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结构及其优化方案

群体结构及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变量有群体领导、群体规模、群体规范、群体角色、成员地位和成员构成。因此,群体规范起到了群体成员行为评价准则的作用。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一致接受,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心理学实验表明,群体规范能够给予其成员巨大压力,使他们的行为表现为服从和从众,努力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

群体结构及其优化方案

群体结构(Group Structure)是指群体的组成、群体成员的成分以及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时的相互关系。群体结构规定和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可以解释和预测群体的行为和群体的绩效。因此,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和群体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变量有群体领导、群体规模、群体规范、群体角色、成员地位和成员构成。

一、群体领导

每个群体都有群体领导(Leader)。对正式群体而言,群体领导就是诸如处长科长、主任、经理、主管、班组长等大小群体的负责人,这些人是由组织正式任命的。非正式群体也有自己的领导,也许这些领导没有什么头衔,但事实上他们担负着群体领导的职责,发挥着领导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许是由群体成员选举产生的,也许是群体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即群体的领导是由那些众望所归的成员担任的。

群体领导的选定与群体活动的专业性有关。在专业性比较突出的群体中,领导往往是由专业水平较高、业务比较熟练、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担任,如大学的学院院长、系主任、课题组长,医院的专业科室主任,企业的设计、研发部门负责人,球队的队长等;在专业性不是很突出或专业比较综合的群体中,领导往往是由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担任,如政府机关、企业机关和大学机关的部门负责人,综合性的项目组组长,各种兴趣爱好协会的负责人等。

群体领导的权威来自两个方面:权力和威望。正式群体的领导权威首先是来自组织授予的权力,这个权力伴随他上任时就自然获得;其次是他的个人威望,这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领导的个人威望是上任之前就已具有的,有些领导的个人威望需要经过上任之后的努力从群体成员处获得。非正式群体的领导没有组织授予的权力,其领导权威主要是他的个人威望。通常,非正式群体领导的威望在他上任之前就已经具有,这也是他能成为非正式群体领导的主要原因。

群体领导的作用是动员和组织群体成员有效地实现群体的目标。因此,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和群体绩效具有关键的和重要的影响。本书将在第9章对领导与领导行为进行专门的讨论。

二、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Size)是指群体成员的数量。关于群体规模对群体行为和群体绩效的影响,特别是针对工作群体,国外曾经有过广泛的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1)群体最佳规模。群体最佳规模以人均效率最高为标准,取决于是否能最有效地完成群体任务。任何工作群体都有其最佳规模,也有其上限和下限。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自动化程度以及不同的工作熟练水平等因素,决定着不同的群体应有不同的最佳人数、不同的上限和下限。一般而言,5人或7人是比较理想的群体规模,并且成员数量为奇数的群体比成员数量为偶数的群体更受欢迎。

(2)群体规模上限。群体规模的上限应保证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成员做出反应和进行相互交往。群体成员人数太多,则容易产生消极的从众心理、标准倾向、丧失个性以及社会惰化等群体活动现象,从而导致群体绩效的降低。

(3)群体凝聚力。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就越困难,群体凝聚力就越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内部产生小群体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这种情况通常会降低群体的整体凝聚力。

(4)群体成员满意度。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必然有一些成员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参与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机会也难以保持均等,因此就会导致群体成员的满意度下降。

三、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概念。

所谓群体规范(Group Norms),是指群体所确立的,并为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所有的群体,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有的是明文规定,称为正式规范;有的是约定俗成,称为非正式规范。不同的群体,其规范也不尽相同。

从群体的角度讲,群体规范是让群体成员知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己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个体成员能意识到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标准是否符合群体的期望。因此,群体规范起到了群体成员行为评价准则的作用。

群体规范被群体成员认可并接受之后,就成为引导和约束群体成员行为的无形力量,使得众多的群体成员能够在行为上保持一致,以保证实现群体的目标,维护群体的整体形象。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一致接受,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心理学实验表明,群体规范能够给予其成员巨大压力,使他们的行为表现为服从和从众,努力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因此,群体规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就主要表现为标准化倾向和去个性化倾向。

(2)群体规范的内容。

虽然每个群体的群体规范不尽相同,但就其内容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类,与活动绩效有关的规范。这类规范指的是任务的分配,群体成员的工作水平、工作方式、工作质量和数量,以及那些与工作有关的行为标准。例如,群体成员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任务,应该怎样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显然,这类规范对群体成员的活动绩效有巨大的影响。

第二类,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这类规范主要涉及活动场所和条件的安排、工具和设备的分发、奖金或酬金的分配,等等。例如,对工作群体来讲,办公室座位的位置、办公电脑的配置、交通工具的安排,等等,虽然可能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还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

第三类,与群体形象有关的规范。这类规范包括如何着装,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开展不同群体间的交流等。即使有些群体对这类规范没有十分明确,但群体成员对此也有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标准。

第四类,与社交约定有关的规范。这类规范主要用来指导和约束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比如,群体成员与谁结伴而行,在哪里、与谁一起抽烟、喝咖啡或吃午饭等这样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如何处理,也是有一定说法的。

四、群体角色

角色(Role)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为了扮演的形象逼真,演员在表演时的言谈举止应当符合观众对这一特定人物行为特征的期望。社会心理学家引用角色这一概念,用以说明处于某一地位的个体根据他人的期望所表现出的一套行为模式。这是理解、解释和预测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相应的行为模式也不相同。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子女;在子女面前,我们是父母。在领导面前,我们是下属;在员工面前,我们又是上级。显然,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而这些角色的行为模式、行为准则应当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的期待。(www.xing528.com)

群体角色(Group Role)是人们对于在群体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通常,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承担和表现的角色可以分为三类: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自我中心角色。

(1)任务角色。这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角色(Task-oriented Role)。承担任务角色的群体成员,其行为有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对群体绩效产生的是积极作用。除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承担任务角色的群体成员还积极主动关心群体任务的完成,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①建议者,指那些为完成群体任务积极出谋划策、提出建议的人。

②信息加工者,指那些为完成群体任务主动收集和加工信息的人。

③总结者,指那些及时对群体工作做出阶段性总结的人。

④评价者,指那些为群体完成任务而检验和筛选有关方案的人。

(2)维护角色。这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角色(Relations-oriented Role)。担任维护角色的群体成员,希望营造群体内和谐人际关系,积极组织和开展以群体为中心的情感交流与人际交往活动。他们对完成群体的工作任务,发挥着鼓励、协调、监督和督促作用;对群体内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他们乐意去进行调节和协调。显然,这种关系角色对群体绩效产生的是积极作用。除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承担关系角色的成员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①鼓励者,指那些热情赞赏和鼓励群体其他成员为群体做出贡献的人。

②协调者,指那些积极调解群体内部关系,解决群体内部和外部冲突的人。

③折中者,指那些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及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的人。

④监督者,指那些督促群体成员完成任务,并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机会的人。

(3)自我中心角色。这是一种以自我为导向的角色(Self-oriented Role)。这些人,往往会采取以牺牲群体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我的行为。这种自我中心角色较偏向个人意愿,较少顾及他人期望及群体需要,显然对群体绩效会产生消极影响。自我中心角色的人往往表现为:

①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设置障碍的人。

②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自己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③支配者,指那些试图驾驭别人或操纵所有事物并且也不顾及对群体产生不良影响的人。

④逃避者,指那些对群体漠不关心、不愿为群体做出贡献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对群体绩效起着积极的作用,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可能同时担任这两种角色。

五、成员地位

群体中成员的地位(Status)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等级。

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等级秩序产生了人们的地位差异,群体也不例外。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群体内的等级秩序也是客观存在的。对正式群体来讲,职务、职称、资历等因素都可以形成等级秩序,并造成人们的地位差异;对非正式群体而言,群体成员的背景、资历、经验、资源、技能水平以及对群体的贡献程度等因素也必然在群体内部形成地位高低的差异。

通常,群体中地位较低的成员有较多的尊重和服从地位较高成员的意识,而地位较高的成员有较多的优越感和指导或指使他人的动机。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F.Whyte)以他的经典性饭店研究,表明了群体中地位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如果行为是由地位较高的人向地位较低的人发起的,那么他们在一起能够合作得比较愉快。但是,如果某种行为是由地位较低的人最先做起,就会引起冲突。

追求高地位是人的基本动机,是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事实上,群体成员的许多积极行为都是为了争取更高的地位或者巩固已有的地位。

六、成员构成

群体成员构成(Composition)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群体成员构成对群体行为和活动绩效有重要影响。群体成员搭配得当,则能使群体各成员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活动效率;若群体成员搭配不当,则会使群体涣散,导致活动效率降低。

通常,可以从群体成员的年龄、知识、专业、能力、性格、性别等方面对成员构成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群体活动的绩效与任务的复杂程度有关,于是成员的构成被分为适于完成简单任务的同质性群体和适于完成复杂任务的异质性群体。

(1)同质性群体(Homogeneous Group)。同质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在年龄、能力、知识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群体。这类群体,群体成员在某些方面有较多的共性,他们之间容易沟通和相互作用,容易得到相互的理解、鼓励与支持。同质性群体可以采用统一的业务规范和考核标准,如企业的生产班组、军队士兵的连排班、学校的学生班集体等。通常,在完成简单任务时,同质性群体的效率比较高。

(2)异质性群体(Heterogeneous Group)。异质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在年龄、能力、知识等方面差异较大的群体。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异质性群体的效率较高。这是因为在异质性群体中有各种能力和各种见解的人,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问题,从而在完成复杂任务时产生较高的效率。对于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组成的群体适宜采用异质性结构,如进行新产品研发时,需要有与新产品有关的创意、设计、生产、销售等人员从各个方面提出见解,大家互相补充、完善,从而共同完成这一复杂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