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西北地区农村文化特点及概况

鄂西北地区农村文化特点及概况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西北也是如此,其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包含多种因素。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鄂西北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鄂西北地区在继承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农村群众的自身需求,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鄂西北部分地区还会不定期举办歌舞大赛等活动,鼓励民众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农民的文化兴趣。

鄂西北地区农村文化特点及概况

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之后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与此同时农村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学者研究的热点和 重点。

农村文化是指一种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载体,根源于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可以体现农民生活方式、文化素质、价值观等的文化[19],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反映[20]。农村文化具有继承性[21]、时代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等特征[22]。鄂西北地区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鄂西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村文化也增添了许多新元素

民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生成、发展和演变,与这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鄂西北也是如此,其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包含多种因素。[23]一是鄂西北悠久的历史文化,“郧县人”头盖骨化石的出土意味着鄂西北拥有至少百万年的史前史,是现代人类发源地之一,从史前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直至明清时期,鄂西北文化脉络清楚,未曾出现断层,文化积淀深厚。[24]二是移民带来的丰富的文化,史上有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员流动对鄂西北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导致近10万的北方流民流落到鄂西北,为鄂西北带来了丰富的北方文化;鄂西北是多个朝代的流放之地,从早期有记载尧的儿子丹朱流放至房陵,到唐太宗李世民儿子濮恭王李泰被流放徙居今天的郧阳区,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宫廷文化;明成化年间因土地兼并、赋税徭役严重,产生了大量的流民,湖广、中原等地流民进入荆襄山区,集聚流民达数万之众;此外明朝重修武当山,全国20万能工巧匠集聚于此,长达13年之久,为鄂西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 素材[25]

经过鄂西北人民的智慧演绎与传承发展,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融合丰富的外来文化,土著的传统民俗融合外来的移民民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西北文化。其中鄂西北民俗文化既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口头文学,包括拥有“汉族民歌第一村”之美誉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民歌村,全国著名的六里坪镇伍家沟故事村,竹溪县向坝民歌,还有房县、郧西县和竹山县民歌等,口头文化的繁盛也使得一批批优秀的口头文学传承人不断涌现。此外,由于鄂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鄂西北其他民俗文化也别具一格,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特性。以龙灯社火为例,形式多样,有撑旱船、舞龙狮、凤凰灯、跑竹马、踩高跷、鱼蚌舞、真假人等。丧葬习俗上有崖葬、瓮葬、瓦棺葬和自死窖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鄂西北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鄂西北地区在继承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农村群众的自身需求,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一方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会增添新内容,另一方面形式更加多样,灵活方便,贴近群众生活。如设置农家书屋,几乎每个村都至少有一个农家书屋设置点,由政府出资购买书籍投放其中,供农民闲暇时期免费阅览。鄂西北部分地区还会不定期举办歌舞大赛等活动,鼓励民众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农民的文化兴趣。同时注重对外交流与传播,如吕家河民歌村村民以团队形式参加市外乃至省外文化活动,对外传播吕家河民歌村的民歌文化等。

【注释】

[1]秦巴山片区启动扶贫攻坚——鄂西北九县市区列入规划[N].湖北日报,2012-5-12(2).

[2]张发懋,李百浩,李晓峰.湖北建筑集粹:湖北传统民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胡文魁.鄂西北考古与研究[M].长江出版社,2009.

[4]张昕编.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5]罗运环,肖雨田,王准等.荆楚建制沿革[M].武汉出版社,2013.

[6]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7]张波.鄂西北民居建筑的流变与革新[J].科技展望,2016(35).

[8]王梦林,陶金钰.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J].现代园艺,2017(04).

[9]吴涛,牛丽丽.鄂西北农村地区群众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

[10]袁本华.鄂西北农业结构现状分析与特色农业经济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8(01).(www.xing528.com)

[11]徐永安,张晓莉. 对鄂西北民俗文化研究学术内涵的量化分析与评估[J].湖北社会科学,2010(06).

[12]傅广典.鄂西北地域文化的国家意义[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13]潘世东.论郧阳文化的特征与地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14]冷小平.郧属各县历史沿革概述[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15]何道明.郧阳文化生长力及其轨迹解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02).

[16]徐永安.明朝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区域文明的历史贡献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

[17]王义. 明清湖北县级政区变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18]张培玉.明清郧阳府志述略[J].中国地方志,2007(12).

[19]苟安经. 巴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0]黄永林.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代与传统[J].民俗研究,2008(04).

[21]叶宏在《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一文中指出,文化是在不断继承积累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进步的,没有继承积累文化就不会有发展与增加,更不会出现繁荣景象,农村文化亦如此,“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仍然留存着很多古老的文化,在不少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依然有着很多过去的印记,如今我们在农村大力提倡与保护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农村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的”。

[22]叶宏. 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3]徐永安,张晓莉.对鄂西北民俗文化研究学术内涵的量化分析与评估[J].湖北社会科学,2010(06).

[24]李桃元,胡魁,祝恒富等.鄂西北史前文化综述[J].江汉考古,1996(02).

[25]傅广典.郧阳文化的解读与认定——郧阳地域文化考察报告[J].民间文化论坛,2009(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