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收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是我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也不知道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最佳时刻,意识不到这对我究竟有多么大的影响。摄影系78班毕业合影“第五代”影人十年聚首,摄影系合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离开了西安,经过了非常曲折的过程,最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今天的北京电影学院在世界和中国,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这是学院所有教师的心血所取得,也是全体毕业生努力的结果。

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张艺谋(78级摄影

张艺谋

从根本上讲,人的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人生的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学院,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之前,因为我的家庭出身的问题,我去农村当了三年农民,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干了七年工人,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吃了不少的苦,后来才辗转到厂里的工会做宣传工作。由于家庭历史社会环境原因,我一直很自卑和沉默寡言,从思想上总是要求自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当我遇到不顺心和不公平的待遇时,我从来也不抱怨,总觉得都是应该的,这些经历锻炼和磨炼了我。

我会画画,一度也曾动过念头想考美术的院校,但是美术学院考试要画素描,而我当时只会在工厂写写标语,办办展览,写写毛主席语录,出一些黑板报,做一些工厂的宣传工作。所以,我觉得在美术基础方面我的水平还是不行,而且,当年我已经二十六七岁了,没有太多的优势,考学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拍摄毕业作业《小院》工作照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在那个时候,上大学真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极端奢望。与其说上大学是个梦,还不如说那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天方夜谭”,人在梦境之中的时候,起码感觉还是真实的。

拍摄《小院》时的张艺谋、吕乐和侯咏

我一开始没有想过要上大学,因为我已经错过了机会,在社会上闯荡了多年,幸好我有一些美术和绘画的基础。1978年,我学习照相的时间已经4年了,完全是出于兴趣的自学。因为那时在工厂的工作很累,也很无聊,工作以外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以做。这种带有艺术创作的学习,完全出于潜意识里的一种精神渴望,一种没有目的的渴望,只是觉得自己年轻,不能浪费光阴。在学习摄影基础知识中,我经常到处去问,看书学习,然后再去拍摄。在学习暗房技巧的时候,借人家的书来看,因为要还给人家,一本非常厚的摄影暗房技巧书,我差不多把整本书都抄了下来。这样的一种自学,在当时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安慰。几年对摄影照相的喜好,积累到1978年,我竟然已经拍了一些摄影作品。有的甚至还在一些杂志和报纸上发表了。周围的人都说我照片拍得不错,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说心里话,我挺庆幸自己从对摄影的一般喜好竟然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那样的情况下,我知道电影学院招生,我内心隐秘的理想也似乎开始涌动了。深夜时,我甚至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神经在跳动,从不触摸的很多想法,时常会从心灵深处蹦跳出来,躁动着我整夜未眠。要考大学的念头,从偶然闯入我的脑海慢慢转变为时刻萦绕在我的心里。我自己在那个时候就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和争取,别人也鼓励我,我才下决心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现在回忆起这个过程,有那么多的曲折,也有那么多人的帮助。收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是我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也不知道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最佳时刻,意识不到这对我究竟有多么大的影响。

摄影系78班毕业合影(www.xing528.com)

“第五代”影人十年聚首,摄影系合照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离开了西安,经过了非常曲折的过程,最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我的同学,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他把我们上学四年所有能够搜集到的一些历史文件、资料、照片、教案、片目、论文、笔记等,都收集到一起,进行了整理,亲自独立完成写作了一本《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看上去很亲切,书里用文字所描述和记录的其实就是我们上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后来研究1978—1982年的中国电影78班和中国电影 “第五代”人的成长经历和中国电影专业教育,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当然,也是我赶上了好的机会。我上学的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是很辛苦、很敬业的,那时的教学条件比较差,也没有完整的教材,缺乏比较多的影片,他们自己也是边学、边恢复、边手把手地教我们。和老师们一样,我做事情的准则也是一定要尽到自己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一定要做到最好,看准目标,就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因为,没有别的途径,不努力,就什么也得不到。很多人都认为“第五代”是传奇,其实对我们而言,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因为是这个大时代造就了“第五代”。我们热爱电影的精神永远不变,直到今天,我们这一代依然怀揣对电影的无限热爱在坚持创作。我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时代给了我机会,是老师和北京电影学院给了我支持。四年在摄影系学习的时光,使我学到了扎实的电影专业知识,为我后来的创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感谢所有给我上课的老师,感恩北京电影学院对我的培养。正是他们对我的教诲,使我选择了电影,热爱电影,为中国电影拍摄了一些作品。今天的北京电影学院在世界和中国,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这是学院所有教师的心血所取得,也是全体毕业生努力的结果。我作为一名毕业生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后我会为学院的教学和学生的培养做一些事情,用自己的电影创作为母校争光。

摄影系78班毕业照

我以前每次带着新片回到母校进行交流的时候,都觉得学校又有了新变化。在电影学院,已经毕业的学生经常带自己的作品回来跟在校的师生交流,这是电影学院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源自我们那一代。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看片子毫不客气,骂声一片,所以有时都会把我们的师哥骂“哭”了,他们经常是出了放映室就发誓再也不回来了,再不给电影学院放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的确也是挺不客气的,是挺“愤青”的一种行为。不过,现在也一样,电影学院的学生一看张艺谋又带电影回来了,一定是该骂的还得骂。这种传统实际上很好,从另一方面来说,电影要是不好,也不敢拿回母校放。我觉得这种传统实际上有学院式的特点,呈现出了某种开放、自由讨论的氛围。

从朱辛庄时期到现在,学院变化也非常大。我们接受的电影教育是苏联莫斯科电影大学教育体系的延续,那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今天的电影学院,是亚洲最大、最专业的电影学院,我们的观念、设备都是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向世界一流的电影学院发展。什么是一流的大学?就是它培养的人才在这个国家承担了最重要的中流砥柱的创作力量,成为最重要的一支队伍。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那么就这一点来说,北京电影学院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电影学院。

我很庆幸通过机会和努力,很意外地或者说最终得到了从事电影导演这样一个终生为自己所爱的职业,作为一个导演,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我就是做得多一些,也比较勤奋,所以我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做的事情能被国家、人民所接受,就是我的幸福。我现在还是提醒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用这些来回馈国家、社会和母校。

作者简介

张艺谋,1978级摄影系校友。主要作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曾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金马奖最佳导演奖、金熊奖、金狮奖、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国内外众多奖项。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2016年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2019担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活动总导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