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姜妙香的珍贵青衣唱片及其特点

姜妙香的珍贵青衣唱片及其特点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以姜妙香早年在百代公司所录之青衣唱片,实极为可贵也。近读北京出版社印行之《京剧谈往录》,内收刘迎秋君《忆姜妙香》一文,引及姜老自述,云在百代公司所录制之青衣唱片,乃彼十二岁时所唱。姜老所唱亦极规矩工稳,可称正宗青衣之标准唱法。归纳姜老此一张半青衣唱片,其特点有四。

姜妙香的珍贵青衣唱片及其特点

留声机唱片于清末传入中国,各剧种声腔始积累音响资料。就予所知见之京剧唱片言之,独以旦行之录音为最少。以首批百代公司钻针唱片为例,著名旦行演员陈德霖,路玉珊(三宝)、孙喜云三数人各录一二张或二三张而已,旦行票友亦仅陈子方有少量唱片。[5]当时旦行演员,年辈较早之胡喜禄、梅巧玲、杨朵仙诸人无论矣,及唱片已兴,知名演员如时小福、余紫云、余玉琴、孙怡云、杨小朵以迄早年之王瑶卿,皆无音响资料传世。辛亥革命前后,虽谭鑫培有“阴盛阳衰”之叹,而旦行演员中能以大宗唱片行世者,实自梅兰芳发其端。直至全国解放前,旦行男女演员录制唱片者虽指不胜屈,而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仍以四大名旦之唱片为最。故搜求京剧文献资料,早期旦行唱片确属物以稀为贵。其价值亦正在于此。是以姜妙香早年在百代公司所录之青衣唱片(仅一张半,皆钻针片),实极为可贵也。

予前撰文,拟考百代钻针唱片究始于清末何时,迄未能定其确切年代。近读北京出版社印行之《京剧谈往录》(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内收刘迎秋君《忆姜妙香》一文,引及姜老自述,云在百代公司所录制之青衣唱片,乃彼十二岁时所唱。按姜老生于1890年属虎,与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金少山同庚。其虚岁十二,则为1901年;即以足岁计之,亦不过推后一年(1902)。然刘文纪年多舛误(详后附录),其言是否翔实,殊可怀疑。[6]今姑以其言为可信,则百代公司首批钻针唱片录制之年最早不得前于1901。盖1900年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乃八国联军侵华入京之岁。当时京师大乱,百业凋零,唱片外商是否能在北京邀角制片,甚有商榷余地也。忆六十年代初,予从贯大元先生游,曾面询贯老在百代公司所录钻针唱片《黄金台》《闹府》为何年所唱。贯老答:是虚龄九岁时所唱,为贾丽川亲授,属王九龄一派。考贯老生于1895年,虚龄九岁,则为1905,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予因知百代首批钻针唱片录制之年代,其上限不得早于1901,而定在1905年左右似更为确切可靠也。容俟续考。

姜老在百代公司所录钻针青衣唱片,计《五花洞》潘金莲在公堂陈词之西皮二六一段,《战蒲关》徐艳贞花园夜祝时二黄碰板转三眼四句,及《白门楼貂蝉所唱西皮三眼一句。1950年予初识姜老,在津惠中饭店闲谈,姜老犹戏言:“谢宝云唱老旦人称‘谢一句’,我灌的《白门楼》唱片真成了‘姜一句’啦!”初制版时,《五花洞》与《战蒲关》共一张,而《白门楼》之另一面仍为《战蒲关》。此二片予皆入藏。其后《白门楼》即不予再版,盖唱片公司以所唱仅一上句,不成格局也。

《五花洞》本滑稽神怪戏,通常只演武大、潘金莲遇妖及公堂陈词一折,又名《三矮奇闻》。盖真假武大郎为两矮,县官吴大炮亦矮,三丑同台,故吴在公堂问案时,曾走至台口与真假武大郎相比,其台词有“咱们仨人一般儿高来啵chua!chua!chua!”之谑语。两旦角扮真假潘金莲,而假者为主角,虽念京白,穿袄与裤,却皆须由正工青衣应工。如演全部,则后场由包拯覆审,然后邀张天师请神降妖,以大开打擒妖结束。而入民国以后,由两旦衍为四、六、八旦同台,于是有《四五花洞》《六五花洞》《八五花洞》之演出,而丑角亦相应增多,逐成闹剧矣。

此戏两旦角正规演法,应先各唱西皮三眼一段,以念“这是哪里说起”叫板,第一句乃由下句开始,即“不由得潘金莲怒上眉梢”是也。全段共四句,至上句结束,然后丑角垫“你是个”三字,再由两旦合唱“十三咳”(唱词为“妖怪变人形”五字,中夹花腔)结束。今长城公司所录四大名旦合作之《四五花洞》,乃一人唱一句,然后合唱“十三咳”,亦属难得之音响资料矣。

三眼以后,再各唱二六一段,首句唱词为“老爷在上容奴禀”,姜老早年唱片所录,即此段也。在青衣二六唱段中,此段实甚典型。如学好此一唱段,则他戏中之二六基本上可举一反三,易于掌握矣。此段中如第三句“年遭荒旱难度命”及第六句“又谁知庙内遇妖精”(亦有加垫字唱作“就遇着了”或“遇见了”,再接“妖精”二字者),皆旦角二六标准腔。末句“望求老爷断分明”之“明”字有拖腔,即西皮回龙腔也。(www.xing528.com)

《女起解》苏三所唱“是个大大的好人”之“人”字,《御碑亭》孟月华避雨亭中所唱二六末句“谢神灵”之“灵”字,其拖腔之唱法与旋律皆与此“明”字基本相同。故予从而得一结论,即旦角二六之回龙腔多用于末句,如上述三剧之“明”“人”“灵”字皆是;而生角二六回龙腔则多用于倒数第二句(如《摘缨会》“引归罗帐”之“帐”字,《打金枝》“摆御驾九龙里”之“里”字皆是),此皆不容随意改窜者。然梅、程等大师及余、言等老生名家唱此类腔,其细微转折处皆各不相同;盖诸家之分流别派即自此等处各显神通,互不剿袭,而大体轮廓则必不擅自改易。而姜老于少年时录音制片竟唱此段,正足以体现其幼功之深厚坚实也。

《战蒲关》为旦角二黄开蒙戏,梅、程、尚于此戏皆优为之,且皆录有唱片。此戏唱法亦较特殊。徐氏花园夜祝,先念“第一炷香”云云,然后唱二黄碰板(鼓佬以“哆啰”领起,与二黄回龙腔开头鼓点相同),唱词为“俯念奴至诚心”云云。姜老所唱即自碰板起,共四句。第一、二句无大腔,第三、四句即转为正式二黄三眼,板式腔调虽简短,然颇完整(唱片中尚有一完整二黄三眼过门)。此亦青衣典型唱段,在昔初学无不先从此入手。姜老所唱亦极规矩工稳,可称正宗青衣之标准唱法。

《白门楼》虽仅一上句,而行腔甚完整细致。得此一句,可知清末戏班演《白门楼》,小生虽为主角,而配角貂蝉亦非泛泛之辈所能胜任。须唱大段三眼,即是一难关。倘功底浅、嗓音弱者,似不足以当之。盖当时小生、青衣皆同一调门,大部分演员皆唱正宫调,至少亦不能低于六字调也。自今日观之,此半面《白门楼》旦角唱片,纯属历史文献资料矣。

归纳姜老此一张半青衣唱片,其特点有四。一、所唱皆为当时青衣标准唱段,属旦行演员必修课范畴;二、唱腔虽朴实无华,然极纯正,且与后来之青衣唱法较为接近,换言之,即其行腔并不甚古老陈旧,较之同时陈德霖、孙喜云等所录唱段(包括梅兰芳最早时期所录唱片)之唱法,更易为听众接受。三、姜老所唱虽为青衣腔,然劲头较刚脆、转折甚峭硬,似小生而不类青衣。故姜老后因体弱吐血,改唱小生,可谓材当其用,口径正合。四、现代小生唱腔有较大改革,实自姜老创始。试取传世之德珺如、张宝昆、朱素云等当时著名小生之唱片比较而听之,即知姜老在小生唱腔之改革上确具有划时代之意义。然姜老所以能有如此巨大成就,实由其本工青衣,能融旦行唱腔于小生规格之中,而出以清刚脆劲之唱法使然。今之言京剧小生者,倘不给予姜老以高度评价,而动辄言俞振飞、叶盛兰如何如何,诚数典忘祖矣。

1985年12月写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