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陵茶文化:茶书画的艺术传统及相关作品

金陵茶文化:茶书画的艺术传统及相关作品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书法、绘画同为通过线条抒情达意的艺术,中国有书画同源的艺术传统。在中国历代书画中,有一些作品是以茶事活动为题材的,有一些作品虽是表现其他主题,但在画面上局部出现有关饮茶的内容。南朝梁时陶弘景是道学大师,对茶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图10-8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分五个部分。明清时期,金陵雕版印刷业发达,是重要的出版中心,流传下了不少茶画作品。一幅名为《为皇煮茗》的画,已流入英国博物馆。

金陵茶文化:茶书画的艺术传统及相关作品

书法、绘画同为通过线条抒情达意的艺术,中国有书画同源的艺术传统。在中国历代书画中,有一些作品是以茶事活动为题材的,有一些作品虽是表现其他主题,但在画面上局部出现有关饮茶的内容。

中国书法艺术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大量的优秀书法作品,以其神妙、奇崛的表现魅力,成为中华艺术美的象征之一。历代金陵书法家以其六朝风韵、唐宋情意、明清神态、近现代昌盛的艺术风格,以及各种书体线条的流变,体现了对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在这些优秀的书法中,一些记述茶事的摩崖石刻、茶联茶诗、手札茶文等书法作品,将历代书法家的书艺茶情、书人茶缘展现在浓浓的墨香之中。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3—361),出身于建康城内乌衣巷的贵胄王氏家族,他七岁时即专心勤学书法,成年后又博览名人书迹,兼习众家之法,经过刻苦努力,他终于集各家之精华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新的书风。其笔势神气淋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记述他与谢安等人饮酒品茶赋诗的兰亭集会《兰亭集序》,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他书写的这篇序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通篇看来,324个字参差多变而又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南朝梁时陶弘景是道学大师,对茶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书法艺术上,他也是该时期的代表。工草隶,行书尤妙,书风萧远淡雅,饮誉中外的镇江焦山《瘗鹤铭》,相传为陶弘景所书。

宋代僧人为纪念唐朝陆羽在栖霞山采茶,在陆羽当年试茶的地方建亭,并在摩崖刻石“试茶亭”,试茶亭崖下有“白乳泉”,便也刻石于此崖壁,这六个大字古朴拙劲(图10-2)。

图10-2 栖霞山石刻

清初书法家郑簠(1622—1693),上元(南京)人,工书法,他从秦汉残碑碣石中汲取营养,参以行草笔法,中间又加入篆笔笔意,形成字体秀丽、逸致翩翩的书风。他有一幅隶书联“瀹茗夸阳羡,论诗到建安”(图10-3)。此联笔画平整沉着而顿挫飞扬,结体开拓,每个字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既多姿舒展又规整娟秀,具有飘逸奇宕的新意。

清代袁枚也有一副茶联书法流传至今,“茶香秋梦后,松韵晓吟时”,是他80岁时在随园所书(图10-4)。

清末民初书法家范培开(1874—1929),安徽和县人,民国初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中,他的作品名列第二。林散之年少时曾就学于范培开门下。林散之说:“范先生的字功力深厚,有20年功夫,要是生在近世,他的字就会给国家增光,无奈生非其时”。1922年范培开书有一幅茶联:“瀹茗夸阳羡,论诗到谢安”(图10-5)。

图10-3

图10-4

图10-5

他把清初郑簠所写的那幅茶联“建安”改写为“谢安”。此联笔墨酣畅,大气磅礴,有龙飞凤舞之姿,联文中写到有两位高人以山泉煮茶,悠然相对而坐,从述说阳羡山之茶,谈到东晋政治家谢安,品茗聊天,谈诗论画,忘却人间的烦恼,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现代书法大家林散之(1898—1989),南京江浦乌江人。他一生淡泊,青少年时即以大自然为师,畅游祖国大好河山,提炼出“书乃心画”的意境。他对现代草书的成功突破与改革,形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气势,划沙折股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当之无愧的“当代草圣”。

林散之年轻时用楷书抄写了一篇《四时读书乐》,其中第四段写的是冬天拥炉烹茶,静心读书之趣:“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烹泉燃活水,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图10-6)。此作是林散之24岁时的习作。在1976年底,他又见到了这幅作品,于是在作品上补了款,其中记道:“回首陈迹,犹存人间而余今已衰老矣。石光电火,岂胜慨叹。”笔墨之间,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对青年时期读书岁月的深深怀念。

图10-6

林散之年轻时曾游览栖霞山,30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感岁月之不居,念山河之再造,抚今追昔,有动于中,赋成四章,以志胜慨”,其中的一首《栖霞山纪游》(图10-7)写道:

遗迹南朝一径斜,清和此日到栖霞。

黄尘已醒三秋梦,红叶如开二月花。

理想人生成现实,虚空世界人繁华。

为除烦渴寻僧去,买得名泉漫煮茶。

图10-7

林散之在这幅茶诗书法中,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操润枯湿合宜,那雄强、奇变、苍辣的笔法,透露出的是一种力量感,蕴含的是朴茂沉雄的醇和之气及缥缈俊逸的书卷之气。此幅书法作品现已被栖霞寺当做镇寺之宝珍藏。

二(www.xing528.com)

金陵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名流辈出名作如林,其中不乏茶绘画作品。

顾闳中,南唐著名画家,擅画人物,善于描摹人物性格特征,捕捉人物瞬间的深情意态,用笔工致圆劲,敷色绚丽,在当时画坛上是最高水平代表。存世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就绘有茶具及饮茶的画面(图10-8)。

该画为一巨幅长卷,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韩熙载夜宴情景。画中主人公韩熙载,五代时因北方战乱逃到金陵,投顺南唐,官至中书侍郎,老政殿学士。韩熙载居住在戚家山(今中华门附近),后主李煜因对北方籍官员猜忌,借故毒杀了不少北方籍大臣。官居高职的韩熙载采取了狂自疏放、装癫卖傻的态度,以求自保。李煜对他仍不放心,派画院的顾闳中到他家,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将所看到的如实画下来,画家把看到的一切默记在心,回去后画了出来,李煜看了此画,暂时放过了韩熙载,这幅画也流传了下来。

图10-8 韩熙载夜宴图

这幅画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听乐”,描绘韩熙载一边同众宾客饮宴,一边赏乐的场面。侍女点燃了红蜡烛,榻前几案上陈放着果品,两个套放在注碗中的瓷执壶,壶边放着一个瓷碗和一个倒扣在瓷碟上的瓷盏,还有一个带托的瓷盏。这些器具大多为茶具。第二部分“观舞”,描绘韩熙载亲自为歌伎跳舞击鼓伴奏的场面。第三部分“歇息”,描绘韩熙载与众歌伎和妻妾聚坐榻上小憩的情景。第四部分“清吹”,描绘韩熙载散衣坐赏歌伎演奏管乐的场面。第五部分“散宴”,描绘一边静观宾客与歌妓调笑,一边挥鼓槌与其他宾客示意送行的场面。这幅画第一部分的画面具体展现了茶事的内容。

明清时期,金陵雕版印刷业发达,是重要的出版中心,流传下了不少茶画作品。

一幅名为《为皇煮茗》的画,已流入英国博物馆。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载:“中国古代之绘画以茶为题材者殊少。唯在英国博物馆中有一幅,题名曰为皇煮茗,作者为明朝之周英,图上绘一宫殿中之花园,地点可能为当时之首都南京。绘于一暗色绢轴上,展轴可见皇帝高坐于皇宫之花园中”。

明代木刻版画《茶叙芳心》。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金陵书肆陈大来经营的继志斋《玉簪记》陈氏刻本,画上潘必正与陈妙常相对坐于树荫下,手端茶碗,品茗清话。

明代著名文人、吴派画家文徵明在金陵画了《金陵十景图》,他的从侄文伯仁又兴意盎然地画了《金陵十八景册》。文伯仁的画笔力清劲,岩峦郁茂,展现了金陵一派优美的山水。《金陵十八景册》画面本身并没有直接反映茶事,但该画册曾经清代乾隆皇帝看阅欣赏过,乾隆的一枚朱文长方印“一瓯香乳听调琴”钤于该画册上。乾隆的印文取意于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一瓯香乳”指品茶,“听调琴”指听人弄弦弹琴。品茗、听琴、观画,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闲雅生活,乾隆这方印,正是这一生活情景的艺术体现。

明代的《南都繁会图卷》是描绘明代后期金陵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景况的写实作品(图10-9)。该图卷作者不详,疑为宫廷画家,图卷一直藏在宫廷里。画卷自右向左,从描绘农村的田舍开始,以城市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最后以南都的皇宫结束。画面上出现的幌子招牌有109个,其中有茶社和应时细点名糕、素食果品、南北果品等。画面上还有街旁张着布棚、通红的炭火煨着沸水、伙计繁忙地接待着满座顾客的茶社,真实绘出了当时金陵街口茶坊的情况。

图10-9 南都繁会图卷

清代张纯修《楝亭夜话图》(图10-10)。清康熙年间,曹玺任江宁织造理事官时,手植黄楝树于江宁织造署的庭院中,后来在树旁建亭,称之“楝亭”。曹玺去世后,其子曹寅调任江宁织造,重修楝亭,以此作为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康熙三十四年秋(1695),曹寅与张纯修(时任庐州知府)、施世纶(时任江宁知府)在楝亭夜话,并由张纯修绘《楝亭夜话图》纪其事。

该图纸本墨笔,绘有楝树丛竹、房舍文石、夜月苍凉、庭院岑寂,屋内置烛台,曹寅、张纯修、施世纶三人共话,旁边还站有一位煮茗小童。曹寅请了11位知名人士为这幅画题诗。顾贞观的题诗有“小童侍立玉雪清”之句,张纯修的题诗有“二三好友谈清暇”之句,说明了画中的侍立小童正在为三人共话提供茶水服务。那么这次夜话主要是谈什么呢,曹寅的题诗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诗句,他们三人是谈论亡友——《饮水词》作者,曾与曹寅同为康熙侍卫的纳兰性德的往事。纳兰性德生前也爱饮茶,他曾写有“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的诗句,以茶写相思之情,写相思之梦中,希望不要放醒。

图10-10 楝亭夜话图

清代蔡泽《松荫品茶图》。蔡泽,金陵溧水县人,字苍霖,号雪严。他善画人物兼山水、花鸟。《松荫品茶图》描绘溪水环绕的石坡旁,虬枝盘曲的古松、斑驳的松枝,似经千年风霜磨炼。松荫下二位高士依石而坐,一童子端茶向主人走去,另一童仆正蹲在炉前精心烹茗。松风微微,茶香阵阵,此画反映了古代文人品饮所追求的静谧深幽的境界。

近现代,金陵画家也有茶画,或反映饮茶的世间习俗,或抒发自己的情感追求。

叶浅予《茶楼侍者》。叶浅予,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喜剧速写画家。叶浅予1934年来南京为报纸创作漫画,常骑报社的自行车串街巷,泡茶馆,了解世态民情。1936年在南京画有一幅素描《茶楼侍者》(图10-11)。绘有两位茶房相遇,一个戴着旧礼帽正从茶座下来,嘴上叼着一根刚才茶客送来的香烟,还未点着火。另一位戴着西瓜帽刚离开茶灶,正在点根烟稍歇,见同伙走来,便主动擦着火柴给点烟。这幅素描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30年代秦淮河畔茶楼里茶房的形象及他们生活的一角。

图10-11 茶楼侍者

傅抱石《焦荫煮茶图》(图10-12)。傅抱石(1904—1965),1935年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时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6年后至病逝,一直生活在南京,历任大学教授,江苏美协主席,省国画院长等职。《焦荫煮茶图》画面上方绘有大片松荫,中下方绘有一主一仆二人,遥相唔对,中间置一炉一壶,主人手持一把团扇,清新脱俗,仆从打来一瓢泉水,神态从容安静。画家 把擅长的山水画法融合到人物画中,水、墨、色和谐相融,画面充溢着虚静而浑茫的氛围。画家似借一瓢清茗,品出一个自由清净的天地。

图10-12 焦荫煮茶图

亚明《煮茶图》。这幅画的上方留大片空白,下方画一炉,炉上置一把提梁壶,一茶人正用芭蕉扇煽火煮茗。画家用淡彩,寥寥数笔勾勒出茶人洒脱、飘逸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画右方题写“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整幅画既清新典雅,又奇致逸出,耐人品读。(图10-13)

图10-13 煮茶图

忆明珠《壶梅图》。忆明珠曾从事部队和地方文化工作,后在江苏作协,当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定居在南京。20世纪90年代初,他已60多岁了,对绘画产生兴趣,其画作诗、书、画结合,画面生动诗意浓郁,寓意深刻。《壶梅图》为一幅撒金的扇面,画一枝铁干满缀花蕊红梅,墨笔绘就一把紫砂壶及两只小茶杯,沿着扇面的上缘,题有一首诗:“老来欲做亚鼓蛙,小斋闲坐自斟茶,好客不来欲何待,且向雪中邀梅花”。作者通过一壶一梅的写意,以及题诗的抒怀,突出了壶与梅的神采,体现出作者和梅花、香茶一样,共有一个“清”字。整个画面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茶情(图10-14)。

图10-14 壶梅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