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时期流行的槐叶冷淘特点及社会影响

唐宋时期流行的槐叶冷淘特点及社会影响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槐叶冷淘出现在唐代,以槐芽汁和面做成面条,煮熟,再经寒泉水淘过制作而成。杜甫在四川曾写过《槐叶冷淘》诗,说它“碧鲜俱照箸”“经齿冷于雪”。可见唐代宫中已盛行夏日吃槐叶冷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槐叶味凉苦,用其汁和面做冷淘,在夏天食用后可以使人去热降火。苏轼带着白酒、鲈鱼到友人处吃了一餐槐叶冷淘。

唐宋时期流行的槐叶冷淘特点及社会影响

槐叶冷淘出现在唐代,以槐芽汁和面做成面条,煮熟,再经寒泉水淘过制作而成。宫中夏日制作,赐予臣下,以示皇上恩宠。民间也吃。杜甫在四川曾写过《槐叶冷淘》诗,说它“碧鲜俱照箸”“经齿冷于雪”。老杜赞美了古代的一种捞面——槐叶冷淘。这是将槐叶汁和面做成面条煮熟之后,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后而成的。所以有“经齿冷于雪”之感。杜甫在这首诗的末联云:“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皇帝晚上乘凉的时候也吃这种珍贵的山村美味凉面啊。冷淘,在唐代史料上记载较多,用植物的叶汁和面在当时就是一种时尚。作为一种盛夏的消暑食物,也被诗人津津乐道。《唐六典》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可见唐代宫中已盛行夏日吃槐叶冷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槐叶味凉苦,用其汁和面做冷淘,在夏天食用后可以使人去热降火。

《东坡诗集后集》有一首《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美食家苏轼写了:“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苏轼带着白酒、鲈鱼到友人处吃了一餐槐叶冷淘。正是枇杷初熟色呈金黄之时,诗人尝到刚酿成的桑落酒,酒中尚带有“玉蛆”(白色酵米)。诗人要用满杯莲花玉盏中的酒,来浇满腹文才难以展现的苦闷。碧绿的槐芽制成冷淘面,浮在圆盘上,鲈鱼片加藿叶调味,点缀白瓷盘之中。醉饱睡着之后,也是很有意思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宋代的槐叶冷淘制得很美,青的冷淘配红的鱼脍、白的桑落酒,色彩也美,味道更美。

《山家清供》有“槐叶淘”,记载了做法:在夏天采摘好槐叶,用开水略浸,研细后滤青汁,和面做淘,用酱醋做成调味汁,将面条细密摆在盘中端上来,看上去青碧可爱。(www.xing528.com)

宋代面条发展迅速,制作技艺也高。细面条明显增多,苏东坡有“汤饼一杯银线乱”之句,陆游有“银丝入釜须宽汤”。出现抻面的萌芽,“水滑面”得“抽、拽”用水浸透的面块,成薄片状后“下汤煮熟”。在面条成熟方法上,煮之外,出现炒、煎、熬等法,面条的质感也就不一样。出现多种浇头面及掺和畜肉、虾肉、食药制成的面条。在宋代,早期的地方风味也已出现,有北方面条、四川面条、素面条等。饮食市场进一步细化,出现了更多的“冷淘”。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古籍记载,宋代的“冷淘”主要有:笋菜淘面、银丝冷淘、甘菊冷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