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初:发展时期的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初:发展时期的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国内学者对林语堂研究的重视。这时期,针对过去对林语堂政治倾向的批判和对其作品的误读,学者们以客观的原始材料、以科学严谨的精神对其思想重新做出了解读。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是对林语堂研究的文献发掘与理论研究并重时期。对林语堂具体作品研究,是这时期的主要考察领域。

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初:发展时期的优化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国内学者对林语堂研究的重视。这时期,针对过去对林语堂政治倾向的批判和对其作品的误读,学者们以客观的原始材料、以科学严谨的精神对其思想重新做出了解读。徐州师范大学陈金淦教授的《评“论语派”》文章,以原始文献为依据,考察“论语派”存在的两面性与林语堂思想中的“一团矛盾”,提示人们在现代文学史中应该正确地找到林语堂与“论语派”的位置,不可忽视它的贡献,而是予以客观的肯定。林语堂正式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由于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对其散文的简要评述。

其次,是从史料发掘和理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林语堂的文学活动。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万平近的《林语堂生活之路》是本阶段对林语堂研究的概括总结。万平近的著作《林语堂论》,推动了林语堂的研究从文献发掘整理向与理论研究并行方向转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序言中肯定了林语堂对文学与文化活动做的工作,而且还肯定和专门指出了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及比较研究中的重要贡献。《林语堂论》是开启林语堂研究新局面的里程碑,并将林语堂研究推向了第一次热潮。经过本阶段,林语堂文学家、翻译家和评论家的身份重新被国人认知,这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是对林语堂研究的文献发掘与理论研究并重时期。从文化视域研究林语堂的,主要有万平近于1988年发表的文章《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北京大学陈平原于1989年发表的《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论文等。万平近认为:“林语堂的知识涵养中包含了乡士文化、西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三种文化在他身上也免不了相互冲击,使他产生种种矛盾和困惑。……不论矛盾多少,作为一个文化人,一身兼有多种文化涵养,毕竟是难能可贵的,这是林语堂的一个特点和优势。”(www.xing528.com)

审美观方面研究林语堂,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从文化比较的视角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在“幽默”范围内,对论语派的流派特性与幽默观的构成进行分析。陈平原的《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和专著《在东西文化碰撞中》、莆田学院孟建煌教授的《从林语堂的早期生活和创作看其欧化主张的来龙去脉》等,他们都是从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对林语堂进行研究。二是着眼于“幽默”思想本身。学者张健的《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试论林语堂的幽默思想》等,是通过考察林氏幽默观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呈现林语堂“幽默”的独特之处。

对林语堂具体作品研究,是这时期的主要考察领域。万平近的《〈赖柏英〉和林语堂的乡情》《谈〈京华烟云〉中译本》都是各具特点的评介性论著。这时期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林语堂与他的作品都占有了一定位置。这阶段也增加了许多全方位研究林语堂高质量的著作。《林语堂在大陆》与《林语堂在海外》是著名学者施建伟考察林语堂的完整传记。其中,《林语堂在大陆》记叙他的前半生,而《林语堂在海外》则记叙了他的后半生,两部著作合起来,就是林语堂一生的缩影。学者吉士云的《林语堂传略》也对林语堂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这类著作当中,文学理论家唐弢的《林语堂论》特别值得一提,不仅是唐弢本人与林语堂有过直接的交往,使他在理性分析林氏的同时还保持了自身的感性,更是由于他运用散文的艺术手法与借用周作人“两个鬼”的别样思考,来试图揭开林氏自己都理不清楚的“一团矛盾”,这种独到的考察对林语堂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