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培育训练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样的?

情感培育训练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孩子用心去看、去理解、去感受他人,是我们称作“情感教育”的花园中一朵香气最为馥郁的花。这种训练中,最有价值的课程就是创造美,并关注人认为美好的事物。此刻孩子眼中快乐的光芒,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这是最重要、最无可替代的情感培育课程之一。当感恩园的第一批果子成熟后,孩子们会邀请同村尊敬的祖父、曾祖父辈的老人来到园子里。尊重老人是对人尊重的最鲜明的体现。

情感培育训练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样的?

此处将要谈到的,都是教师和家长协同工作的内容。我们想说的,不仅是那些在家庭中没有感受过父母亲切态度和衷心关怀的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对所有儿童的道德情感教育。

教孩子用心去看、去理解、去感受他人,是我们称作“情感教育”的花园中一朵香气最为馥郁的花。我们对孩子的爱,应当能够唤醒他敏感的心灵,让他去感知这个世界,感知人创造出来的、为人服务的一切,当然,首先要感知的还是人本身。我坚信,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首先要培养他在待人接物方面具备人道主义情感。这是一份纯洁、高尚、满怀尊重的情感,而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自己的父母。

孩子们刚刚跨进学校门槛,成了学生。对于第一年的在校生活来说,学校与父母的联系尤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是父母两个人,而不是其中之一。学校老师、校长同父母进行单独谈话、深刻思考并提出建议,是我们进行的教育实验。我们共同思考孩子应该做什么、从事什么积极活动,才能使他用心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人们中间。

我们与家长共同努力,使孩子在校期间,尤其是在低年级学习时,能够接受亲切待人的训练。这种训练中,最有价值的课程就是创造美,并关注人认为美好的事物。那些给予孩子美的享受、带给他们快乐和满足感的东西,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孩子们有为家庭,父母和其他人创造美的能力。

秋天,家庭和学校都要庆祝玫瑰节,但这主要是一个家庭的节日。孩子们在这一天不会聚集在一起,也没有十分庄重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很少展现出真情实感,倒是有许多并非出自儿童本性的、人为的成分掺杂其中。我们的儿童节日主要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但学校会为过节做准备。

在秋季玫瑰节这天,每个孩子都要在父母屋边的园地里种几株玫瑰花。我们把秧苗给孩子,让他们拿回家、种植下去,并好好照料它们。这就是孩子创造美,并把快乐带给父母、祖父母的过程。

孩子栽种玫瑰后,要时常提醒他给地松土,保护植物不受寒。但这距离劳动成为孩子的乐趣,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我们告诉孩子,秧苗最终会长成芬芳的玫瑰,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遥远到无法想象的事。他们尚且不会通过耐心等待和努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因此需要去教他们,并且要用劳动去教。

先是绽放第一朵蓓蕾,然后会有第二朵、第三朵……蓓蕾舒展着身体,在阳光的沐浴下,深红色、粉色、深蓝色、淡蓝色的花瓣闪闪发光。此刻孩子眼中快乐的光芒,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这并不是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某个礼物时的快乐,不是休闲娱乐的快乐,也不是幻想旅途中的开心带来的快乐。这是为他最爱的人——父母、祖父母做了件好事的快乐。这件好事触动着儿童的内心,使他感到激动和开心,因为做好事本身也是一种美。

对我而言,没有比看见孩子剪下一朵花,把它送给母亲时眼中闪耀的光芒更幸福的事了。他们的眼中此刻充满了纯洁的人性光芒,这种光芒因为内心深深的喜悦而越发闪亮。(www.xing528.com)

这是最重要、最无可替代的情感培育课程之一。体验过为他人创造美而带来快乐的孩子,会对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他能够将鲜花盛开的苹果树枝、成熟的一串串葡萄和沉静的菊花,看作是劳动、关怀与忧虑的化身,不会随便抬手折断树枝、摘下花朵。

当然,年轻的朋友,我不是在把美理想化为它的某种抽象表达,也不是在理想化美本身。美,只有在充满崇高的理想,充满社会主义人性(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阶级敌人、社会不公及人压迫人现象的憎恨、不妥协和不姑息)时,才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

在一年级即将结束,学生准备步入二年级时,我们会和他们一起建一个“感恩园”。这个园子是给那些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甚至八九十年的老人们准备的。感恩园的选址,通常是一块荒芜且贫瘠的土地,我们将它变为肥沃的土壤,并在上面种葡萄、苹果树、梨树李子树。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需要运来数十吨肥沃的泥土才能使这片土地孕育出生命。但这项劳动有一个崇高的目标,那就是将快乐带给他人。这种劳动带来的快乐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比拟的。

当感恩园的第一批果子成熟后,孩子们会邀请同村尊敬的祖父、曾祖父辈的老人来到园子里。尊重老人是对人尊重的最鲜明的体现。对老人不礼貌、冷漠的人,也会用冷酷、邪恶、内心空洞和犯罪行为来报复社会。

亲爱的年轻朋友,请指引学生沿着这条道德发展之路走下去吧!在这里,劳动被赋予了崇高的精神。你会看到,当孩子在感恩园中摘下果子,并将它送给那些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工作五十余载的人时,这个瞬间会在他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仿佛攀登上了自己人生道德的第一个高峰。

当孩子感受到无私地做好事所带来的快乐时,就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心灵财富:他会用心去感受周围的同学、朋友和所爱之人何时何地需要帮助。儿童感觉到需要做好事,感觉到需要别人——这种需要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一个自由人最大的精神财富[11]——就会变得十分善于观察周围的世界、人、各种行为与事件以及人际关系,并对此保持敏感与同情心。

[11]卡尔·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介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并强调共产主义始终伴随着人道主义。他写道:“我们看到,富有的人、丰富的人的需求是怎样代替了政治经济的富有和贫穷的。富人,同时也是需要人类生活全方面充实的人,是将自我实现作为内心需求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论富有与贫穷,人都具有相同的人道主义意义和社会意义。需求是一条被动的纽带,它让人感受到,最大的财富即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选集》,莫斯科,国立政治书籍出版社,1956年,第5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