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郴州:展现湖湘岭南文化的形胜之地

郴州:展现湖湘岭南文化的形胜之地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郴州体现了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郴州众多的关于农耕生产的俗语,足以证明当地人对农业的重视。神宗熙宁四年,再升任郴州知军,前后历十年,是在郴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卓著的官员之一。郴州人特别强调“礼”,把“礼”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标准。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郴州人保持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郴州,是盛产佛仙的地方。

郴州:展现湖湘岭南文化的形胜之地

位于湖南南部的郴州市,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纵横交错,长江、珠江水系分而流经。“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其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郴州境内总的地形地貌为东南面山系重叠,群山环抱;西部山势低矮,向北开口,中部为丘、平、岗交错。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是南北延伸的罗霄山脉;南部是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古代,较少与外部交流,故郴州民性淳朴刚直。

由于郴州一直远离中原政治中心,所以很少受到战争破坏,在明清以前就一直接受着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北方移民。郴州体现了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长期发展中,郴州人既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锐气,又继承发展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是湘南置县历史最悠久的县之一。战国时期设临武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建县。北界桂阳,东连北湖、宜章,南邻广东,西靠蓝山,西北毗嘉禾。县境属丘陵半丘陵地区,东山山脉和西山山脉将全县分为珠江水系和湘江水系,东南部为盆地。

1.由农耕文化发端而生成的勤劳、开拓精神

在郴州地区的本土传说中,神农氏曾在这片土地上“拾嘉谷创水稻于嘉禾,制耒耜教耕种于耒山”。《管子·轻重戊》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清《衡湘稽古录》则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这便是嘉禾县名称的由来。《古史考》中有“神农作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衡湘稽古录》中则记载:“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耒山位于郴州汝城县城南五里,耒水发源于此,耒阳则得名于耒水,而传说中炎帝的工匠赤制氏就是在耒山制作了耒耜。

作为神农炎帝的子民,郴州人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郴州万华岩溶洞入口存有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坦山岩劝农记》碑刻,记载时任郴州知军的赵不退于郴州各地劝农之情况,倡导了“务农重谷,天下之本”的思想,要求郡国司牧臣,“每岁之春,躬行阡陌,敦劝农桑”。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曾于郴州担任县令一职,“办学校”“兴教化”,也倡导“务农求本”。在农业文化中扎根成长起来的郴州人,世世代代养成了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郴州境内大部分地区相对适宜农耕生产,山、丘、岗、平地相间,降水充沛,阳光充足。秦汉以后,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其民风习俗也自然透露出强烈的农耕文化特征。

郴州众多的关于农耕生产的俗语,足以证明当地人对农业的重视。而关于商业手工业经济方面的俗语在数量上则与农谚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经济方面的俗语甚至含有蔑视之义。如“穷不读书,富不学艺”,只因旧时艺事被人们看不起,富家子弟无人学艺,而穷人家的孩子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徒弟徒弟,三年奴婢”,道出了学徒地位的卑微。“打死狗仔来讲价”“撵要猪仔照娘价”,则说出了商人的奸诈,以及人们对商人的厌恶。“三年出个状元,难出个会做生意的”,则说明郴州自古以来做生意的人不多,而有经济头脑,会做生意的人更少。

从农业与商业方面俗语的数量上与言语感情色彩的比较上可以看出,郴州的农耕文化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重农轻商。这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造就了郴州人“自足”的性格,以及思想上较为封闭、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缺点。

2.由传统儒家思想教化而形成的忠孝仁义、敬老尊贤精神

郴州属于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湖湘文化源头的地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他一生为官31年,而居郴最久,先任郴县县令,后调桂阳(今郴州汝城县)县令。在桂阳任职四年后,调任京城大理寺丞。神宗熙宁四年(1071),再升任郴州知军,前后历十年,是在郴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卓著的官员之一。他在郴州兴学校,劝农桑,关心民间疾苦;他在官廨亲辟莲池,自种莲花,写出《爱莲说》,以莲花自况,倡导廉政清风;他的学说被后人称之为濂溪学,是宋明理学之源。

周敦颐在郴治政十年,一方面身体力行,践行其立人极的主张,并撰《爱莲说》,以文明志。另一方面,兴校讲学,宣传其儒道学说,进而发展为湘学之源、国学之源,这对郴州文化精神积淀与人文精神形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郴州人特别强调“礼”,把“礼”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标准。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郴州人保持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他们深知“树老皱皮多,人老经验多”,“三斤子姜,当不得一斤老姜”。同时,郴州人知道亲情的重要性,因为“金钱难买亲骨肉”“亲人骨头香”“不是黄泥不拦路,不是亲肉不巴骨”。(www.xing528.com)

追求和谐也是礼仪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在郴州俗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郴州俗语文化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体现在郴州人为人处世不偏不倚。例如“十分弓,不拉满了”“大话讲过头,冇个米过喉”,这告诫人们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要谦虚谨慎。“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树直逗倒,口直逗恼”,这是告诉人们“枪打出头鸟”,不要出风头,为人处世要平和。做事要“一碗水端平”,待客的礼数不能乱。郴州人知道,要与他人和谐共处,言语很关键。郴州人有时是“看人说话,看菩萨打卦”,有时则是“当面锣,对面鼓”“打开窗子说亮话”。只有“有话说到明处,有药敷到痛处”才能有效平复隔阂,保持和谐。

3.由佛仙文化传扬而发展的正直善良、悲悯包容精神

仙佛文化是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互渗、融合的产物。

郴州,是盛产佛仙的地方。郴州山多,神仙也多。历来有九仙二佛之说,而按何琦先生在《郴州神仙文化探略》中的说法则更多,达43人,其中有道家名士18人,佛教高僧23人,神人2人。他们往往生前行善积德,乐善好施,解民厄难,死后人们建祠设坛以纪念。到清代时,不算纪念先师贤人的祠庙(如孔庙、关帝庙、濂溪祠等),郴民为佛道等众神仙所修的寺观庵堂,仅郴郡治(老郴县和郡治府地),就有寺30处,庵135处,山21处,堂4处,仙48处,观7处(这里用量词“处”,表明这些地方都是郴民用于求神拜佛、祭祀的场所)。众多寺观的长期存在,正是世代郴民神仙崇拜的具体表现。

崇仙礼佛在郴州非常普遍,第一是生活环境的影响,第二则是意识形态的因素。从环境上来看,郴州地处山区,容易受到猛兽和瘟疫的袭扰,老百姓因此期盼有神灵保佑,高人救赎。当有这样的高人出现时,无论儒释道,都会被顶礼膜拜。从意识形态上来看,郴州的仙神信仰众多,与佛道二教的进入和儒学的兴盛有关。因此,对九仙二佛的崇拜也就包含了儒释道的各派高人。正如清末时所撰的旧《郴县县志》所说:“……苏仙范仙之孝,刘仲仙(刘瞻)之忠,大仙季仙之友(大仙刘日替;季仙刘助),成仙之慈,王仙之好善,柳侯之义,黄侯之勇,周佛朱佛之慈悲敏悟,皆与吾儒之道适相契合,即儒者殚心力而为之,且未易克臻斯境者,而又救火、施药、祈雨、救疫诸事,重庇乡闾,生有益于前,殁有功于后,方将春秋祭享以酬报之。”前人早已看到,释道所做之事,恰与儒家仁义思想相契合,世所谓“三教合流”,这既合乎统治者的要求,也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因而为官府所提倡和人民大众所接受。

4.山水文化特征

郴州的地形以山地为主,80%左右的山地和丘岗构成了郴州1.9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境内有耒水、米水、舂陵水、武水、集龙河五条主要河流,以及四百余条支流。山水相得益彰,山以水为分野,水以山为背景。韩愈在《送廖道士序》中说:“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又当中州清淑之气。”郴州的山水文化体现在高峻的山,清澈的水之中。

郴州的山水资源造就了独特的山水文化。郴州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认为充满灵秀的郴州山水不但会给自己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还会给自己带来子孙满堂及连连好运。郴州被誉为“四面青山绿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这是“山上有花山下香,桥下有水桥面凉”,青山、鲜花、小桥、绿水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山水之间孕育着人们对自然的赞叹,人们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住山吃山,管好山”“一年烧山十年穷”“绿上荒山头,山下清水流”。

相关的成语谚语不计其数,如“高山岭上有黄金,就怕懒人不用心”“志在高山,可摘月亮;志在丘壑,抓个泥巴坨”“水深不响,水响不深”“水不流变臭,人不学变呆”“井水舀不干,知识学不完”等。

山水,化为了郴州人性格中的刚强与淳朴。郴州人性格刚正不阿,据《郴州市志》记载:“古时,郴地偏僻,民性剽悍,民风淳朴”,郴州人认为“本分为人天不亏”“大路不平有人铲”,与人相交要“心换心,一条心”“宁可失钱,不可失信”“要的只能是本分,让的只能是人情”。郴州人也有湖南人霸蛮的直爽,“吃肉不论,砍肉争秤”“人情送匹马,买卖争毫厘”“官司场上无父子,买卖场上无爹娘”“待客杯杯满,打酒争一分”“挑起牛肉街上卖,卖完牛肉再认亲”。他们也有韧性,不轻易服输,即使“没有脑壳,肩膀也要顶几下”“头上插了野鸡毛,也要把它折下来”。

5.移民文化特征

好山好水有利于吸引移民。据《郴县县志》记载:“公元前221至前206年,秦始皇徙囚徒50余万,修筑郴粤驰道……”郴州是各地移民的大熔炉。此后,从汉代征战到晋代永嘉之乱,来自北方的移民徙入江南各省。移民迁徙影响到郴州,郴州的语言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其中西南官话,成为郴州方言中最有影响的语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清,其间江西向湘南地区移入了大量移民,从而使湘南的湘语染上了客赣方言的色彩。复杂多样的郴州语言,源于各地移民注入的新鲜血液,正是移民们带来的风俗,造就了郴州独特又多样的文化圈。由此可见,郴州俗语是多种方言交融的结果,体现出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从郴州俗语表达的精神特质来看,这种移民文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