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潭塘坑联席会议的背景、决策和影响

潭塘坑联席会议的背景、决策和影响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11月,项英、陈毅在信丰油山潭塘坑滴水垄召开信康赣县委和南雄县委联席会议,史称潭塘坑联席会议。潭塘坑联席会议吸取北山事件的教训,将指挥部领导分散各地,深入县委,以克服机关庞大、给养困难、县级领导力量不足、机关脱离群众的毛病。潭塘坑联席会议后,中共信康赣县委改为中共信丰县委。根据潭塘坑联席会议决定,指挥部设在信丰潭塘坑,为了加强与各地的联系,同时设立交通总站,由李绪龙任总站长。

潭塘坑联席会议的背景、决策和影响

1935年冬天,国民党军对赣粤边游击根据地发动第二次“清剿”。这次“清剿”以国民党军江西保安团为主力,“清剿”的重点地区是信丰、赣县、南康大余等4县游击根据地。11月29日,国民党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将赣县、信丰、南康、大余等4县划为“赣信康余联防清剿区”,派保安第十一团团长肖燕孙兼任联防“清剿”指挥官,坐镇南康龙回圩,指挥保安第十一团(缺第三大队、第二大队第六中队),保安第十二团特务分队,第三大队的七八两个中队及信丰、赣县、南康、大余4县的“铲共义勇队”、碉堡守护队共计10余万人,计划于12月5日开始对游击区进行“清剿”,扬言用55天全部“肃清”红军游击队

为了配合国民党粤军和保安团对游击区的军事“清剿”,国民党信丰县政府重新编组了“铲共义勇队”。除组建7个“铲共义勇队”常备队外,还强令18岁至45岁男丁编入“铲共义勇队”,全县组成7个区队、59个联队、423个小队,被迫参加“铲共义勇队”的共计47,380人。敌人这次“清剿”手段极其毒辣,主要特点是“移民并村”和“封坑”。具体做法是:(一)派出暗探。敌人派出暗探化装成游击队,侦察红军游击队的情况。(二)大搞移民并村。把山区小村庄的群众整村整村地赶到平原大村庄“安全区”居住,用围墙或篱笆围起来,修建炮楼,派军队把守。正如项英指出:粤军在赣粤边“凡是我们活动而有同样的地方——山地,将群众全部强迫出境,一切粮食均要搬出,如若不肯出去,即如有不搬迁者,即以通‘匪’论枪决。同时以后在山内见有人即以匪论枪决,使我们陷在无人无粮的空山中”。[37]搬出山外在“安全区”内居住的群众,受到保甲长的严密监视,实行联保连坐制,妄图切断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到了春耕季节,粤军实行变通办法,“在接近匪区地方选定比较安全及较大村庄若干处,令迁出民众集中该处居住,并编查户口,将村庄自卫工作构筑坚固,日则回去耕种,夜则回来住宿,并由团队保护及游击,随时抽查户口,防匪混入,庶於封锁清剿及人民耕种均可兼顾。”[38](三)砍树烧山。强迫群众编组成队,进坑砍树烧山,每队群众之后,跟随一个连的保安队,进山“抄剿”游击队,群众走后,立即焚烧全部房屋。(四)强迫封坑。强迫群众把粮食耕牛等物品搬迁走,不得留在山上,否则以济“匪”论处,制造无人区;还派兵把守坑口要道,不准群众进山,如发现有人进山,立即当“匪”击毙。当时南雄的兰坵、黄地、大兰、坪林、上下兰田、赵坑、黄陂洞等一带山村房屋都被烧毁,人员被迫搬迁。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发生后,项英、陈毅从北山转移到信丰油山的途中,看见群众被迫搬家的情况,判定敌人可能对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二次“清剿”。经过分析,认为敌人采取的手段是封坑、抄山、“移民并村”,企图切断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断绝游击队的粮食物资来源。同年11月,项英、陈毅在信丰油山潭塘坑滴水垄召开信康赣县委和南雄县委联席会议,史称潭塘坑联席会议。项英、陈毅指出:敌人封坑是进一步的进攻,把群众与我们隔离,便于“进剿”,一方面是陷我们于空山而饿死,另一方面使我们不得不离开游区[39],向白区找给养以便于敌人来消灭我们。会议强调,对敌人的新的进攻应有足够的估计,不能消极地隐蔽,空喊口号,反对出坑,而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粉碎敌人的封坑。(www.xing528.com)

会议提出以下对策:(一)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派党团员随同出坑群众到白区去居住,然后按党支部安排的区域去建立党组织,使之在群众中起核心领导作用;同时建立联络站,与游击队保持联系。(二)动员出坑群众把粮食埋藏起来,借给游击队食用。(三)区委的工作人员取消住棚子,到山边或山外采取隐蔽的办法做群众工作,并按出坑群众居住的地点,指定各人的工作范围;工作的方法,可以利用进山砍柴的机会,相互接触,取得沟通,向群众宣传游击队是保护群众利益的,揭露敌人驱赶群众出坑是帮助土豪收租的阴谋,发动群众抗租抗债,要求回坑。(四)游击队利用敌人不属同一建制的空隙,转移到边界地带隐藏,或深入敌后扰乱,以打破敌人沿山封锁。(五)布置群众游击小组砍电线,贴标语,破坏桥梁,迷惑敌人,吸引敌人出山,牵制敌人行动,在敌人砍树烧山时,发动群众怠工拖延,与游击队的行动合拍。(六)动员群众,反对敌人筑碉堡办民团,采用不出钱和拖延的办法对付敌人。(七)警告保甲长,不准他们胡作非为;同时,对少数落后群众讲清楚,不能受敌人欺骗。

潭塘坑联席会议吸取北山事件的教训,将指挥部领导分散各地,深入县委,以克服机关庞大、给养困难、县级领导力量不足、机关脱离群众的毛病。项英回忆:“各县领导太弱,特别鉴于这时游(击)战更要依靠群众力量,开展真正的群众工作,才能有力的对抗敌人,决定我与陈毅到信丰县委。李乐天带直属队到崇仙去加强该地领导,采取进攻扩大新游区(因敌人对该地一带注意差),上魁[40]及阿丕到南雄县委,特委书记由我兼。”[41]至此,指挥部机关精简,分散到各地的特委领导人担任当地对敌斗争的指挥。潭塘坑联席会议后,中共信康赣县委改为中共信丰县委。[42]随后,中共信丰县委在潭塘坑成立,由刘符节任县委书记。根据潭塘坑联席会议决定,指挥部设在信丰潭塘坑,为了加强与各地的联系,同时设立交通总站,由李绪龙任总站长。据李绪龙回忆:“1935年我担任交通站长,主要负责上坪、下坪、上乐、潭塘坑(即坑口一带)。县委、特委设在坑口一带。项英同志也是那年来的。当时规定送县委、特委、项英的文件情报,只有我、朱老表、李绍仁、李光林四人送。因为这是司令部,如果泄密,组织就危险了。”[43]以潭塘坑为中心,建立了3条秘密交通干线:第一条是从潭塘坑到上乐、龙回、大龙,往桃江河以东;第二条是潭塘坑通向大余梅岭、南雄、北山;第三条是从潭塘坑到九渡、正平、小河、万隆、崇仙。项英、陈毅把指挥部设在信丰油山潭塘坑,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群众基础好。项英明确地说潭塘坑有一个好的基础,“首先是有了经过长期斗争而有最明确的阶级意识和仇恨的群众,他们有大部分直接得过土地革命的利益,苏维埃和大红军影响深……对于共产党和游击队是始终爱护的”;[44]二是油山的地形很好。据朱赞珍回忆:“项英同志有较长一段时间住在潭塘坑南面山上的枫树窝、青山里一带。这里的地形很好。他住的棚子,就搭在山坳里,附近全是密密丛丛的树海。正前面有个突出的山嘴,叫旱坑岽,哨位就设在这个山嘴的树堆里。往前可以看到马头滩,往后可以望到黄坑口,上下五六里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以了若指掌。”[45]信丰油山,因群峰连绵,地势险要,森林茂密,成为红军游击队生存发展、辗转回旋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所在地之一、赣粤边游击区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