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问题的介绍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问题的介绍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重思想轻能力的倾向,强调在语文技能的形成与落实中训练所应起到的作用,这对语文教育无疑发挥了积极意义。实际上训练绝非万能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揣摩、领悟、意会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并非 “训练”所能完成。另外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更是无法训练的。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问题的介绍

1.强调训练,是语文教学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

一度我们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和语法知识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应重视训练的观点,这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张志公先生早在1963年 《说工具》一文中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的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传授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对汉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言语能力只有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才能真正练就。

针对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重思想轻能力的倾向,强调在语文技能的形成与落实中训练所应起到的作用,这对语文教育无疑发挥了积极意义。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断章取义地曲解了这一理念,往往视训练为语文教学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以至发展成只注重这一点,不顾其他。实际上训练绝非万能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揣摩、领悟、意会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并非 “训练”所能完成。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都需要借助于熏陶和感悟的手段来达成。另外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更是无法训练的。情感不能靠 “告诉”靠 “讲解”,不具有程序性,无法重复。它是学生在长期认识、熏陶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是学生在感悟之后体验的结果。因此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但并非全部活动。将训练万能化的倾向只能是物极必反。

2.“训练”和 “练习”的简单等同导致盲目的机械训练

“训练”和 “练习”是一对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因而人们常常会把训练与练习简单地等同起来,以至愈演愈烈成 “题海战术”,将各种 “知识点”机械重复、反复练习。这种 “题海战术”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训练内容的单一压抑了学生语言感受的敏锐灵动,答案的绝对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意识,而由于训练的目的是外铄的,未能给学生留在自由创造的空间,因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他们只能选择机械的方法 “默默聆受”,成为教师、教科书和练习册的奴隶。(www.xing528.com)

将 “训练”和 “练习”简单等同,其实是对语文训练的狭隘化的理解。“训练”和 “练习”有共同之处,二者都侧重于“练”字,着眼于技能的形成。但是训练绝不是简单的练习,它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言语实践,绝不是仅指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练习、作业。那么进行语文训练还要不要做练习题了呢?要,且不能少。因为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的保证,但是那种把语文课上成肢解的、琐碎的练习题课的做法不是真正的语文训练,而且训练的外延也不是练习可以涵盖得了的。任何训练重要的不仅仅在结果,还要切实、充分地展现训练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调动起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实践状态。

3.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导致高耗低效的训练

语文教学偏重追求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必然过多地强调智力训练的作用。但智力并非学习的惟一动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试图把教育仅仅局限在智力的训练上,不仅学生在学业成绩等方面的智力表现不足以令人满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被漠视。

我们都知道汉字本身就是传情达意的文字,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文化和情操的滋养,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是语文教学的特质。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应有其自身特点的,它不能等同于士兵的操练,也不等同于工匠技能的训练,它不是脱离思想内容的纯形式训练,也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规则训练,而应是潜移默化的、动态的,要经由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同时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养成性教育,语文素养本来就是一种修养,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过程,这种感性,非养不可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