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次发掘的收获:重要发现与收获

再次发掘的收获:重要发现与收获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中国现代人起源、中国北方新旧石器文化过渡、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工作队,在大地湾遗址文物保护研究所、五营乡政府的大力配合下,对大地湾遗址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工作。这是大地湾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清晰的旧石器时代火塘遗址。此从原发掘报告公布的年限。

再次发掘的收获:重要发现与收获

为进一步探讨中国现代人起源、中国北方新旧石器文化过渡、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工作队,在大地湾遗址文物保护研究所、五营乡政府的大力配合下,对大地湾遗址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工作。

(一)考古地层及其发掘收获

本次发掘地点位于大地湾遗址文物保护研究所院内、2006年试掘区Dadiwan06探方的东侧,发掘面积为42平方米。发掘队采用坐标系布方法,以1×1米探方为发掘单位。发掘中平剖面结合,新石器时代层位结合文化层、遗迹单位和水平层逐层、逐单位揭露;旧石器时代层位主要按照自然层和水平层相结合、由晚及早的方法,以5厘米为一个水平层逐层揭露。

发掘区地层共分为27层,剖面厚度约10.1米。

1~4层:近现代扰土层,厚0.5米左右,出土近现代砖块、瓷片、瓦片等;

5~6层:全新世古土壤(S0),厚0.7米左右,含大量炭屑,出土大量仰韶文化陶片、少量打制石器,发现房址、灰坑等遗迹现象,推测为仰韶文化时期堆积;

7~8层:晚期马兰黄土(L1L1),厚0.8米左右,粉砂质黄土,含大量鼠洞,出土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土少量细石叶、细石核,推测为大地湾一期文化堆积;

9~11层:晚期马兰黄土(L1L1),厚1.5米左右,粉砂质黄土,有少量裂隙和鼠洞,出土较多石英质石制品与玉髓质细石叶制品,为主要细石器出土层位;

12~18:间冰段古土壤(L1S1),厚3.2米左右,灰黑色,土质紧实,土壤结构发育,多见植物根孔和虫孔,偶见炭屑,连续出土石英质石制品,推测主要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堆积;

19层:早期马兰黄土(L1L2),厚0.7米左右,均质黄土层,含少量钙结核,无文化遗物;

20~27层:冲积相堆积,厚1.8米左右,由三次黄土与含大量钙结核的古土壤层旋回组成,且黄土层中偶尔出现沙层透镜体,无文化遗物,未见底。

本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迹14处,其中房址4座、灰坑9处、灰沟1条,以及旧石器时代独立火塘1处。除新石器文化层位按遗迹单位收集的陶片、动物骨骼等标本外,本次发掘出土野外编号标本946件,其中石制品801件、骨蚌制品与动物骨骼标本115件、陶片30件、碳十四测年样品357个、光释光样品18个、浮选样品1351个。此外,还有大量筛选和浮选获得的石质碎屑、碎骨、植物样品等。

发掘出土的4座房址中的两座房址较为完整,可判断为方形,面积估计大约为30~40平方米,房址内及周边发现多个柱洞,保存有较完整的门道与灶,房址内出土物较少,推测其形成于仰韶文化早中期。独立火塘位于纯风成黄土中,由十几块自然石块堆积而成,其中夹杂两件石制品和两件骨骼碎片。部分石块有火烧痕迹,石堆内部夹杂大量炭屑,石堆下为炭屑含量很高的黑色土。由于火塘出土层位为地表以下1.8米的黄土层中,推测其年龄已早于距今1万年,为早于大地湾一期的旧石器时代火塘。这是大地湾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清晰的旧石器时代火塘遗址。此次发掘发现的石制品,经初步观察,主要有砸击和锤击石核、石片、细石核、细石叶、碎屑等,骨制品以骨锥为主。细石核的尺寸较小,主要为楔形石核,与2006年和2009年试掘出土细石核类型一致。

(二)本次考古发掘的学术意义

本次发掘再度确认了大地湾遗址新石器层位下有连续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从中国传统的以石英砾石为主要原料的打制石器和碎片,到出现石叶为代表的细石器,再到以陶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显示了连续演化的基本特征。大量测年及环境样品的提取,有望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环境变化和石器文化的基本框架,为揭示中国西北地区古人类由狩猎采集经济,到早期农业栽培经济,到成熟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同时也为研究现代人向这一区域扩散及其粟作农业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难得资料。

【注释】

[1]网易:《河姆渡遗址》,2007年5月31日。

[2]黄凤琳:《两极世界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3]网易:《河姆渡遗址》,2007年5月31日。

[4]2006年考古工作者进行的小面积发掘表明,距今1.3万年左右(第五层)细石器制品迅速增加,随后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并且陶片数量逐步增加,这层炭屑的碳14测年结果接近于距今8000年,与以前发掘出土的大地湾一期的碳测年代基本一致。(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编:《大地湾遗址研究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5]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大地湾遗址东部区域野外遗迹调查材料》未刊稿。

[6]即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和豫北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约为距今7355年。

[8]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豫中及其周围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约为距今7000~8000年。

[9]《1980年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10]《秦安大地湾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文物》,1983年第11期。

[11]《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1期。

[12]《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的发现》,《文物》,1986年第2期。

[13]《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

[14]《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694页。

[15]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的最新校正年代为距今8220~7200年。此从原发掘报告公布的年限。

[16]郎树德:《大地湾考古对仰韶文化研究的贡献》,载《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www.xing528.com)

[17]本目内容根据张东菊、陈发虎、吉笃学、王辉、董广辉、赵晖《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一文改写。

[18]Chang K G.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4th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450.

[19]Crawford G W.Prehistoric plant domestication in East Asia.In:Cowan C W,Watson P J,eds.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an Internatioal Perspective.Washington:Smithsonaian Institution Press,1992,7-38.

[20]Lu T L D.The Transition from Foraging to Farming and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Oxford: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1999,233.

[21]Yan W M.Origins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In:Aikens C M,Song N R,eds.Pacific Northeast Asia in Prehistory:Hunter-Fisher-Gatherers,Farmers,and Sociopolitical Elites.Washington: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113-123.

[22]Lu H Y,Zhang J P,Liu K B,et al.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in East Asia exetndde to 10,000 years ago.P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7367-7372.

[23]Diamond J Evolution,consequences and future of plant and animal domestication.Nature,2002,418:700-707.

[24]赵志军:《植物考古学及其新进展》,《考古》,2005,7:42-49.

[25]Lu T L D.The microblade tradition in China:regional chronologies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ition to Neolithic.Asian Perspec,1998,37:84-112.

[26]Richerson P J,Boyd R,Bettinger R L Was agriculture impossible during the Pleistocene but mandatoryduringthe Holocene?Aclimatechangehypothesis.AmAntiquity,2001,66:387-411.

[27]Chen C.The microlithic in China.J Anthropol Archaeol,1984,3:79-115.

[28]Chen C.The microlithic in China.J Anthropol Archaeol,1984.3:79-115.

[29]Elston R G,Brantingham P J.Microlithic technology in Northem Asia:a risk-mini-mizingstrateU of the Late Paleolithic and Early Holocene.In:Elston R G,Kuhn S L,eds.Thinking Small:Global Perspectwes on Microlithization.Washington.D.C.:J\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2002.103-116.

[30]Chen F H,Fan Y X,Chun X,et al.Prelirrunary research on paleolake Jilantai-Hetao in late Quaternm.Chin Sci Bull,2008,53:1725-1739.

[31]Pachur H J,Wunnemann B,Zhang H C.Lake evolutionin the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m China during last 40,000 years.Quatemary Res,1995,44:171-180.

[32]安志敏:《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考古》,2000,5:45-56。

[33]吉笃学、陈发虎、Bettinger R L等:《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人类学学报》,2005,24:270-282。

[34]刘长江、孔昭宸、朗树德:《大地湾遗址农业植物遗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探讨》,《中原文物》,2004,4:26-30。

[3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6]Barton L Early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s western Loess Plateau Doctor Dissercation.Davis:University of Califomia,Davis,2009.

[37]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以甘宁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38]Barton L,Newsome S D,Chen F H,et al.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v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P Natl Acad Sci LrSA,2009,106:5523-5528.

[3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0]Barton L,Newsome S D,Chen F H,et al.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v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P Natl Acad Sci LrSA,2009,106:5523-5528.

[41]Barton L Early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s western Loess Plateau Doctor Dissercation.Davis:University of Califomia,Davis,2009.

[42]Bettinger R L,Barton L,Richerson P J,et al.The transition to agriculture in nortHvestern China.In:Madsen D B,Gao X,Chen F H,eds.Late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daptation in Arid China.Amstenlam:Elsevier,2007,83-101.

[43]Elston R G,Xu C,Madsen D B,et al.New dates for the north China Mesolithic.Antiquity,1997.71:985-994.

[44]Madsen D B,Elston R G,Bettinger R L et al.Settlement patterns reflected in assemblages from the PleistocenefHolocene transition of North Central China.J Archaeol Sci,1996.23:217-231.

[45]Barton L Newsome S D,Chen F H,et al.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y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P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5523-5528.

[46]本目内容根据张东菊、仪明杰、王辉、陈发虎《甘肃大地湾遗址发掘再获新成果》一文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