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影响力

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影响力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9]对于《茶经》的翻译与传播,三个英译本在传播媒介的三个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各自都有改进的空间。因此,在文本生成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将译本的传播媒介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的。不同于“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卡朋特译本,《国际茶亭》译本目前还没有纸质版本,只有电子版,在网上发行,可免费下载,这保证了译本的可获取性和传播的便捷性。

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影响力

传播媒介对于译本的传播和接受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这一问题却一直为翻译学界所忽视。翻译研究关注的大多是译本产生的过程,似乎一旦译本翻译出来,翻译工作就算完成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译本的产生只是翻译传播整个过程的一个环节,翻译作品生成后,还有一个流通的环节,而翻译作品的流通所依靠的便是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也就是传播的渠道,包括三层含义:一指传播者发送信息、受传者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如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片传播、画面传播、声音传播等;二指完成这些传播形式的传播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三指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如一级传播、二级传播、多级传播等。[139]

对于《茶经》的翻译与传播,三个英译本在传播媒介的三个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各自都有改进的空间。

首先,从传播者发送信息、受传者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来看,《茶经》三个译本用的都是文字传播,不过“大中华文库”译本是纯粹的文字传播,而卡朋特译本和《国际茶亭》译本在使用文字传播的同时也使用了图片传播,但两个译本使用图片的效果存在差异,《国际茶亭》译本图片更丰富,更清楚,在整个译本中占了很大篇幅。

其次,从完成这些传播形式的传播媒介来看,“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卡朋特译本纯粹依靠纸质图书媒介进行传播,传播面窄,《国际茶亭》译本是靠网络传播,而网络传播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及时等特点。[140]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国际茶亭》译本更具有传播优势。

“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卡朋特译本都是以纸质图书形式出版发行的,即使是在目前电子书盛行的时代,这两个译本也没有任何电子版本,连最普通的电子扫描本也没有,读者要阅读只能购买纸质图书。然而,即使是纸质图书,这两个译本现在也已经很难买到,出版社似乎已将其遗忘,没有对译本进行再版,译本的可获取性大大影响了这两个译本的传播。就如《国际茶亭》的编辑在撰写《茶经》翻译前言时特别提到的,如今卡朋特译本很难获取。这两个译本若是发行电子版本,必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样的境地。正如有学者建议的,为扩大“大中华文库”的传播范围,丛书可以推出Kindle电子版[141],这样可以促进译本在西方的流通,毕竟对西方读者而言,购买Kindle电子版图书比购买纸质图书方便多了。(www.xing528.com)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电子阅读的日益流行,将纸质版本改为电子版本已是大势所趋,各个领域的很多图书都有了非常方便下载的电子版本,大大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流通。但若是发行电子版本,我们还需要考虑译本的版式体例设计是否适合电子阅读。若是译本本身体例不适合制作电子版本,那就需要对体例进行调整。这也反映出另一个我们在一开始设计译本时便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译本的传播媒介,即译本是以纸质版本还是电子版本发行。有些版式设计适合纸质出版,但未必适合电子出版,如卡朋特译本,若是制成电子版本,其版式体例就存在问题。该译本文末尾注的形式就不太适合电子阅读。添加注释是典籍翻译最常采用的翻译策略。很多典籍译本都有大量的注释。而且由于注释较多,大多采用了文末注释的形式。注释是对译本正文的解释,一般而言最好和正文实现同步阅读。纸质图书前后翻页比较方便,但普通PDF格式的电子书翻页查找注释就非常麻烦。此外,卡朋特译本还使用了很多插图,辅助说明文本意义。但在设计插图位置时,编辑可能出于排版方便的考虑,并没有将所有插图置于文字表述旁边。例如,译本中有不少茶器茶具的插图,大多不是和该插图的文字描述放在同一个页面。有些地方还是多幅茶具的插图放在一起,单独占半页空间,和插图的文字描述间隔好几页。对于纸版图书,从阅读的方便来看,这样的设计也不会有多大问题,但若是电子图书,读者就需要不断前后翻页核对,造成阅读不便。因此,在文本生成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将译本的传播媒介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的。

不同于“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卡朋特译本,《国际茶亭》译本目前还没有纸质版本,只有电子版,在网上发行,可免费下载,这保证了译本的可获取性和传播的便捷性。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网络阅读的时代,电子译本无疑更有助于译本的传播。不过该译本也只是最普通的PDF文件格式,需要一页一页翻动阅读。该译本中插入了很多图片,有些也是为了排版方便,将多幅插图集中放到同一个页面,因此有些插图和与之对应的文字介绍间隔了好几页。此外,该译本占据整个页面的插图很多,出现频繁,且这些占据大量篇幅的图片都不是和文字描述直接相关的。若是纸质杂志,这种类似画报式的体例会大大增加译本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电子格式反而会影响读者阅读的流畅性。这也是我们在设计多模态文本时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后,从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来看,对于“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卡朋特译本,读者只有通过购买或从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才能获得。因此,这两个译本只能处于一级传播阶段,且随着纸质版本售完,在没有再版的情况下,译本的传播便会几近终止,即使再版,也仍然会停留在传播受众直接购买的一级传播阶段。若要突破这一阶段,必然需要改变其传播载体。而《国际茶亭》译本刊发在“国际茶亭”网站上,其最初的对象为国际茶亭组织的会员,读者可以直接下载或在线阅读。这也属于一级传播,但该译本简短精练,又是电子版本形式,因此有可能转贴分享到其他网络社区论坛,针对更大的群体进行传播,实现二级传播,进而进入其他媒介平台,形成多级传播,实现传播范围、效果的“几何状扩大”[142]。由此可见,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的选择至关重要。

随着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茶文化典籍翻译还可以进一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考虑传播受众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创新其翻译模式和出版体例,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