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沿怒江迁徙的历史和传说

傣族沿怒江迁徙的历史和传说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县的傣族传说,他们的祖籍是南京、江西,大多是根据傣族土司的家谱而来的。1814年,为反抗傣族土司的压迫和剥削,德昂族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被迫迁离。相传油菜地有德昂族住,后来汉、傣族统治者赶走了德昂族,德昂族被迫迁往缅甸崩龙大山。又据潞西县轩蚌、芒广两寨傣族老人说,在很早以前,整个潞西县轩岗坝都是德昂族居住之地,傣族是后来从陇川县迁来的。

傣族沿怒江迁徙的历史和传说

云南省的汉族普遍传说,他们的祖籍是南京。的确,云南省汉族有一部分是从南京迁来的。过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县的傣族传说,他们的祖籍是南京、江西,大多是根据傣族土司家谱而来的。云南的壮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此说。这是封建时代为了避免民族歧视和压迫而编造出来的。另有一种说法是从广东、广西迁移来的。[6]

“德宏”是傣语音译,意思是怒江的下游。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本人”,或最早居住在这里的人。傣族称佤族为“拉”,意思是最早开辟这块地方的人。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原始民族是操孟-高棉语的德昂族(旧称崩龙族),这是当地的傣、景颇、德昂等族共同承认的。德宏自治州的傣族有一句谚语说:“天是天王开的,地是腊人开的。”腊人是古族称,指佤、布朗、德昂族。至今在芒市坝子的法帕、轩岗坝,芒市河边,瑞丽县的姐勒,梁河县的邦歪及德宏各县山区,都有德昂族的村寨遗址,今日坝区傣族村寨有不少建盖在德昂族村寨之上。瑞丽山区现为景颇族居住的雷弄寨,有直径二三十厘米的老茶树,都是德昂族遗留的。1949年以前景颇族耕种的水田,绝大部分是德昂族开垦耕种的。潞西县轩岗坝200年前还是德昂族居住之地。1814年,为反抗傣族土司的压迫和剥削,德昂族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被迫迁离。宋元时期(9—13世纪),德宏自治州及龙陵、腾冲一带的主体民族是德昂族,傣族还处于被统治的地位。[7]

德昂族人民口头流传,自古以来,德昂族就住在芒市河边。黑崩龙传说在300年前,他们住在芒市一带,那时人口也多。傣族是后来从腾冲、保山迁来的。潞西县中东乡很早就是德昂族聚居区,现在油菜地、偏窝、回贤均有崩龙寨遗迹。相传油菜地有德昂族住,后来汉、傣族统治者赶走了德昂族,德昂族被迫迁往缅甸崩龙大山。现在的土地多系德昂族开垦的。德昂族离开后,留下的田为傣族土司所占有。今日居住在芒龙山的德昂族是约130年以前从潞江坝崩龙大寨迁来的。又据德昂族老人讲:大约在270年前,芒市一带黑崩龙很多,沿着芒市河一直到芒芽、芒究、芒邦都是黑崩龙村寨。又三台山的邦外、拱别、勐丹、长山、大营盘、勐戛、茶叶箐这一带山梁上,以及芒市背后的芒龙山一带也是黑崩龙的故乡。当时德昂族住在山上和坝子边缘,傣族住在坝子中心,那时他们都只会用土锅煮饭,这种土锅德昂族和傣族都会做,后来才从内地传入铜锅、铁锅。又据潞西县轩蚌、芒广两寨傣族老人说,在很早以前,整个潞西县轩岗坝都是德昂族居住之地,傣族是后来从陇川县迁来的。最初傣族人少,德昂族势大,人很厉害,他们绑裹腿时要搭在傣族人的肩上。后来傣族逐渐增多,势力强了才把德昂人撵到山上。约在二三百年前(应为1815年),这里的轩蚌、芒广、芒乱别、芒曼、芒冢都是德昂人住,现在全是傣族居住了。很久以前,德昂族和傣族一起住在澜沧江上游的兰津(译音)地方,因为那时人口稠密,田地又少,没法生活,所以和傣族一道向南迁徙。到了陇川坝的户弄地方,傣族就住下了,德昂族则继续往南走,一直走到了缅甸的雷弄地方。[8]

轩蚌寨是潞西县轩岗坝最大的傣族聚居寨子。全坝子最大的头人就住在这寨子,该寨过去和现在都是轩岗坝的政治中心。傣族的头人和老人讲,传说,在两千年前,这个坝子原为德昂族居住,现在德昂族寨子旧址的废墟还在,在离现在寨子三四里的地方。后来陆续有些傣族搬来居住,到目前全轩岗坝已全是傣族,只有几家德昂族居住在半山上。[9]

那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多数傣族说,他们是从内地来的。在傣族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传说,即wo-huη-nuηne(wo-huη是怒江上边之意,nuη-ne是大森林之意),整句的意思是:他们的祖先是从“怒江上边的大森林”来的,也可以解释为,“怒江东边的大森林”。[10]

德宏自治州的傣族至今还保留一种习俗,每当新房屋建成后,要举行搬新房仪式,房主人牵着牛,背着行李,带着家人小孩走进新家,他们事先请来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先发问。

问道:你们从哪里来?(www.xing528.com)

主人回答:我们从怒江上头来,要找一个好地方安居。

老人又说:就是这里好在了,请进来吧。

1994年7月,笔者到瑞丽市贺肥寨调查访问时,巧遇一户人家正在举行盖新房仪式,唱念很长的一首歌,其中有傣族的祖先是从怒江上游的大森林迁到瑞丽的内容。

德宏自治州芒市的东北边有个怒江坝,是一个比较大的傣族聚居区。怒江坝的北边,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首府六库,六库附近的怒江边上还有傣族寨子。据傈僳族学者祝发清介绍,傈僳族诗歌唱词中说,当傈僳族来到怒江峡谷的时候,在河谷里就已经住着傣族,怒江两岸的小块稻田,都是傣族开垦的,现在六库附近还有摆衣坟,摆衣即傣族的旧称。福贡县小坝子的水田是傣族老祖先开垦出来的。但是,再溯怒江而上,就没有摆衣的传说了。[11] 那么,傈僳族是何时进入怒江流域的呢?据《傈僳族简史》载:明代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时期,在云南丽江的傈僳族土司与藏族争夺临西(今维西)的战争中,傈僳族先胜后败,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流域。其据有知子罗(今碧江)、上帕(今福贡),这里的土著是怒族独龙族。这时碧江、泸水沿江两岸还居住着称为“白依”(傣族)的部落。在怒族部落头人“阿吽”(第十一代祖)的请求下,傈僳族便配合怒族把“白依”赶到怒江下游的泸水及保山一带。现今泸水县还有几个傣族村寨。换句话说,傈僳族是在17世纪上半叶以后,才扎根在怒江流域的,也就是说,傣族在这之前已出现在怒江。

那么,傣族又从何处迁到六库一带的呢?据王懿之先生的考证,隋、唐(5—8世纪)以前,洱海地区虽然以白蛮、乌蛮为主体,但也分布着大量的傣族先民,主要集中在今云南省云县、华坪、弥渡、云龙、洱源和漾鼻江一带,这些县现今还有傣族居住,还遗留有以前傣族种的大树、地名、房屋遗址,等等,人们从传说中还保留傣族在这些地方居住过的观念。[12] 云县与六库相毗邻,而又与洱源、漾鼻相接,再往东就是弥渡县。弥渡县与姚安、大姚、元谋等县相连,可以说是一片或一线,这条迁徙路线的轮廓就比较明朗了。其中在勐卯(今德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的一部分傣族迁到西双版纳勐海。有的进入缅甸,有的又从缅甸或老挝的勐永、勐老、勐肯等地转入西双版纳的勐海县。[13]

事物是复杂的,切不可用一种框框来套多变多样的历史。傣族祖先由北向南迁徙是主流,但也有例外。在金沙江畔云南省大姚县湾碧乡的傣族,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其先祖居住在云南省永昌(今保山)一带。唐代,因战争失利,他们便由南向北迁移,最后定居在现居住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他们要聚会纪念率领他们先祖迁徙的首领青哥和红妹。人们用木头制成青鱼和红龟,代表青哥和红妹,放入江中,然后又乘鱼形木船把青哥和红妹接回寨里。人们载歌载舞,缅怀先祖。这天,傣语叫ko pa,ko是聚会,pa是鱼的意思,即鱼聚会的日子。

20世纪40年代,在德宏一带还有掸族居住,后来没有再提掸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