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陵茶文化:发源地废止‘北苑茶’

金陵茶文化:发源地废止‘北苑茶’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花园的位置紧邻南唐皇宫,并在其北面,所以称为“北苑”。作为贡茶生产的顾渚紫笋茶、宜兴阳羡茶,不能及时采制、无法在清明前后送到金陵,南唐君主享用不到当年的春茶。这种为南唐君主专焙的茶,是来自金陵北苑的官吏负责监制的,因此被称为“北苑茶”。这些优质的北苑茶都作为贡品,送到金陵由君主及皇室人员享用。全诗字里行间,表现了王安石改革“榷茶法”、希望茶法通商能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政治理想。

金陵茶文化:发源地废止‘北苑茶’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金陵再次被作为国都,部分地恢复了昔日东南重镇的地位。南唐管辖区域相当于今日的苏、皖、赣、闽、湘等地。作为南唐国都的金陵,改变了六朝建康都城将政治区与工商区、居民区分离的状况,而将城池南迁到以秦淮二十四航为中心的位置,就是今日南起中华门,北迄北门桥。东抵大中桥,西至水西门和汉中门的一个近似方形的地区。

南唐君主都是懂茶爱茶之人。中主李璟曾把一位善制茶的人委以高官,管理“北苑”。后主李煜也曾把一位善制茶壶工匠招入皇宫,授太子宾客,后又晋封为沙苑候。北苑原是南朝时期皇家花园“东游苑”的旧址。南唐建立后,恢复了花园并扩大了范围,在今北门桥以北,鸡笼山一带。花园的位置紧邻南唐皇宫,并在其北面,所以称为“北苑”。

唐代末年,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转而冷湿,寒冬和雨灾相继袭来。有时春秋两季也出现霜雪冻坏庄稼的现象。《资治通鉴》记载:“淫雨”一下长达60余日。冷湿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茶树也受到冻害。作为贡茶生产的顾渚紫笋茶、宜兴阳羡茶,不能及时采制、无法在清明前后送到金陵,南唐君主享用不到当年的春茶。

面对恶劣的天气,李璟决定把产茶的任务南移到福建。946年,李璟派善于制茶、正在管理北苑的官员去建州(福建建瓯),设立供君主享用的“龙焙”,并指导和监制“建茶进御”。这种为南唐君主专焙的茶,是来自金陵北苑的官吏负责监制的,因此被称为“北苑茶”。

沈括是北宋时的科学家、政治家,晚年移居镇江梦溪园,在那里他将平生所见所闻写成《梦溪笔谈》《补梦溪笔谈》。他在书里写道:“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诗,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竟贵之,谓之北苑茶”[2]

北苑茶是一种用“团圆”压制的饼茶,宋代胡仔《笤溪渔隐丛话》记载:“至江南李氏(南唐)时,(北苑茶)渐见贵,始有团圆之制”[3]

李煜即位后,生产北苑茶的建州焙茶场有1336处,用6县居民采造。宋代杨亿《扬文公谈苑》中说:南唐君主“李氏别令取其乳作片”,并赋予不同的品名,“或号曰京挺、的乳及骨子等”[4]。这些优质的北苑茶都作为贡品,送到金陵由君主及皇室人员享用。

南唐统治年限虽然仅有39年,但是由南唐君主派专员监制,以金陵北苑地名命名,产于福建建安的北苑茶,在中国茶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北苑茶影响了宋代、元代近400年茶叶生产和饮茶风尚。

北宋建立后,南唐时已有的1336处焙茶场全部移交过来,同时在南唐已设38处官焙(官营制茶场)基础上,增加到近50处,役使采茶工数千人,把建安凤凰山一带产茶区都统称为“北苑”。北苑茶制作精良、工艺先进,这里成为宋代茶叶生产和技术发展的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大的贡茶院。

建安这个地方虽然有近50处官焙,但是极品北苑茶的数量毕竟有限,还需要私焙茶作坊的好茶来补充。民间茶品的介入,茶叶出现了参差不齐现象。谁都希望自己生产的茶能够得到贡茶的优选,或者赢得市场价格的竞争。“斗茶”这种集体品评茶叶品质优劣的形式出现了。风行整个宋代的斗茶之风,就是从生产北苑茶的地方兴起的。

斗茶的标准是看茶的汤色和汤花。汤色以茶质鲜嫩,制作精良的乳白为上,依次是青白、灰白等。汤花要求均匀,而且久聚不散,即咬盏,如果散退快则认输。最后再品饮,以味、香、色几个方面综合评定优劣。久而久之,斗茶不只是具有评定茶优劣的实用意义,更成为一项富有趣味性的艺术创造、艺术欣赏活动。

宋代文人苏颂在金陵南郊天禧寺,看到有人斗茶游乐。他看到樵夫砍毛柴,割草根,用这些烧火煎茶。而茶客则待水烧沸,在茶盏中注沸水放茶末,用茶筅旋律打击、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苏颂在《咏天禧寺竹》中写道:“樵删草根变,客玩茶烟燎”。一个“玩”字,生动抒写了人们斗茶时愉快的心情。直到元代,斗茶之风仍很盛行。元代金陵人谢宗可《茶筅》中写道:“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万缕引凤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晶莹无瑕的用于调茶的茶筅,在夜间用它击拂调和茶汤,翻搅出了蟹眼状的气泡,再用茶瓶注水,继续击拂,只见茶末翻腾,激起白色的茶沫。诗中写到的用茶筅激茶浪、促茶香,“引凤”“飞雪”,整个斗茶过程中都给人以美感。

北苑茶名冠天下,宋代皇帝常用北苑茶向王公大臣赐茶,朝廷官员也能以品饮到皇帝赐给的北苑茶为荣耀。

王安石(1019—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图3-3)。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其父王益为江宁通判,17岁的王安石随父亲来到金陵,22岁时进京应试,以第四名中进士,进入仕途。他曾三次担任江宁府尹,两次做宰相,力举新政。后因保守派的反对,新法难以实施,变法失败,加上长子病死,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作为府判退居江宁。次年(1077),又辞去府判而居江宁(南京)半山园,在这里居住了8年之久。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王安石为左仆射,封荆国公,因其死后谥号“文”,他又被称为“文公”。

图3-3 王安石

北宋前期实行“榷茶法”,即实行茶叶的专卖制度,政府通过少数大商人的包销获利,严重地限制了茶叶生产和茶叶流通的发展。王安石反对这个做法,他在《茶商十二说》中力陈“巨商有二十损,为害甚广,不可不去也”之弊。在《议茶法》中,他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以便,于古义实为宜”。

王安石还作有一首诗《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此诗因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而作。王安石以诗评论当今宋代“榷茶法”的利弊得失,指出要革除近百年来宋代“榷茶法”扰民之弊,制订新的茶法,不知老百姓意见如何?因此指派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全诗字里行间,表现了王安石改革“榷茶法”、希望茶法通商能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政治理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以政治家的眼光,将茶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议论古今“榷茶法”的茶诗,具有极浓郁的政治时事色彩。这首诗与王安石《议茶法》一文,互证互补,是中国茶史上最重要的茶法通商改革事件。

王安石晚年选定钟山脚下一块幽静的地方,作为建宅之地。这里恰在出城登山半途上的位置,他将住宅命名为“半山园”,并以此自号“半山”。他隐退居住在这里时,身体已有病,宋神宗皇帝没有忘记他,常赐给他名贵中药以及北苑茶。《笤溪渔隐丛话》记载:“荆公在金陵,有中使传宣抚问,并赐银盒茶药”[5]。王安石常去游览钟山山水,钟山深处有座定林寺,寺院为王安石安了一个书斋,他常在书斋里读书著述。他在《定林院》诗中写道:“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溪水清澈甘洌,用之漱口,病齿为之一凉。这里地势高旷,令人心眼开阔,烦闷消散。王安石很感激定林寺僧人对他的关心,他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他常在这里接待来客,用皇帝赐予的北苑茶与客人品茶谈禅。他在《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院》中写道:“与客东来欲试茶,倦投松石坐欹斜,暗香一阵连风起,知有蔷薇涧底花”。在《示安大师》诗中也写道:“道人深北山人家,宴坐白露眼苍霞”“深寻石路仍有粟,持以馈我因烹茶”。这些诗句都反映了王安石当时的饮茶生活

王安石在金陵结交了许多高逸之友,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曾巩,书法家米芾,大画家李公麟等人都曾拜访过他。米芾为他定林寺书斋取名“昭文斋”,李公麟为他画了神采奕奕的肖像。王安石同这些名家相见,非常高兴,他都取出皇帝赐予的北苑茶与友人一道品饮。

南宋诗人陆游两次慕名游钟山定林寺。1165年他在昭文斋墙壁题写:“乾道乙酋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图3-4)。陆游是越州山阴人,笠泽是太湖的别名,泛指吴越。“独游定林”,他一人来游,没有人与他同饮共茗,但他冒雨拜谒王安石,激励自己。5年以后,陆游重游钟山,这时定林寺被火焚毁,他看到自己的题字被寺僧摩刻在寺后崖壁上,很是欣慰。后来,南宋文人韩无咎同友人游钟山,他们准备了泉水,名茶来定林寺拜谒先人。他们把这段经历也题写并镌刻在崖壁上:“乾道丁亥(1167)八月十日,叔渔、伯玉、中父、子云、无咎、伯山、方叔来游钟山,携八功德水过定林,烹茶乃还”。他们特别用茶来拜谒王安石、陆游。

图3-4 陆游题字石刻(www.xing528.com)

宋代皇帝赐茶有严格的制度,一般人难以受到恩宠。受到皇帝赏赐的大臣,非常珍惜此茶,有时把茶转赠给亲属或至好的朋友。

王安石曾给他弟弟平甫(王安国)寄去皇帝赐予的北苑茶,并附上一首诗:

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

石城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王安石从金陵城将九天碧月般的北苑团茶,亲自封缄寄给在洛中的弟弟,并戏言其弟弟在洛中饮此茶容易成仙。王安石还叮嘱其弟煎品北苑的要领:要掌握好火候,在金谷园赏花游览时煎火莫忘了及时熄火,切莫煎的时间过长,在品饮时要小口慢饮细品。

南宋孝帝在位时,在金陵任过教官,又升任丞相的周必大常得到皇帝赐茶。他的好友胡诠曾上书宋高宗(赵构),力斥议和,乞斩秦桧,遭到谪眨。孝宗即位后,重被起用。周必大仰慕胡诠的为人,在胡诠过75岁生日时,将皇帝赐予的北苑茶赠送给他,胡诠写诗答谢。周必大看到诗后,又赠茶给住在金陵的这位老人,并写了《寄赠北苑团茶四饼》:

淳熙又贡第三春,驿骑星驰渡剑津。

七祖师泉难话旧,八功德水但尝新。

告诉胡诠这是皇帝刚赐来的北苑茶,可以用金陵钟山名泉八功德水煎饮。名泉加名茶,品茗尝新,一定会清腋生心胸,于心情和身体都有益。

宋代宫廷士大夫盛行饮茶,民间斗茶技趣又很狂热,极大地推动了饮茶风习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使茶类生产有了相应的变革,遂使片茶与散茶并存。片茶,即像北苑茶那样的团茶,工序烦琐,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散茶的制作工艺简化,价格低廉,煮饮方便宜于社会大众饮用。当时散茶主要出自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11等。金陵也产散茶,人们也爱品饮。宋代释惠洪《金陵狱中谢人惠茶》:

宝公关锁异常事,谂志家风气味长。

十载故人情外意,一杯今日雨前香。

作者在狱中,相离了十年的老友前来探看,还带来了雨前散茶,“一杯今日雨前香”,情深意厚。南宋仇远在《宿集庆寺》中写道:“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自摘青茶未展旗”就是指自己制作散茶。

始于南唐,盛于宋朝,延及元代的北苑茶,不只是其名称来源于金陵,而且宣布结束北苑贡茶历史的也是在金陵。明代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诏罢造龙团,倡导以散茶代替穷极工巧的饼茶,结束了北苑茶近400年的贡茶地位。

北苑茶与金陵的历史渊源,使北苑茶在金陵茶文化中也占有了重要一页。

【注释】

[1](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入录大藏经

[2]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206,223,202,219

[3]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206,223,202,219

[4]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206,223,202,219

[5]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206,223,202,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