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货紧缩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一国国内的影响因素,也有全球经济的影响因素,无法一一归类。在此,回顾自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理解通货紧缩的本质和原因。他们认为,通货紧缩并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由促成经济萧条的生产结构失调所引起的,没有后一种现象通货紧缩绝不会发生。

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货紧缩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一国国内的影响因素,也有全球经济的影响因素,无法一一归类。在此,回顾自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理解通货紧缩的本质和原因。

(一)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33年大萧条时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该理论是从某个时点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度负债这一假设入手分析的。费雪认为,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导致利润前景看好,企业因此过度投资,导致过度负债。债权人一旦注意到这种过度借债的危险就会趋于债务清算;这种清算会导致企业为清偿债务而廉价销售商品,企业销售、利润下降,存货减少,结果带来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物价水平下降。这又引起产出、就业的减少,信心的下降,人们追求更多的货币储藏和积蓄,结果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资金盈余者不愿贷出、资金短缺者不愿借入,通货紧缩发生。

费雪还认为,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二者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过度负债这种较轻的疾病会导致通货紧缩这种较重的疾病;反过来,由过度债务所导致的通货紧缩也会反作用于债务。当发生通货紧缩时,尚未偿付的每一美元债务就变成了价值更高的一美元,实际债务增加。而且如果初始的负债规模足够大,债务的清偿甚至会跟不上它所欠的每一美元价值的上升,从而导致“正是人们减轻其债务负担的努力反而增加了债务负担”。这种悖论正是大多数大萧条发生的主要内因:“债务人偿债越多,他们就欠得越多。”

尽管费雪的“过度负债”导致通货紧缩的观点为大萧条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解释,但由于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和人们对古典理论的逆反,使得凯恩斯的观点流行于市,费雪的这一思想被忽视了。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理论

作为大萧条时代的产物,凯恩斯主义是以分析和解决通货紧缩为宗旨的。凯恩斯认为,大萧条是由总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更多地使用了“就业不足均衡”和“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术语来研究通货紧缩,把就业不足均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物价下降被称为通货紧缩缺口,如图10.9所示。

图10.9 通货紧缩缺口

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较稳定,波动幅度较小。因此,他便将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归功于企业投资的不稳定性。由于企业的投资需求取决于利润预期,因此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企业家利润预期的降低。投资的不稳定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加剧,即当企业投资减少时,总产出会以多倍的数额减少。

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经济衰退时,企业投资低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稳定有效需求。同时,在经济严重衰退时,企业家的利润预期非常低,几乎接近于零,因而通过货币政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来抑制衰退,效果是不明显的。

(三)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通货紧缩理论

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中,通货紧缩是一种派生的过程。他们认为,通货紧缩并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由促成经济萧条的生产结构失调所引起的,没有后一种现象通货紧缩绝不会发生。

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借用了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关于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的区别理论。自然利率是使经济体系保持均衡的利率,货币利率是指在银行政策和其他货币因素影响下的市场利率,即当贷放资本正好与储蓄供给相均等时的利率。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哈耶克充分就业的假设条件下认为,银行系统派生的信贷增加将促使市场利率下降,使之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会受这个错误信号的引导而重新配置资源:从消费品生产转向投资品生产。短期内消费品生产不会受太大影响;经过一段时间过后,由于消费品供给相对于需求发生短缺,消费品价格相对于投资品上升。为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均衡则需要提高利率,这就造成那些在低市场利率时有利可图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危机随之出现。显然,假如银行信贷能够无止境地发展下去,危机就可能避免。问题在于随着银行信贷的扩张,货币流向投资品部门,而过度投资使得投资品部门无法实现其预期收益,因而银行的贷款质量相应恶化,银行体系为防范自身的风险而被迫收缩信贷,导致通货紧缩发生。(www.xing528.com)

奥地利学派对通缩的另一种解释是,认为通货紧缩是繁荣过度的必然后果。假使听任繁荣局面继续发展,就会引起生产结构的失调,并以通货紧缩的形式付出代价。因此一旦危机已经开始,就应该允许通过市场机制来自发治愈衰退。他们认为公共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是有害的,它们会导致进一步的扭曲,阻碍资本结构的必要调整。抑制衰退的最佳行动是防患于未然,防止繁荣的过度发展。

(四)货币主义的通货紧缩理论

对于货币供给量与通货紧缩的关系,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指出:“过低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更不用说货币供给的绝对减少,将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通货紧缩。反之,若没有货币供给如此低的负增长率,大规模的持续的通货紧缩绝不会发生。”

因此,货币主义者认为,为了同时避免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必须使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针对美国的情况,弗里德曼认为:“为了保持价格水平的长期稳定,3%~5%的年货币供给增长率是必要的。”这就是所谓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操作规范。

(五)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面对20世纪末通货紧缩在全世界蔓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在发展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向传统的货币理论与政策挑战的“激进的货币政策”主张。

1.通货紧缩起源于总需求不足

克鲁格曼认为: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技术进步和高投资率等带来的全球生产能力的提升,固然造成了全球性生产过剩、通货膨胀率降低或商品价格水平下降,但同时也应刺激经济增长,这就说明不能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紧缩时价格和经济增长持续下降且难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及扩大财政支出等手段刺激总需求来维持价格稳定的现象。因此,通货紧缩起源于总需求的不足。

克鲁格曼用跨期分析的方法刻画了消费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当期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主体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在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决策。在持久性收入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一决策取决于当期物价水平P与按市场利率i贴现后的预期未来物价水平Pe/(1+i)间的对比。如果P=Pe/(1+i),则经济主体在当前和未来消费之间无差异;若P>Pe/(1+i),则理性的经济主体会减少当前的消费支出,尽可能地多储蓄以满足未来的消费需要,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而这一行为本身又会引起当期物价水平P的下降,使经济恢复跨期均衡[P=Pe/(1+i)]。据此,克鲁格曼认为,在低通货膨胀的环境中,当期物价水平的下跌并非当期物价水平过高,而是因为预期物价水平太低或高名义利率所致;要阻止通货紧缩就必须提高预期通货膨胀率或降价名义利率;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存在某种刚性,则传统的经济政策就难以生效。

2.流动性陷阱是通货紧缩的必要前提

克鲁格曼认为,在信用货币条件下之所以会发生通货紧缩且传统的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必然是因为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此时,相对于当期而言公众更加偏好未来,即使短期名义利率水平很低甚至为零,公众的储蓄意愿仍然大于社会自主投资,经济处于不均衡状态。因此,他认为,有两条途径可以消除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或者降低当前物价水平,增加当期消费,减少储蓄;或者降低名义利率,增加投资支出。前者只能使经济在低水平上获得均衡,这是政策当局所不愿看到的。同时,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利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完全丧失,即后者也失效。因此,必须用通货膨胀治理通货紧缩。

3.用通货膨胀治理通货紧缩

根据克鲁格曼的观点,发生通货紧缩的原因在于当前的经济中存在着各种造成需求不足的因素使得P>Pe/(1+i),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得P下跌以重建新的均衡。因此,他强调只要中央银行创造一个适当的通货膨胀预期,就可以增加公众的当期消费偏好,使得储蓄与投资重新达到均衡。他甚至认为,中央银行应允许和鼓励一定的通货膨胀,规定一个合理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并在公开市场上买入长期国债以保证治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尽管以上各种通货紧缩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理论在越来越真实地描述客观现实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费雪理论指出的通货紧缩具有越来越严重的自我加速的恶性循环特征,从而对通货紧缩给予高度重视和及时有效的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