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贸易与生计,瑶族的迁徙及其历史影响

粤北贸易与生计,瑶族的迁徙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瑶族经由广东南海岸,陆续迁徙到粤北后,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生息的时期,史籍称粤北为“岭南名郡”“粤北重镇”,指的是当时的。从而说明湘粤边境一带瑶族从粤北湘南界地往来广州的贸易经久不断。这或许与兴盛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息息相关。直至庆历四年冬,久不能克。宋王朝颁发了榜文,成为瑶族外迁的一大支持。也带走了赖以生存的一切,包括可以交换贸易的银器、茶叶。

粤北贸易与生计,瑶族的迁徙及其历史影响

瑶族经由广东南海岸(应该实指广东地界),陆续迁徙到粤北后,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生息的时期,史籍称粤北为“岭南名郡”“粤北重镇”,指的是当时的(韶州、连州)。唐代诗人刘禹锡特别关注当地瑶族的生活,写下许多描述瑶族风情的诗篇。如《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生活的稳定,振兴了瑶族文化,当地瑶族在自己的居住地兴建了还盘王愿的“连州大庙”,成为远近闻名的瑶族祭祖宗祠。在韶州乐昌三省交界地,瑶人建起“瑶阜庙”,当地集市成为热闹繁华的“瑶埠”。据广东韶关学院的黄志辉教授研究:“在宋代之前,岭南人口密度不高,唐天宝十一载(752年),广东境内仅有90多万人,其中连州、韶州合计有30余万人,占了三分之一人口。说明隋唐时期,粤北连、韶地区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人口,其中瑶族人口占主要部分。”[16]

湖南瑶族的《盘王大歌》记载了瑶人在广东粤北的生活和贸易情况。如“日头初照三江口,唐王出世连州庙。”“马是广东入阵马,锣鼓一声马一声。”《孤寒歌》唱:“大船打在三江口,小船流下十三滩。”《歌花》唱道:“养到三年羊牯大,带到广州人打鼓。”“广州路口逢官女,路逢官女口含笑。广州结子青罗结,四边绞起银锁线,杉木合船撑过海,逍遥快乐上连州。”从水路顺流而下连江—北江可直达珠江(广州),这三江口指哪三江尚不清楚,但从连州到广州确实要经三条江,即连江、北江、珠江。莽山瑶人在《青山瑶人歌》唱道:“瑶人出世高州上,登上船头水面撑,船头上到三江口,瑶人分伙入青山。瑶人起尾三江口,瑶人作笑傍山头。”“心心要入桃源洞,桃源洞头雾纷纷。广州买得白凉扇,扇开云雾进桃源。”“三百贯钱郎下广,郎今下广买生铁;三百贯钱郎下广州,郎到广州买红锣。”“香炉不净,广州买来清水洗。”[17]瑶族人历来素居深山,扎木筏放排是长项,从连州撑排顺水而下直到广州非常方便。当时连阳地界的瑶人,正处集于湘赣粤三省交汇处。从而说明湘粤边境一带瑶族从粤北湘南界地往来广州的贸易经久不断。80年代作者到湖南莽山瑶寨考察,还曾看见当地瑶族妇女的衣服竟然用1820年的英镑硬币作衣扣,这表明当时广东湖南交界的连阳地区,曾经有过贸易昌盛时期,而瑶族人也有经常出门商贸的机会,由此游走于湘粤边境,甚至途经广西—越南—云南—老挝。这或许与兴盛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息息相关。

以上史例表明:唐、宋连阳地区的瑶族,有过一段休养生息的平安日子。从而引起封建官府的高度关注。《宋史·蛮夷一》记载:“庆历三年(1043年),桂阳监蛮瑶内寇,诏发兵捕之。蛮瑶者,居山谷间,其山自(湖南)衡州常宁县属(连接)于桂阳、郴、连(连阳地区)、贺、韶四州,环绕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所谓“蛮瑶内寇”是指当时常宁一带活动的吉州人巫祝、黄捉鬼兄弟数人,诱惑蛮众数百盗贩私盐,联合数千人乱及桂阳监内的瑶峒。直至庆历四年(1044年)冬,久不能克。到庆历五年(1045年)二月,余党唐和等再度入寇,经八路入讨仍不能平。又大发兵进讨,其众“遁入郴州黄莽山,由赵峒转寇,英、韶州依旧自保”。

经过庆历年间宋军对桂阳监这个湘粤瑶族盘踞的山寨本营进行多次的镇压围剿,导致此地蛮瑶人口开始大批向外迁徙。这个时期,与第一批在12—13世纪间迁往抵达越南的瑶族时间上不谋而合。广东连山瑶族赵世情老人家中,收藏的一首瑶族迁徙歌,共有二百六十余行,其内包含盘古开天、漂洋过海及迁徙的传说:

前代翁爷葬在南海岸,

尚书、君通、国富葬在九江中……

当初翁爷共个祖,

各人舍国各行乡,

也有到过广东省,

几多移去外国地……

歌谣还记载:

盘王出世在南京,

杀败藩王得赏赐,

封就盘王为驸马,

封就盘王以帝职……

送入南京十宝山……

立起盘王圣帝殿,

连州行平伏灵护西边……

生下六男又六女,六男六女要婚姻

男讨妻为外姓人,女招男即外姓人,

六男六女十二姓,十二姓瑶人好合亲,

景定六年十月廿一日,瑶人接榜正为凭,(www.xing528.com)

接得王榜团圆印,领了榜文天下行……[18]

《宋史·理宋纪》载: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诏全(广西)、岳(湖北)、水(水口,福建吉田)、衡(湖南)、柳(广西)、象(广西,部分广东)、端(广东端州)、兴国、南康、隆兴、江州、临江(以上江西)诸县,经兵,农民失业,应开庆元年(1259年)以前工税,尽除之”。宋王朝颁发了榜文,成为瑶族外迁的一大支持。当地瑶民拿到免税榜之券牒,离开那炮火硝烟、兵匪相争的地区,向外寻找安身之地。是因为“文武官宦不敢抢,百姓之人不敢争”。湘南粤北连地的瑶族陆续游走南方并迁往越南、老挝和泰国,以致现在越南、老挝、泰国的瑶族,依然可以拿出“大朝”颁发的文榜《评皇券牒》展示予世,证明他们来自中国,来自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流离迁徙的瑶人,带走了历史,带走了族人和生活用品。也带走了赖以生存的一切,包括可以交换贸易的银器、茶叶

【注释】

[1]2015年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带一路”建设世界瑶族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

[2]茶文化网:《海上茶叶之路》,2012-01-02。

[3]《刘宾客全集》卷二五。

[4]刘耀荃、李默编:《乳源瑶族调查资料》,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86年,第4页。

[5]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瑶族罗坑茶非遗项目申报材料》。

[6]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西南民族历史研究集刊》第5集,1987年。

[7]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23~224页。

[8]郑灶芬:《连南过山瑶“盘王众人堂”田野调查》,打印稿。

[9]赵富明:《瑶民的迁徙:过程与挑战》,李少梅:《过山瑶的乡源》,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42页。

[10]袁少芬:《泰国瑶族考察概述》,《民族研究集刊》1987年第1期,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

[11][日]竹村卓二著,朱桂昌、金少萍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铅印。

[12][日]竹村卓二著,朱桂昌、金少萍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铅印,第4页。

[13]盘承乾:《迁徙歌》,《连山瑶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1页。

[14]赵家旺:《西江流域瑶族聚居地变迁原因的探讨》,《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

[15]《西宁县志》卷三。

[16]赵砚球:《过山瑶的迁徙之路》,《过山瑶的乡源——世界“勉瑶”(过山瑶)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53~267页。

[17]黄志辉:《乳源瑶族来往迁徙过程考述》,《过山瑶的乡源——世界“勉瑶”(过山瑶)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18]盘承乾:《迁徙歌》,《连山瑶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