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教学的策略的分析介绍

问题教学的策略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教学的策略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问题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中的重要范围,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产生的,而对于教师来说是他创设出来的。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批判的情境、意外的情境、不对应的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创设情境的基本方式有:使学生遇到需要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产生问题情境;布置旨在解释某种现象的问题性作业;讲授设置问题情境不可缺少的信息和动作;激发学生分析现象中的事实,让学生遇到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产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比较,对照事实、现象、行为,由此引起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已知事实与新事实进行对比并独立做出概括;组织学科之间的联系,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学《七根火柴》一课中的提问:“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里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老师的激情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打开了学生情感的大门,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去深刻理解教材丰富的内涵,去感受英雄人物崇高的情怀。教师因情设境,融情于境,借境传情;学生则触境生情,由境通情,入境识情。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

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1)问题1的讨论结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

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1+a2+…+an+…=a(a是粉笔的长)

S4:把一杯水的一半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一半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

b1+b2+…+bn+…=b(b是一杯水)

……

问题3:你能否将S3与S4这类问题一般化?若设第一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空箱子中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为an,……数列{an}有何特点?

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是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

问题4:当|q|<1,可以证明,当n→+∞时,an→0(让学生课后证明)

请学生思考:若设数列{an}前n项和为Sn,所有项的和为S,运用极限的思想,你能否发现Sn与S的关系?讨论结果: S=limSn

(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

Sn=a1+a2+…+an,lim Sn=S

因为当|q|<1时,limqn=0,所以S=lim Sn

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img2

(www.xing528.com)

(5)公式的应用(略)

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二、提供形成问题的智能基础

张光鉴教授在他的《相似论》中说过,我们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常常要依赖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记忆累积起来并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之为相似块。只有在相似块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在外在信息进入大脑后自动去结合、接通、激活这些已存的相似块中的信息,才能依据这些相似块去对照、分析、比较、鉴别那些纷繁的客观事物属性,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产生好奇、渴望。也就是说,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形成问题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帮助学生提供形成问题的智能基础。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思想内容和语文基础知识,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实验、模型和小实验,并且运用幻灯投影和电视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使之尽可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接触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多了,头脑中的表象丰富了,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对新知产生疑问。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做到自觉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教学生学会提问。

1.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发问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例如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知识,“吟”为诗体名。文人诗题中,凡有吟、歌、谣、行、引字样的,一般都是古体诗。如“梁甫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等。古体较诸近体,格律较为宽松,可转韵,可杂言,句行可多可少,平仄较为灵活,是李白最爱写的诗体,艺术成就也最高。“留别”意谓“留诗赠别离之人”。

2.抓住重点词句及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发问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词、重点句以及重点的内容,而这些大多又是和课文的中心紧密相关的。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有的同学问: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那么在同样的制度下,为什么有的读书人不像孔乙己那样?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社会造成的还是个人造成的?有的同学问: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文章里的小伙计、掌柜、短衣帮和小孩们都取笑孔乙己,孔乙己成为人们的一个笑料,作品充满了喜剧色彩,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悲剧作品还是喜剧作品?有的同学问:孔乙己与丁举人都是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要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还有同学问:如今的中考高考是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中考与高考同过去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态度以及对权威观点的挑战精神,闪烁着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3.抓住矛盾引导学生发问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如果让学生细读这句话,学生就会提出疑问:“‘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

4.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发问

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叙述并围绕文章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药》,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文章是通过“华家的故事”与“夏家的故事”这明暗两条线索来安排结构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校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大力激扬创新智力,鼓励异想天开的冒尖学生。山有峰,才显其险;针有尖,才显其锐;刀有刃,才显其利;智能有尖,才能突破创新。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肯定冒尖、支持冒尖和创新者自己敢于早冒尖、大胆冒尖都是缺一不可的。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课文教学中,有的同学提出了疑问:整篇文章以时间性的短语为小标题,目的是突出抢救阶级弟兄的生命在时间上的紧迫性。然而,在首都北京,一位工人蹬着一辆载货自行车,走了三十华里(十五公里)的路程,用了一个多小时,冒着药品有闪失的危险,才把特效药由药库运到特效药商店。这个情节出奇的“慢”,让人不可思议。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生命,连飞机都可以调动,难道在首都就调不到一辆救护车运药品吗?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这篇文章有许多地方违情悖理,是失败的作品,应该从中学教材中剔除。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由质疑而产生的“冒尖”结论,教师应加以鼓励,并由此带动整个班级创新气候的形成。倡导创新,努力造成一个敢于冒尖和支持冒尖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创新意识非常重要。

五、问题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一直参与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1.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

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再将重点放在是什么的知识上,而是着重于为什么的知识上,科学地应用主体发展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和层次设计策略以及探究创新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指导。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起点技能、先决技能作认真的分析,对目标技能作恰当的设定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对话与指导要有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外显的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外显的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并适时进行指导;在启发指导时使用的语言要具有发散性,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怎样,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应是启发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做则是想好以后顺理成章的事。

3.调动问题需要的非智力系统

教师的对话和指导应突破认知领域而延伸到情感等其他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用一些充分肯定、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过渡语给予学生评价和引导,这样既指出了思考、讨论的方向,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面对学生的“失败”过程,教师也应肯定“失败”的思维价值,用“想法很好”、“要发现真理就要敢于失败”、“尽管失败,但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也许离成功不远了”等春雨般的语言来滋润学生“愤”、“悱”之心,使学生的感情需要得到满足,面对挫折学生还保持乐观的态度。课堂教学中,教师热情洋溢的赞美、肯定、鼓励和褒奖,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这种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不但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好各科知识的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4.引导问题发展和迁移

问题的发展是指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已经获解的情况下,在问题情境中的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对问题进一步探究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形成新的问题情境,使之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或升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教师通常采用的策略有:

(1)对学生的错解进行剖析。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对问题的解决,既可以指肯定性的获得,也可以指否定性的判断,即证明了原来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或是某些方法是不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还可以指对学生具有反面意义的典型的错误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解法”进行必要的反思,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2)对问题情境中的条件进行考察、变更,探索提出新的结论。在问题获解以后,教师并没有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是通过对条件进行考察,得到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

(3)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思考,或者换位思考。问题的变式或换位思考,是教学思想的根本,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引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当是当前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要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