的,我要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最会观察。

舒拉:我看出来了。油纸上戳了一个小洞。

女教师:太棒了!观察得很好。你们想想,为什么要有这个小洞呢?

阿尼亚:是不是因为,水往那里流。

女教师:如果有很多水流进蛋壳,会怎么样呢?

嘉莉亚:小鱼就会下沉。

女教师:可是为什么小鱼后来又会重新浮上来呢?

嘉莉亚:因为水流出来了。

女教师:大家是不是都明白了,为什么小鱼先是下沉,然后又浮起来?

科里亚:我不明白……为什么水一会流进蛋壳,一会又流出来呢?

女教师:真聪明!大家看,科里亚对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感兴趣。是什么让水一会流进去,一会又流出来呢……

课堂上花费这么多时间谈话,是否合适?劳动课上,学生应该动手操作,而不是推理、设想、弄清楚现象背后的原因等。

那样的话,劳动课将会枯燥乏味,无论对掌握劳动技能来说,还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您可能没有注意,在这堂课的讨论中,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物品的制作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比如,我们就以制作降落伞那节课为例吧。

女教师:现在把你们的降落伞按对角线折起来。在正中心,把最小的尖端剪掉。(学生照做了。)现在,安德烈,把你的降落伞放下去。(降落伞平稳地降落,学生们高兴地鼓起掌来。)为什么要在顶端有个小洞呢?

塔玛拉:如果没有,降落伞就会翻过来。

女教师:为什么呢?

马利克:因为要让空气通过。

女教师:现在大家来看看,我来展示下。(女教师一只手拿一个降落伞,伞顶上面垂着一块橡皮,另一只手单拿一块橡皮,同时放下去。)为什么第二块橡皮一下子就着地,而第一块橡皮却缓缓地下降呢?

舒拉:降落伞有纸撑着。纸很轻盈,所以能飘起来。

女教师又拿起一张纸,竖着放下去,同时拿起一顶带重物的降落伞放下去。

斯拉瓦:纸落下去很快。需要撑住。

女教师:靠什么撑住呢?

斯拉瓦:靠空气。

女教师:那是什么撑着降落伞呢?

斯拉瓦:空气。

女教师:为什么空气能撑住降落伞,而不能撑住纸张呢?

谢廖沙:降落伞上的纸有弧度,像一个小碗。空气进入,所以能撑住。

女教师:那为什么要有这个小孔呢?

谢廖沙:空气太多,降落伞就会翻过来。

伊拉:从小孔里排出多余的空气。

女教师:降落伞从很高的地方下降,会有很多空气进入,会导致降落伞翻转甚至破裂,所以要在伞顶开一个小孔,让多余的空气排出去。

确实是的,即便是对制作物品的最基本的物理现象的认知,也能让学生对工作过程有所思考。这样安排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劳动技能的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因为实际操作与思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了。

还需要补充的是,一般发展的进步也有利于完成劳动操作。我们为了研究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一些专门的作业,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作业是对每一个学生单独进行的,这样能够仔细观察到每一个学生制作指定物品的全部过程。我们要求学生照着样品用硬纸制作一个小盒子。他们在之前的课堂上还没有做过纸盒子,所以这个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新的。我们给二年级的学生一个现成的盒子作为样品,再给他一个固定尺寸的长方形硬纸。负责作业的老师对他说:“你仔细看看这个盒子(样品),要做得和它一模一样。”

关于如何计划近期的工作,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现在我们感兴趣的是,制作物品的过程本身,特别是学生怎么意识到所犯的错误以及他们是如何改正的。

一般来说,实验班的学生在制作盒子的过程中,已经能发现自己犯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而普通班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意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实验班的学生在一般发展上远远地领先于普通班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在他们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请他对作业的完成过程做一个口头汇报,就能看出他的理解程度。

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他们所完成的操作的名称,还能指出每道工序在一系列工序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对他们完成的工序是完全理解的。

比如说,实验班的学生在做完纸盒后是这样叙述的:“应该先把纸裁成正方形,然后对折一次。展开后,换一边再对折一次。然后,把纸的一半再从一边对折,接着从另一边对折一下。剩下的一对也这样各自对折。现在我们要在四个角上的小正方形的折痕上剪几条缝。两个小正方形在一条边上剪一条缝,另外两个在另一条边上开缝。再在小正方形的外面涂上糨糊。然后把第一个涂有糨糊的小正方形压在一边的小正方形的折痕上,另一边也同样用糨糊粘住。其余的两个小正方形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纸盒就做成了。”

普通班的学生,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能正确做出这样的口头汇报。大部分学生在叙述制作过程时,都会遗漏某些程序。

在劳动教学中,应该对那些技能和技巧给予严格要求,比如说:按规定的方式折叠纸张,按画好的线平稳地剪裁,在纸张或者其他材料上均匀地涂糨糊进行粘贴,等等。但是我们的谈话里没有涉及这方面。

毫无疑问,掌握技能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不能过度强调这一点而忽略了其他,比如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的理解,学会自我控制,对眼前的工作做计划等。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当然也要探索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我们今天谈到的对待劳动教学的两种观点是有根本区别的,不是同一回事情。这样的或那样的学生,在技能和技巧掌握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但是在计划眼前的工作、理解自己的操作、自我控制等方面,实验班的学生遥遥领先。在这些方面,劳动教学既对学生的一般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为高质量地掌握劳动技能打下了基础。

【注释】

[1]课时计划由伊·伊·布德妮茨卡娅设计。

[2]由伊·伊·布德妮茨卡娅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