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特色业务模式的优化案例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特色业务模式的优化案例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知识产权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核心业务,专利文献的数字出版与信息服务也是发展得较为系统、完善的一项。技术投入方面,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拥有4个自有机房,使用面积达到200平方米。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特色业务模式的优化案例

知识产权出版社从1989年立项“中国专利文献电子出版可行性研究”以来,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20多年的数字出版发展,不仅开创了颇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从以编辑加工、印刷出版纸载体专利文献为主的典型传统出版社,转变为以专利信息服务、数据加工处理为核心业务,在图书出版中大力推进按需出版的新型出版机构。在人员构成、机构设置、收入利润等方面,数字出版都已成为主体,而且出版社的专业出版数字化、数字印刷、历史资源数字化、图书按需出版等业务也居国内领先水平。

一、利用品牌特色,发展数字出版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从一开始就是以专利文献这一传统特色为基点展开的。早在1992年,出版社就在业界首次采用了CD-ROM光盘作为出版载体,制作并完成了中国第一套专利文献数据光盘,也标志着中国专利文献出版进入了电子时代。而今天,出版社开展的专利信息服务、按需出版和知识产权数字出版平台这三大数字出版业务,也是紧紧围绕着传统出版时期的品牌特色打造出的符合专利文献特点的数字出版业务。

作为知识产权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核心业务,专利文献的数字出版与信息服务也是发展得较为系统、完善的一项。这项业务就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实现多载体同时出版为基础,通过大力整合信息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并且根据专利文献的编辑出版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利信息产品服务体系。从数据加工开始,出版社就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专利文献更加有序化、结构化,从而建立信息资源的检索系统和分析系统。在此基础上,出版社还针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特点和不同用户需求,从海量专利信息数据中筛选加工,形成了不同行业领域的数据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不仅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中、西医药信息,而且还通过深度加工标引提供了许多专业化、智能化的检索功能,如专利发明主题标引、医疗应用标引、范畴分类、化学物质信息标引、中药方剂信息标引,等等。这一系统也被认为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自建局以来,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度加工标引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应用前景相当广泛。

同时,知识产权出版社搭建的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不仅囊括了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万件专利文献信息,还在提供通用检索手段的同时,创新性地自主研发出了智能检索、相似检索等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赢利。而为了提高专利信息的效用,开发增值服务,出版社也在数据加工、数据库建设和检索系统的平台建设基础上,开发了在线分析、在线预警、文献翻译、资讯分析等一系列的软件与服务模式,深度挖掘了原有内容的使用价值,创造出专利信息的多种高端服务模式。这也标志着,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核心出版业务已经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全面实现了专利文献的数字化复合出版,向信息提供业务的“全、准、精”标准不断靠拢。通过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出版社每年获得的收入达到数千万元,并且逐年递增。

如果说专利文献的数字业务以行业内人士为核心用户,更侧重于挖掘内容的科技性和专业性,那么今天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又一发展重点——知识产权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则是致力于挖掘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普及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以“浅阅读”的方式告诉受众如何应用和保护好手中的知识产权,并实现其商业价值。纵观国内外数字出版大型企业,基本都有一个数字平台作为支撑,或者从事数据检索,或者从事教育培训,或者从事互动交流。可以说,搭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平台不仅是其开展好数字出版的关键,同时也是原有出版品牌的延伸。因此,知识产权出版社从2010年开始重点建设知识产权数字出版平台,以知识产权图书、法律等作为切人点,向更多用户介绍相关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开发已有的出版品牌和特色。

可以说,知识产权出版社正是在确立并掌握了自身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品牌特色,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数字出版大潮中来。由此,出版社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体系,不断提高着自身的信息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出版业务在编辑出版、数字印制和版权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寻求专利信息数字出版和图书数字出版业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二、加大多方投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相较其他多数传统出版社盲目开展的数字出版业务,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字化进程则显得更加理性、紧凑,在开展具体业务的同时,出版社还制定了总体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之后的工作应该注重什么,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总体来说,知识产权出版社主要通过提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三大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完善业务能力。

资金投入方面,自2007年以来,知识产权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截止到2009年,出版社包括机器设备、软件开发、人员工资在内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2亿元人民币以上,由此带来出版社整体收入的增长。2007—2009年,出版社的业务总收入达到6.3亿元人民币。其中,数字出版业务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成为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技术投入方面,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拥有4个自有机房,使用面积达到200平方米。有服务器和存储器200余台,存储空间约400TByte。此外,出版社还与相关公司签订了主机托管服务协议,在M5机房拥有安全设备4台,网络设备2台以及30余台服务器,并运行一套容量20TByte左右的高端存储器。据统计,出版社在信息设备的投入上累计超过8000万元。

为了集中发展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这一核心业务,知识产权出版社搭建了国内最大的按需出版与数字印刷系统。在印刷设备方面,出版社拥有3台彩色数码印刷设备(富士施乐iGen3110一台、富士施乐8001一台、富士施乐2060一台)和10台黑白数码印刷设备(奥西6250两台、奥西2100一台、富士施乐6135两台、富士施乐180三台、法国Nipson连续印刷设备两台)。其中,Nipson流水线是我国第一套用于数字印刷的黑白连续纸设备。据统计,知识产权出版社数字印刷设备的投入已超过3000万元,厂房面积达2500平方米,黑白印刷设备产能超过每年2亿A4印。

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数字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还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于技术人才的吸纳。其目的就是使研发人员数量要占到业务人员总数50%左右,从技术人员中发掘数字出版人才,从而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出版社已经培养和引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拥有熟悉C++、VB、Java等各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软件研发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质控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共计120余人。另外,包括下属企业在内的数据加工操作人员达到了500余人。这些人力资源储备,为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www.xing528.com)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和对外传播服务,知识产权出版社分别成立了“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献智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数字出版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建立转型试点,推进数字化进程

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实施示范工程和建立示范基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根据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数字出版的成功实践经验,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针对性地将专利文献的出版、信息服务和图书按需出版两大业务作为示范基地,进行重点培育。

首先就是专利文献的出版与信息服务,这也是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核心业务。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出版社形成了一系列专利信息资源产品与服务,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这一业务主要涵盖了专利文献出版(包括专利文献的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和纸质出版)、专利数据加工与数据库建设(包括深加工与初加工,行业、企业专题数据库建设)和专利信息服务三大部分。其中,最具特色的行业专利数据库(也称为“专题数据库”),主要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行业特点和用户特色需求,从海量初级专利信息数据中筛选,并通过一定程度的加工所形成的数据库。目前出版社已经为近百家单位制作了专题数据库,服务范围遍及全国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获得相关领域的广泛好评。

而为了更好地进行专利信息数字出版和对外传播服务,知识产权出版社还在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同时,成立了文献出版部(含审校、加工、生产等部处)、研发中心、技术处、网络处等部门作为业务发展的保障。并构建了针对地方知识产权局、需求企业和国际用户等不同的商务模式,不仅在内容上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同时也注重业务模式上的创新。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出版社还利用专利文献种类多但页数少、印数少的出版特点,开展了按需印刷和数字出版业务,并将其作为另一示范项目进行重点开发。换句话说,正是专利文献的短版印刷需求才促使该社走上了按需印刷的道路。而纵观世界上数字出版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按需印刷发展速度都比较快。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出版和电子阅读器的普遍应用,使纸载体大幅度下降,今后传统图书出版方式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按需出版则被认为是在新形势下最有前景的出版方式之一。因此,知识产权出版社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这一业务的开发,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示范项目加以推广。

从2002年起,知识产权出版社就开始计划利用已经应用于文献印制的数字印刷能力发展图书按需出版,并于2004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按需出版工程并成立按需出版中心。2006年,出版社正式在亦庄开发区建立专项生产基地,形成目前国内最大的数据处理和数字印刷基地,在按需出版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多项可喜的成绩。目前,该社按需出版图书达600余种,累计利润近千万。而且,按需出版业务也从最开始的专利文献领域拓展到了短版书、断版书、个性化图书、个性化印刷等需求量较小,专业性、个性化较强的出版领域,这样既保证了著作权人的作品永不断版、永续流通,同时也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购书需求。而且通过将这些图书重新纳入流通体系,出版社也丰富了自身的业务范畴和结构,将专利文献的印制作为较为稳定和成熟的业务,短版书和断版书则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可以说,知识产权出版社在按需出版领域的前期探索和技术积淀,不仅为自身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为建立全国性大型按需出版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出版社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雄厚技术人才队伍和管理经验,也为其他数字出版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成功保障,通过不断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将会迅速促进我国按需出版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将推动我国数字出版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

(扈欣悦,《打造数字出版的特色业务模式——知识产权出版社》,原载《实践·探索·启迪——数字出版案例选编》,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15页至第21页。)

评析:

这是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的经典案例。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主要集中在专利文献的数字出版与信息服务、图书按需出版两大领域。通过多年来对数字出版的投入,该社完成了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是一种挑战,传统的出版社不能盲目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而应该基于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积极应对。在本案例中,知识产权出版社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制定了总体的战略规划,一直以专利文献这一传统特色为基点,打造出了符合专利文献特点的数字出版业务;通过大力整合信息资源,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全面实现了专利文献的数字化复合出版。

为了提高数字化出版的业务能力,知识产权出版社通过提高在资金、技术、人才三大方面的投入,成立了两家信息科技公司,建立了两大业务的示范基地,等等,这一系列举措为数字出版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尤其是该社建立的按需出版示范基地,从最开始的专利文献拓展到了短版书、断版书、个性化图书、个性化印刷等需求量小,专业性、个性化较强的出版物。知识产权出版社在这个项目上真正做到了零库存、零浪费,为全国按需出版业务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