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22岁第一次体验《十万个为什么》

我22岁第一次体验《十万个为什么》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我的成名作。《十万个为什么》起初是计划按物理、化学、天文、农业、生理卫生分别编写五册的,全书约七十多万字。全国各地的读者,也给《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著工作以极大的支持。在《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之前,小读者们曾经把自己想不通的“为什么”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自然,《十万个为什么》也还存在着缺点。

我22岁第一次体验《十万个为什么》

1962年1月19日,上海《新民晚报》第二版发表记者永义所写的报道《图书的背后》一文,内中有这么一段:

“作者们对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专业知识是精通的,但写法上不一定符合儿童的特点。编辑部就再三讲明要求,多方协助作者。如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编辑部派专人和他谈,帮他修改,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后来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成为本书作者中写得最多的一个。”

报道中提及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就是我。报道中提及的“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仅指化学分册,而不是全书。

这是我第一次见诸报道。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我的成名作。自从《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以后,我几乎很少主动向报刊投稿了,因为很多报刊编辑部从《十万个为什么》上知道了我,纷纷向我约稿,我应付约稿已经忙不过来了。我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重要报刊上。1962年,22岁的我还在《安徽日报》上开设了专栏,发表60多篇文章。

1962年暑假,我从北京回到故乡温州。8月10日,温州的《浙南大众》发表我的文章《〈十万个为什么〉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是22岁的我第一次谈论《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

最近,我有机会从北京回到故乡——温州,看到“浙南大众”上转载着《十万个为什么》,感到非常高兴。我曾参加《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的编著工作,现在由我来说说这本书是怎样写出来的,我想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www.xing528.com)

《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原是引自吉百龄的一句话:“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苏联著名的科学文艺作家伊林曾用“十万个为什么”作书名,写过一本通俗科学读物。因为“十万个为什么”这书名既活泼又通俗,所以这次我们也采用了它来作为书名。

《十万个为什么》起初是计划按物理、化学、天文、农业、生理卫生分别编写五册的,全书约七十多万字。最近,根据读者的要求,又继续编写了数学动物地质三册,后三册在今年年底可出版,前五册均已出版。据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统计,前五册现在在全国各地的印数已将近三百万册。

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准备工作,早在1958年就开始了。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发动上海十几个中小学的孩子们来提“为什么”。另外,也从各报刊、杂志上收集一些“为什么”,然后,组织各地的科学工作者来编著。

《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是编辑、作者、画家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晶。为了这套书,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奔走各地,对稿件一一审核,逐句推敲。光是编辑们和各作者之间的信件来往,便在十万字以上!有时为了核对一个数据、一句话,需要查阅十几种书。没有编辑们的辛勤劳动,是不可能有这本书的;各地的作者,也都热情地参加了编著工作。许多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虽然对自己的专业是精通的,然而为写好一篇稿子,往往一改再改,直到比较满意为止。《十万个为什么》的封面设计和插图也别具一格,受到读者欢迎,这是画家们独具匠心,反复设计的结果。如第二册(化学部分),谈到肥皂、照相、糖精等方面的“为什么”,为了使插图准确、生动,画家们还特地到肥皂厂、胶卷厂、糖精厂去访问、参观。全国各地的读者,也给《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著工作以极大的支持。在《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之前,小读者们曾经把自己想不通的“为什么”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因为这些“为什么”是小读者们自己提出来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正是回答了他们常常遇到而又想不通的“为什么”,所以对于他们说来,是格外亲切的。

自然,《十万个为什么》也还存在着缺点。这本书出自许多人的笔下,因此,许多题目常常深浅不一,内容重复,文体也不一致,显得有些杂乱。这些缺点,都有待于将来再版时去克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