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地区基本概况及需求导向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重庆地区基本概况及需求导向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方面,2017年,重庆市常住人口3075.16万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26.73万人,增长0.88%;城镇人口1970.68万人,与2016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2.23万人;全市城镇化率64.41%,与2016年相比,上升1.5个百分点。重庆乡村聚落大散居、小聚居的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区居民点分布。重庆市半数以上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山地,37.45%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丘陵,仅有6.14%的居民地分布在平坝。

重庆地区基本概况及需求导向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1997年,重庆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内陆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圆满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方面,2016年,重庆GDP为1.77万亿元,增长10.7%,在全国范围内增速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648亿元,增长1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7.9亿元,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9610元和11549元,增长8.7%和9.9%。2017年,重庆GDP为1.94万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2亿元,增长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32193元和12638元,增长8.7%和9.4%。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迅速,重庆的GDP增长率保持在11%左右,高于全国的6.9%,与西藏并列全国之首;人均GDP为52549.71元,高于全国的49473.47元。此外,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的重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全市交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规模保持在670亿元以上,约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的25%。重庆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由2010年底的19.2公里增加到2015年底的202公里,由一条线运行发展到四线网络化运行,线网覆盖主城九区;城市道路营运里程超过9000公里,建成“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铁路网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航空枢纽基本建成,“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在对外开放方面,重庆以渝新欧开始,形成了水陆空三个国家级的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的“三个三合一”,成为中国内陆开放高地。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贸易都有所萎缩,但是重庆进出口贸易几年翻四番,涨16倍,现在全国排第九位,内陆地区排在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重庆近年来在交通运输、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发展良好,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www.xing528.com)

社会方面,2017年,重庆市常住人口3075.16万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26.73万人,增长0.88%;城镇人口1970.68万人,与2016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2.23万人;全市城镇化率64.41%,与2016年相比,上升1.5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104.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2%,与2016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35.5万人。重庆农村常住人口呈逐年持续下降态势,常住人口由农村向城镇、两翼向主城加速聚集,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空心化”现象,重庆市农村常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儿童和妇女。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地理环境十分特殊。重庆乡村聚落大散居、小聚居的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区居民点分布。重庆市半数以上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山地,37.45%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丘陵,仅有6.14%的居民地分布在平坝。全市8.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分布着8967个村,平均每村面积近9平方公里,全市35.08%的居民点分布在距离道路1.5公里之外,26.71%的居民点彼此之间直线距离在1公里以上,距离城镇5公里半径范围以上的农村居民点占总量的30.49%。总的来说,重庆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典型的特点就是辖区面积大,人口多,大城市和大农村相结合,人口主要集中在主城九区,这些因素使得重庆的人口分配不均衡,城市人口集中而农村人口相对分散,且城乡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