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审美素养要素分析:中学诗词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学生审美素养要素分析:中学诗词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生审美素养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比如,《天净沙·秋思》为读者勾勒了一个宁静悠远、无限空旷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重新创造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提供的画面,用自己心中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学生审美素养要素分析:中学诗词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中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指中学生通过平时的审美活动形成的修养,即中学生所具备的审美经验、情感价值观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既体现为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又体现为对审美的理解和创造。中学生审美素养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审美感知

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获得对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的能力。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事物外在美的形式因素的感受能力;二是对事物所蕴含的情感的感受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审美感知能力表现在对事物的外在形式美有一定的敏感性,这样才能善于捕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要着重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美的事物,从平凡中发现不一样的美感,这样才会对美的事物越来越具有敏感性。

其次,审美感知能力还表现在对事物蕴含的情感美的感受能力。从教学中要能感受到诗歌中的音乐、韵律之美。这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美学理论素养,在古典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例如,“玉骨冰肌自清凉无汗”“清辉玉臂寒”就是从触觉方面来描写感受,读者读后仿佛亲身感受。海伦悲哀地发现,自己丧失了视听能力,内心的郁闷无法言表,无不哀叹,拥有视力的人却从来不珍惜,当失去之后才知道珍贵。流连在森林之中散步,当人们问他看见了什么,散步之人说什么都没看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人们追逐的事物性质和功能,往往忽略了人的本来目的,对身边的人和物毫无兴趣,感觉力渐渐衰退。在审美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感知情感,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在不断地反复阅读、反复联想中开展,感受文章的独特之处,感受艺术的美,还可以通过审美想象,重新构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真正体会到情感的波澜。

(二)审美想象

中学课本中古典诗词包含了许多美的形象。审美想象力是通过景物、人物等实现的,是一种化实为虚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想象力,能够穿越时空,自由畅达地流连在作者的时代,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具有移情作用,能够对现有的事物进行补充和调整,甚至能够进行变形,目的就是为了体验其中的内涵。审美想象力运用非常充分的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王国维对此高度称赞,只有通过审美想象力,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

当体验到审美感受时,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主体对客体的无限遐想,形成了审美感受。中学生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之下,原有的记忆被充分调动,并且不断地加工改造,形成一个全新的形象,由此形成的心理过程被称为审美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情感逻辑如同指挥棒,想象只不过是顺应了指挥棒。通过审美想象,能够衡量出个体的审美能力的高低。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设置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创造想象,重新塑造诗词情景。比如,《天净沙·秋思》为读者勾勒了一个宁静悠远、无限空旷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重新创造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提供的画面,用自己心中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www.xing528.com)

(三)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指欣赏、鉴别、判断、评价美丑和审美创造的特殊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判断、分析的综合。审美解释是中学生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审美、艺术实践,也来自生活的积累,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理解不同,审美理解带有浓郁的历史烙印。不同的民族因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等存在差异,审美理解力也各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审美理解力表现在个体对事物分析、综合、判断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想象、情感、创造等方面,是感性和理性、知识和创造的高度统一,是创造美和艺术的前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首先,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理解力表现在能理解文本内容之美。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还要能从广阔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中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时代美感。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朝统治者软弱无能致使英雄豪杰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代背景下,辛弃疾一腔的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之美。再次,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从艺术手法中理解出文本之美。例如,艺术世界中的美丑是互相依存的,丑作为美的一种特殊形式。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那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旁边荒凉的古道上,一匹孤独的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这确实是一幅荒凉凄惨的景象,是一种丑的形态,然而这种景象愈是丑,就愈能显示出这位落魄的断肠人内心的孤寂、清苦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审美创造

在审美活动中,个体能动创造的能力,被称之为审美创造。根据创造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审美创造、新艺术形象的审美创造。还可以根据创造的前后顺序,分为原创性、再创造、继续创造性、整合创造性等。无论任何创造形态,都能够体现出能动创造中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具有独特、生动、新颖和感染性等特征,是任何审美创造的思维和行为的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对于美的创造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创造主体要在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知识、新颖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性的创造。而且这种创造应该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中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主要表现为积极参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发挥自己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天赋,进行审美创造。中学生群体可以在这个时期积极培养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兴趣爱好,如进行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创作,这样不仅锻炼自己的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也增强了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很多学生经常会对教材中的诗词进行仿写,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或者将诗词改变为一幕舞台剧、电影等,丰富了故事情节,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在这些独特的审美性教学创造中,不仅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他们也在参与过程中收获了成长。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研究在于准确把握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和抓住中学生审美素养的要素,它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实践,也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