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陵茶文化及相关茶诗词概况

金陵茶文化及相关茶诗词概况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茶诗词是指以茶为题材的诗歌,或是内容涉及茶的诗歌。金陵是我国历代诗词创作的重镇,历代诗词在金陵的发展与成就,异峰迭起,六朝的山水诗,唐宋的金陵怀古诗,南唐词人的绝唱,明清文人的诗词等,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品茶已是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开了我国以茶为主题以及以名茶为诗的先河。传世茶诗有50多首,《过扬子江》即是其中的一首。

金陵茶文化及相关茶诗词概况

茶诗词是指以茶为题材的诗歌,或是内容涉及茶的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茶的故乡金陵是我国历代诗词创作(包括茶诗词)的重镇,历代诗词在金陵的发展与成就,异峰迭起,六朝的山水诗,唐宋的金陵怀古诗,南唐词人的绝唱,明清文人的诗词等,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自六朝以来,诗人墨客在金陵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茶香时时触动他们心中的诗弦,留下了许多咏茶的名篇佳作,茶因而声名远播。

六朝建康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茶叶开始传播,茶事屡有出现,伴之有的诗人在诗中写到了茶。

孙楚(约218—293),西晋诗人,他的《出歌》写有“姜桂茶荈”,茶荈、即茶。《吴都赋》作者、西晋文人左思(约250—305),他写的《娇女诗》,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力”,诗句说到把茶放在锅里煮。南朝宋人王微(415—453),所作《杂诗》“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槚,既茶树,描绘一位妇女远征在戍边的丈夫的思念,屋宇清冷,只能独自以茶解愁。

六朝时,茶文化还处于酝酿期,涉及茶的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茶事入诗的萌芽状况。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诗家辈出。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如火如荼。品茶已是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诗人品茶咏茶,茶与诗歌两相推波助澜,咏茶诗大量涌现,不少诗人在金陵写下了咏茶诗作。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开了我国以茶为主题以及以名茶为诗的先河。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分别写的《送陆鸿渐栖霞山采茶》《送陆鸿渐山人采茶》,为茶圣陆羽在深山采茶、制茶的经历记录了具体的史实。

南唐时期,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吴越地区名茶众多。曾任南唐吏部尚书徐铉(916—991)在诗中写到当时的名茶紫笋、阳羡等。

和门下殿侍郎新茶十二韵

暖吹入春园,新芽竟灿然。才教鹰嘴拆,未放雪花妍。

荷杖青林下,携筐旭景前。孕灵资雨露,钟秀自山川

碾后香弥远,烹来色更鲜。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迁。

力藉流黄暖,形模紫笋圆。正当钻柳火,遥想涌金泉。

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轻瓯浮绿乳,孤灶散余烟。

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竹孤空冉冉,荷弱谩田田

解渴消残酒,清神减夜眠。十浆何足馈,百榼尽堪捐。

采摘唯忧晚,营求不计钱。任公因焙显,陆氏有经传。

爱甚真成僻,尝多合得仙。亭台虚静处,风月艳阳天。

自可临泉石,何妙杂管弦。东山似蒙顶,愿得从诸贤。

这首诗的七、八两句,作者还有自注:“茶之美者,有圆卷紫笋”。“阳羡茶山有金沙泉,修贡时出”。

诗中运用描写、形容、比拟等手法,反映了春茶萌发、采摘、碾茶、煎茶、饮茶、茶的功效和作者对茶的嗜好,并以茶仙自诩,认为自己爱茶成癖。“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迁”也是作者的独到见解。

南唐进士李中(约947年前后在世),仕至水部郎中,他羡慕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他有一首五言律诗:

宿青溪米处士幽居

寄宿溪光里,夜凉高士家。

养风窗外竹,叫月水中蛙。

静虑同搜句,清神旋煮茶。

唯忧晓鸡唱,尘里事如麻。

诗人在金陵城东南青溪一位米姓隐士家住宿,抒发所见所感。已经深夜了,主客都没有入睡,为什么呢?原来都在搜索枯肠,寻求佳句,沉静思考。为了使思绪清晰,主人特地现为客人煮茶,表现了诗人与隐士的情趣和深厚的友谊

宋代茶事兴盛,文人学士烹泉煮茗,竞相吟咏,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南宋时期的杨万里等,都留下了涉及金陵茶事的脍炙人口的茶诗。

扬子江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获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杨万里(1127—1206),号诚斋,南宋四大家之一。一生做诗二万多首,被称为“诚斋体”。传世茶诗有50多首,《过扬子江》即是其中的一首。南宋政权与北方金国对峙时,金陵、镇江一线成了抗金的边防要塞,金陵城被推上了一个重要位置,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许多抗金志士都曾在这里写下豪壮的诗篇,杨万里也是其中的一位壮士。这首诗第三联写到了,历史上众多的英雄豪杰虽然人去事往了,但地理形势优越、山川壮美的六朝故都金陵依然矗立在那儿。可是苟安一方的南宋朝廷,对北方金国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每当北方金使到来,南宋官员要在镇江金山摆设茶宴招待。“江心水”,即天下名泉中泠水。迎客的茶宴本应是雅致卓绝的事,而现在要我携瓶到江心汲水,拿出自己煎茶本领招待敌国的使臣,而这居然成了我的第一功业,这怎能不使忠贞爱国的热血诗人愤慨呢!诗人在诗里寄寓了极大的讥讽。

宋末诗人仇远(1247—约1322),在金陵城南集庆寺写有一首七律,赞美这里的蔬菜和茶叶。

宿集庆寺

半生三宿此招提,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末展旗。

听彻洞箫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集庆寺,即瓦官寺。它是金陵名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留下了六朝画家顾恺之、唐代诗人杜甫等许多文人墨客的遗迹和趣闻轶事,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诗人正是由此提笔,通过叙事抒情,融情于事,对它寄予了深情。诗的五六两句,赞美这里物质生活的遂心可意。尖细的紫竹笋,烧好了外面还包着嫩笋壳,多么美味可口;青茶的叶子还没展开便摘来烹茗待客,又是多么清香爽喉。诗的三四两句叙古人情趣令人神往,五六两句述物质生活称心如意,这样诗人便从人与物两个方面,抒发了对此寺的深厚感情[1]

元代不足百年,由游牧民族统治,茶事不振,茶诗也不多,但那时饮茶之风早已深入民间,因此也时有茶诗出现。

谢宗可(约1330年前后在世),金陵人,有《咏物诗》百首传世,茶事也在他的视野之内,其诗反映了当时饮茶意境,抒发了个人的感受。

茶 烟

玉川炉畔影沉沉,淡碧萦空杳隔林。

蚓窍声微松火暗,凤团看暖竹窗阴。

诗成禅榻风初起,梦破僧房雪未深。

老鸦归迟无俗侣,白云一缕在遥岑。

煮茶声

龙芽香暖火初红,曲几薄团听未终。

瑞雪浮江喧玉浪,白云迷洞响松风。

蝇飞蚓窍诗怀醒,车绕羊肠醉梦空。

如诉苍生辛苦事,蓬莱好问玉川翁。

雪煎茶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月团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江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吩咐蓬莱顶上人。

谢宗可的《茶烟》诗,形象地抒写茶将沸时,发出声响,而炉下的松火已慢慢暗了下来。《煮茶声》诗,全用比喻句,如响松风,如蝇飞蚪窍,如车绕羊肠,如诉苍生辛苦事,淋漓尽致。《雪煎茶》诗,写以雪煎茶,“雪”在何处?用“寒英”“丰年瑞”来比喻。谢宗可诗风绮靡,平淡不俗,为研究元代的茶事提供了重要资料。

明清时期,饮茶已广为普及,深入市井、乡村之中,不少文人用茶诗抒发情感,特别是咏泉水、茗茶,吟咏寺院品茗、友朋聚饮的茶诗更多。

高启(1336—1374),明洪武初年诏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他有一首吟咏金陵名泉玉兔泉的诗。

会宿成均汲玉兔泉 煮茗诸君联句

不就因戏呈宋学士

玉兔如嫌桂宫冷,走入杏花坛下井。

嫦娥无伴每相寻,水底亭亭落孤影

曾捣秋风玉臼霜,至今泉味带天香。

玉堂仙翁欲饮客,鹿卢半夜响空廊。

斋灯明灭茶烟里,醉魂忽醒松风起。

只愁诗就失弥明,残雪满庭寒似水。

宿成均,宋学士是两人名,宋学士即宋濓。

玉兔泉在金陵府学东廊前(今夫子庙)。诗人由泉名“玉兔”生发联想和想像,把它和月宫里的嫦娥、玉兔的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显得空灵邈远,而又有鲜明生动的形象,虚虚实实,极富变幻。

顾璘(1476—1547),字华玉,号东桥,祖籍苏州,寓居金陵,居家近秦淮河,名息园,有《金陵名园记》等记述金陵掌故著作。他有首《赋煮茶图》诗。

赋煮茶园

朱门酒肉如山海,沉湎徒云性灵改。

松关冥坐真天人,朗如玉树生华采。

涧阿霁雪新泉清,风吹石鼎茶烟横。

悠然对语白日晚,俯听万井苍蝇声。

诗人在松树林里,用小溪里的雪融化了的水煮茶,天色将晚,诗人似乎有话对落日说,耳边又听到了壶里传出的细细煮水声。诗人用诗篇画出了一幅旷野里悠闲的煮茶图,笔力高古,神韵秀逸,诗句清丽质雅。

焦竑(1540—1620),江宁人,号谵园。49岁时殿试第一,为翰林院修撰,70岁时,升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有《澹然集》等十多部著作。他有首《茶寮》诗。

茶 寮

滞绪棼难理,灵芽味自长。

殷勤就君语,一酌得清凉。

茶寮,原指寺院中饮茶小屋,后泛指简陋的茶屋。诗人烦躁的心绪正难以消去,来到茶寮,沏一杯新茶,品茗以后心绪开朗了,“一酌得清凉”,饮茶的好处、作用倾注在诗里,跃然纸上。

张岱(1597—1679),浙江山阴(浙江绍兴)人,号陶庵,一生未仕,明崇祯年间,居住在金陵桃叶渡,游览十里秦淮,探访河厅河房,深入了解秦淮民俗风情,后来他将这些内容都写进了《陶庵梦忆》中。

曲中妓王月生

金陵佳丽何时起?余见两事非常理

乃欲取之相比伦,俗人闻之笑见齿。

今来茗战得异人,桃叶渡口闵老子

钻研水火七十年,嚼碎虚空辩渣滓。

白瓯沸雪发兰香,色似梨花透窗纸。

舌间幽沁味同谁?甘酸都尽橄榄髓。

及余一晤王月生,恍见此茶能语矣。

蹴三致一步吝移,狷洁幽闲意如冰。(www.xing528.com)

依稀箨粉解新篁,一茎秋兰初放蕊。

毂雾犹嫌弱不胜,尖弓适与湘裙委。

一往深情可奈何,解人不得多流视。

余惟对之警畏生,君谟嗅茶得其旨。

但以佳茗比佳人,自古何人见及此?

犹言书法在江声,闻声喷饭满其几。

这首诗写到两个人,一是闵老子,一是王月生,皆是当时茶道专家。王月生虽然出身于“曲中羞与为伍”的朱市,但因品格容貌出群,是当时秦淮河畔头等的红倌人。诗人在闵老子家见到王月生,发现王月生不仅爱饮茶,而且懂品茗,深得闵老子茶道技艺的真髓。诗人对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比喻有所非议,讥讽其“但以佳茗比佳人,自古何人见及此”?张岱的诗写得明丽清澈,描绘生动,造句新奇。

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号迦陵。生长于明末清初,54岁时入朝参与明史编修,一生写词1600多首,叙及茶事者,俯拾皆是。

朝中措•客中杂忆

家乡绿雪蓊南山,采摘不曾难。三径风垆瓦铫,半 廊竹濑松湍。

昨朝悔未,携将茶董,同上长干。却忆苏门四友,曾经日给龙团。

陈维崧词里写到的茶董,是明人所写的杂记茶事及其诗句的一本书。长干是地名,金陵秦淮河两岸的古巷,有大小长干巷相连。苏门四友是指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这首词上半片回忆家乡宣城名茶绿雪采摘和煎饮之景,以“竹濑松湍”比喻煎茶声。词的下篇写自己携带着《茶董》这本茶书来到金陵长干巷,以苏轼煎云龙贡茶给“苏门四友”饮用的典故写自己期望巧遇良师益友的愿望。

曹寅(1658—1712),号楝亭,官至通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他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著有《楝亭诗钞》《词钞》。写有多首茶诗词。

蝶恋花•纳凉西轩追和迦陵

六月西轩无暑气,家具频添,大半因茶事。时样龚春非一致,酪奴只合呼名字。

活水真泉聊自试,才似松声,又道闻韶矣。两腋清风休错拟,玉川不识瓶笙戏。

曹寅词里提到三个人,迦陵即陈维崧。龚春,是第一个制出紫砂壶的人。玉川即唐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词的上片写了自己家里的茶室,经常增添茶器茶具,包括有雅致的紫砂壶以及各地的名茶。酪奴,即茶的别名。词的下篇写诗人自己动手用泉水煮沸沏茶。以瓶煮茶,茶汤将沸之际,发出一种笙箫般的幽细之音。品饮茶水后,两腋习习清风生,六月暑气都消去了。

梅曾亮(1786—1856),上元(南京)人,清道光元年(1821)乡试中举,三年成进士,以知县用,授例为户部郎中。

试说金陵好

试说金陵好,登台记雨花。千帆平绿野,一塔涌朱霞。

佛屋新皱粟,仙亭细焙茶。长干灯火上,归意动昏鸦。

梅曾亮这首诗前四句写登临雨花台,所见到的美丽风景,五六两句写眼前所见寺庙里僧人细心沏茶,最后两句写天渐渐暗下来,看长干里一带商业区的灯火亮了,天空飞翔的乌鸦也要归巢了。诗人写家乡南郊的美景,特别把“细焙茶”这一细节也写入诗中。

周宝英,字月溪,生平事迹不详,著有《金陵览胜诗考》,该书写有多首茶诗。

金陵诸泉

也似卢同癖性坚,一瓯春雪手亲煎。

何时细按茶经评,尝遍金陵廿四泉。

清源观

清源仙院踞岩巅,面北窗开塔影悬。

助我清谈茶正熟,道人新汲永宁泉。

周宝英《金陵诸泉》写诗人同唐代卢同一样爱饮茶,特别希望能按照陆羽《茶经》里的评水方法,把金陵24个名泉水一一尝遍。《清源观》中写诗人在雨花台上的清源观庙宇里品茶,而且是用江南第二泉永宁泉水煎的茶,很能助人清谈。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饮茶的喜爱,对金陵名泉的钟爱。

卢前(1905—1951),南京人,字翼野,别号饮虹,历任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教授,著有《中国散曲概论》等。

北越调•天净沙

柳花不比他花,却似龙井春芽,绿色清香一把。羽仝应诧,《茶经》未载之茶。

巴依去后凋零,城南尚有园亭,树下平台试茗。果林游兴,快人雨过天晴。

卢前擅写散曲,这一首写了昔日金陵茶俗,喝柳叶茶。百姓人家自制柳叶茶,是将新鲜柳叶采摘后,在扁圆筐里晾干,放到蒸锅里蒸,再放到扁圆筐里晾干,最后放到四面透气的竹篮里即成。诗人久居金陵,熟悉喝柳叶茶的习俗,这首曲充满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近60年来,南京茶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花茶创制成功,成为全国名茶,受到人们喜爱,引得诗人们以茶为题,用古典诗词、民歌、自由体诗等艺术形式,以诗论茶、以茶抒怀。

1959年春,雨花茶创制成功不久,即有人用民歌写了一首《雨花茶》:

雨花茶

种茶作篱笆,绿化经济化。

两年采新叶,丰收雨花茶。

这首茶诗,不论内容还是民歌形式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曾任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在20世纪60年代初写有一首《雨花茶》诗:

雨花泉煮雨花茶,色味相宜应并夸。

偶对烈陵作小饮,无穷感念出窗纱。

诗后有注:“雨花台东麓有泉,其味甚甘,古人评之为江南第二泉,或云居省中第一,附近山上所产茶叶,名雨花茶,亦为上品。谒陵之后,小憩饮茶,饮水思源,难忘先烈”。

1963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来到南京东郊梅花山,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心情十分高兴,即兴写了《在明孝陵梅花茶社作》:

烟笼水树望迷蒙,岭上林茶间作忙。

侫骨已除碑亦灭,梅花仍艳土仍香。

梅花山上广栽梅花,林下种植茶树,林茶间作,生长茂盛。山上原有汉奸汪精卫墓。后被炸毁。诗人来到这里,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诗。

当代南京诗人王干写有一首《南京》诗,用梧桐树、雨花茶这些具有南京特色的物象,抒发对这座有着十朝都会悠久历史城市的感怀:

一篇硕大的梧桐叶;  

落进了十个朝代的雨巷。

一杯沉绿的雨花茶;  

从昨天品到今天。   

“以茶代酒”的习俗源自金陵,“以茶代酒”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有多首金陵茶诗都反映了以茶待客的礼俗。

1962年林散之写有一首七律:

不辞胜迹三山远,独把遗文六代寻。

雨石雨花曾入梦,桃根桃叶总关心。

鸟衣门巷疑东晋,白下池台讶上林。

小聚不妨茶当酒,一斟一酌一长吟。

这首七律前有小序:“烟桥、小青、彤甫、瘦鹃诸君子同访秦淮、雨花台、白鹭洲诸胜,雅各有诗,追念旧游,作此以报,时六二年天中节也”。

1963年,时任江苏省文联主席夏阳写有一首记述傅抱石绘《听泉图》的诗:

底事人群挤满堂,非关风雨闹端阳。

桐荫馆里茶当酒,不读文章读画章。

傅抱石绘《听泉图》画上有题跋,记录了此画及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癸卯端午大雨,约画院诸生集桐荫馆商量画学,籍当赠言。盖诸生受业已三年,将分赴各处工作也。协会、美术馆及画院同志亦承惠然莅此。风雨声中济济一堂,情绪至为热烈,于是乘兴挥毫,作听泉之景,以冀就正有道。将半,忽见夏阳、博然两位驻足人群之中。余以夏阳擅文辞,乃请惠一章,籍光笔墨,迨图将成,而诗亦就矣。诗云:底事人群挤满堂,非关风雨闹端阳,桐荫馆里茶当酒,不读文章读画章。予素嗜酒,作画时尤不可阙,是日独以茶代之,夏阳此制乃纪实也。越十有五记于南京。傅抱石”。

桐荫馆是江苏省国画院接待外宾、聚会、讨论画事的地方。1963年端午节,馆外大雨,傅抱石为画院的毕业学生作画教学。他画画喜欢喝酒,这一天作画却是以茶代酒,这也是画坛上的一段佳话。

曾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电视台台长苏子龙于2003年写有一首《咏茶》:

寒舍无酒敬嘉宾,壶中唯有碧螺春。

君子之交清如许,才德人间情意真。

作者说自己“是一个颇有一点酒量又喜欢交友的人。但性情恬淡,追求诚真,因此也常常以茶代酒”。他还说:“以茶待客和以茶代酒都是交友的礼仪之道。君子之交,在于真诚,一杯清茶,胜似一桌酒肉。”这是作者写这首诗后抒发的感慨。

在南京,写茶诗最多的是赵朴初。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和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图10-1)。

图10-1 赵朴初

赵朴初与南京渊源深厚,1931年4月,中国佛教会址从上海迁往南京名刹毗卢寺,赵朴初任理事,工作生活于此。以后他居住北京,但他一生来南京数十次,写下与南京有关的书信、诗词近百篇(首),其中不少都涉及茶。

20世纪20年代末,赵朴初写的《宁沪列车中作》,是他现存最早的诗,就写到了茶:“冷意初凝借茗浇,重围袭耳语嘈嘈,空山践约知何日,独向人群味寂寥”。在开往南京的列车上,周围嘈杂不宁,天气又冷,他只有用喝茶来驱寒去烦。

他一生喜爱饮茶和食蔬。1997年近90岁的赵朴初来南京,他写道:“秋去东来青未了,佳卉新蔬俱可饱,未来日日忆江南,近来更觉江南好”“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为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他曾多次在清凉寺、栖霞寺、绿柳居、魁光阁等处品茗、吃素食。

1958年,书法家高二适等请赵朴初到清凉山扫叶楼品尝素食。高二适点了素面、菜包子、素鹅。赵朴初品尝后,称赞味道真好。尽管那时饮的是粗茶,但仍给他留下美好记忆。1985年秋,赵朴初在南京,主动邀约几位友人再次来到扫叶楼,沏了一壶雨花茶,享受城市山林独有的幽静。在山下素菜馆又品尝了素食,令他回味无穷。

1993年2月2日,赵朴初阔别夫子庙63年后,再次重游此地。他说:“我25岁时在南京,经常逛夫子庙,这一别63年,夫子庙的变化真大呀。”他登上魁星亭,推开花格木窗,碧水涟漪的秦淮河与泮池前热闹红火的花灯市场相映成趣。他在这里品香茗、尝小吃,说古道今,兴趣盎然。他看到墙壁上挂着江泽民1988年游览夫子庙时书写的“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的题词,沉思一会,即席饱墨疾书,一首《临江仙》词跃然纸上:

二月二日游夫子庙,南京市领导同志邀至魁光阁吃茶,即席题赠主人。调寄《临江仙》

六十三年弹指过,往来多少烟云?好凭旧迹觅童心。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虎踞龙盘千古颂,辉煌更见而今。魁光阁上集群英。茶香留味永,蔬食助神清。

1994年4月,他又一次来到这里。他说:“去年春节在这里小憩印象极深,这里的清茶小吃很有特色。”他品茗素食后,又即席写了《忆江南》词:

“魁光阁,高座聚茶人。南北朋来千里远,珍馐盘助一壶清,冠冕石头城”。

1994年,赵朴初在南京写有另一首《忆江南》词:

邦炎、晓如、位诚自泸来宁相会喜赋

相见喜,正值雨花天。七碗初干风起矣,三人必有我师焉,合唱忆江南。

这年4月7日,三位亲朋从上海来南京拜访赵朴初。赵朴初对他们说:“唐朝陆羽茶经有饮茶七碗风生腋下的话,今天也以茶敬谢你们。”

赵朴初以茶代酒谢客,以茶促诗,增添了接待客人时的雅趣。

赵朴初非常关心并全力保护佛教文化遗产。南京鸡鸣寺、灵谷寺、毗卢寺、金陵刻经处等地的修复或扩建都倾注了他的心血。1994年,他到鸡鸣寺视察,深情地说:“我少年时常饮茶于此”并题字留念:“今日参礼鸡鸣寺,主持长老尼导余登楼饮茶,回思昔日情景,不胜诸行无常之感,喜见栋宇修葺一新,更发庄严国土之愿”。还题了诗:“饮茶处,旧日豁蒙楼。供眼江山开远虑,聘怀云物荡休愁。志业未能休”。

赵朴初常以茶入禅诗,他说:“以喜心饮茶,就有禅意”。1994年,苏州西园寺法师来南京看望赵朴初,带来碧螺春新茶。赵朴初以词谢意:“殷勤意,新茗异常佳,远带洞庭山色碧,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茗山法师是他相交50多年的挚友,赵朴初每次来南京,茗山都亲自陪同,一起沏茶品茗,诗词唱和。有一次两人参拜灵山大佛后,赵朴初即兴题诗:“昔来叹杯空,今来喜成住,欲招唐宋贤,来此吃茶去”。还没写第四句时,茗山已心领神会,会心地笑了。他们俩心灵相通,茶禅一味。这些茶诗,体现了赵朴初机智深邃,清静豁达,诗味、茶味、禅味三味一体。

赵朴初在南京留下的大量的文字,散发着幽幽的茶香,蕴含着智慧的佛理和对佛教文化的关切,表现出他对南京浓浓的深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