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问题再现:探索第28章

东方问题再现:探索第28章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欧洲战争的爆发,“东方问题”起了推动作用。1897年12月4日,经欧洲各国调解,希腊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条约。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这次希腊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并没有解决克里特问题,因此欧洲各国再次出面干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克里特问题再没有提出。1890年到1908年,亚美尼亚问题也造成了一些小规模的危机。亚美尼亚问题使东方的状况更不稳定。马其顿问题也带来同样的影响。

东方问题再现:探索第28章

有人把1914年的欧洲战争称为第三次巴尔干战争[1]。对欧洲战争的爆发,“东方问题”起了推动作用。一系列东方的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灾难[2]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克里特岛宗教问题给欧洲各大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该地居民大多数为基督教教徒,但少数穆斯林政治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克里特岛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1868年,克里特岛发生叛乱,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做出让步,颁布《组织法》保证克里特岛的穆斯林和基督教教徒在法律及宗教上享有平等地位。但这种改革只停留在理论上。克里特岛与希腊王国的联合运动得到了大部分克里特基督教教徒的支持。1886年,欧洲各国不得不派舰队前往克里特岛维持和平。此后,克里特岛一直处于动乱之中。1895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第一次任命基督徒亚历山大·卡拉西奥多里帕夏担任克里特岛总督。这位希腊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治家曾代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出席柏林会议,但1896年与1897年,克里特岛接连爆发叛乱。1897年2月的第二次叛乱,克里特人得到一名希腊军官蒂莫莱翁·瓦索斯上校率领的希腊志愿军的援助,这导致欧洲五大国海军的联合司令占领干尼亚长达十年之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任命的总督亚历山大·卡拉西奥多里帕夏离开后,就再也没有返回克里特岛。

亚历山大·卡拉西奥多里帕夏

1897年,克里特岛的叛乱及其与希腊王国联合运动引发了希腊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间的战争。自1832年5月7日根据《伦敦条约》建立希腊王国以来,虽然还有数百万希腊人生活在境外,但希腊王国的领土仍然有所扩张。1864年,希腊王国更换朝代,从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更换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与此同时,1863年7月13日,根据《伦敦条约》,英国将伊奥尼亚群岛割让给希腊王国,希腊王国岛屿的面积有所增加。1881年,柏林大会希望希腊王国获得色萨利的目的也得以实现,但包括克里特岛、罗得岛、萨摩斯岛、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在内的许多岛屿及在欧洲大陆,大片希腊人居住的区域仍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克里特人不惜牺牲生命,坚持与希腊王国联合的呼声得到希腊王国政府的支持。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经不起国内公众舆论的压力,准备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并且希望欧洲各国能出面调停。这一次,欧洲外交没能起到作用,因为此时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关系密切的德意志帝国政府不愿支持其他欧洲大国。希腊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间的战争从1897年4月17日一直持续到5月19日,希腊王国的军队屡遭失败。经欧洲各国调停,这场战争最终结束。1897年12月4日,经欧洲各国调解,希腊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条约。希腊王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支付了四百万土耳其里拉的赔偿金,并且将色萨利边境数平方英里的军事要地割让给奥斯曼土耳其。

希腊国王乔治一世

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

这次希腊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并没有解决克里特问题,因此欧洲各国再次出面干预。1898年11月26日,欧洲各国召开雅典会议,并且设立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导下的高级专员。这一高级专员邀请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担任。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接受了这一职位,其任职长达八年。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担任高级专员期间,曾任命自卡波·伊斯特里亚伯爵乔瓦尼·安东尼奥以来希腊最伟大的政治家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为克里特委员。1906年,希腊保守派政治家亚历山德罗斯·泽米斯继任高级专员,此时,大多数国际军队相继离开克里特岛,为其与希腊王国联合开辟了道路。1908年10月,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清除了其向整个巴尔干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柏林会议”所建立的框架已经开始崩溃,克里特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亚历山德罗斯·泽米斯休假离开后,就再也没有承担高级专员的工作,克里特岛成立了临时政府,其领导人为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1909年,其余少数国际军队也离开克里特岛。如果此时希腊王国政府直接宣布克里特岛与希腊王国联合已经成为事实,那么欧洲各国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事实,但希腊王国政府坚持错误外交政策,导致克里特岛的非正常状态仍在继续。此时,希腊王室已经失去民心,其王位开始动摇。1910年10月18日,希腊国王乔治一世邀请在克里特岛的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担任希腊王国首相。在大选时,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以压倒性票数获得希腊民众支持。从此,虽然在国际法中克里特岛与希腊王国没有统一,但它们实际已经统一。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希腊王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克里特议会的议员也立即获准参加希腊议会,可见在实质上,希腊王国与克里特的统一也已经完成。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克里特问题再没有提出。

1890年到1908年,亚美尼亚问题也造成了一些小规模的危机。1878年6月4日《英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条约》签署后,本杰明·迪斯雷利小亚细亚设立的军事副领事确实减轻了亚美尼亚人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压迫的痛苦。1882年,威廉·尤尔特·格拉德斯通撤销了军事副领事。1889年,库尔德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了新的屠杀。1894年,比特利斯省的恐怖事件形势严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及非官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都参与其中。1895年,特拉布宗、乌尔法、凡城和其他地方也发生了大屠杀。1896年8月27日至28日,六千亚美尼亚人在君士坦丁堡被杀。欧洲各国的抗议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将英国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使馆的一些报告作为议会文件在各自国家议会发表。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后,阿达纳也发生了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恐怖事件。

亚美尼亚问题使东方的状况更不稳定。马其顿问题也带来同样的影响。马其顿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马其顿人属于斯拉夫民族,与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及罗马尼亚人有亲缘关系。总的来说,欧洲各国希望维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至少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更倾向于维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马其顿的统治,作为防止两国间发生冲突的一种手段。[3]就像萨摩斯或黎巴嫩计划一样,马其顿如果能实现自治,那么或许可以防止随后发生的血腥战争[4]。但欧洲各国的努力没能使马其顿实现自治,只是实行了1903年10月的“米尔茨施泰格方案”。据此,马其顿南部被划分为五个宪兵区,英国宪兵负责兹拉马,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兵负责塞雷斯,意大利王国宪兵负责莫纳斯提尔,俄罗斯帝国宪兵负责萨洛尼卡,奥匈帝国宪兵负责于斯屈布[5],德意志帝国没有宪兵区。令人奇怪的是,德意志帝国政府在与大国联盟,尤其促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改善亚美尼亚人和马其顿斯拉夫人命运的过程中是如此不积极。在实施“米尔茨施泰格方案”后,马其顿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改善不大,部分原因是“马其顿委员会”煽动的武装起义。1898年,“马其顿委员会”在索非亚成立,其成员与土匪没有两样,他们所谓的爱国行动经常是扰乱和平。因此,到1908年,近东所有的火药库都做好了准备。

1891年,一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治流亡者在日内瓦成立了“统一与进步委员会”,马其顿也成立了类似的委员会。1906年,各个委员会的掌权者将各自的委员会集中起来,在萨洛尼卡组成了“统一与进步扩大委员会”,其目的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实现宪政,防止西方各国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一委员会赢得了萨洛尼卡军官的大力支持。1908年7月23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总督伊斯梅尔·恩维尔帕夏宣布恢复三十年前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颁布不久即被废除的《迈扎特宪法》。由于萨洛尼卡官兵积极参与这场革命,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迫于形势,批准了这部宪法。“统一与进步委员会”的拥护者就是“青年土耳其党”。

伊斯梅尔·恩维尔帕夏

阿洛伊斯·莱克萨·冯·埃伦塔尔伯爵

如果依据自己的政治理念来进行改革,“青年土耳其党”或许已经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变成一个没有种族和宗教歧视的宪政国家了,但“青年土耳其党”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给予其充分时间去实现这一目标。奥匈帝国预见到“青年土耳其党”上台后,自己必须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有完全的把握。但设法吞并这两个省无异于密谋破坏欧洲和平。因为如果一个大国轻易违反自己曾协助签订的《柏林条约》,那么其他小国很快就会效仿这一大国的行为。奥匈帝国试图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由来已久。1881年6月18日签署的《三皇同盟》附加的秘密协议之一提到,“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时机成熟时,奥匈帝国保留吞并这一地区的权利”[6]。在1897年5月8日的秘密协议中[7],对《三皇同盟》附加的这一秘密协议,俄罗斯帝国政府曾提出质疑,但德意志帝国从没提出任何质疑。因此,奥匈帝国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莱克萨·冯·埃伦塔尔伯爵觉得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时机已经成熟。1908年10月3日,奥匈帝国政府向各国发出照会,宣布奥匈帝国被迫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但只有根据《柏林条约》第二十五条,奥匈帝国才拥有兼并这两个省的权利,而这份照会对此只字未提,态度轻蔑,其虚伪可见一斑。如果奥匈帝国政府同时从新帕尔地区撤军,那么只是因为军事专家提到通往萨洛尼卡的正确军事路线是经过摩拉瓦山谷,而不是经过新巴扎地区。看到奥匈帝国违背《柏林条约》,保加利亚亲王斐迪南一世也随即效仿。显然,保加利亚亲王斐迪南一世已经与奥匈帝国达成谅解。1908年10月5日,保加利亚亲王斐迪南一世宣布自己为“皇帝”,这意味着保加利亚公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完全脱离关系。对这些侵犯其主权的行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提出抗议。但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的主要支持者及欧洲主导力量的德意志帝国政府支持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抗议无济于事。对此,英国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外交部义愤填膺,但束手无策。无奈之下,欧洲各国交换意见后,同意取消《柏林条约》第二十五条。通过外交手段,欧洲各国结束了这场外交争端。

1912年,土耳其军队向意大利军队投降

下一个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局势推波助澜的国家是意大利王国。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王国政府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宣战,并且占领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北非领地的黎波里。1912年10月18日,在洛桑,意大利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仓促签订和平条约,意大利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这场战争结束。这份条约规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同意结束其在的黎波里的统治,意大利王国同意撤离其占领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岛屿,即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和罗得群岛[8]。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提出与意大利王国和解,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要对付一场更大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这场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发起的。这一同盟是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利用其政治家的才能将塞尔维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希腊王国及黑山王国联合起来成立的,其目的是解决马其顿问题,但在解决马其顿问题的过程中,难免要影响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权利和要求。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及奥匈帝国之间的战争迟早会发生,这一点是公认的。人们普遍认为,巴尔干同盟最初的意图是对付奥匈帝国,但最终,巴尔干同盟可能放弃了从奥匈帝国手中获得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计划。由于1911年到1912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意大利王国的战争削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为巴尔干同盟提供了一个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报仇的好时机。1912年10月13日,在预先签订的秘密条约中,巴尔干各国就如何瓜分未来征服的领土形成一致意见[9],并且它们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提出了明知会被拒绝的要求。毫无疑问,如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同意这些要求[10],那么巴尔干各国当然乐意,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会同意这些要求。1912年10月17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的答复是与巴尔干各国断绝外交关系,并且向它们宣战。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开始后,巴尔干各国的军队大获全胜,并且直抵防守君士坦丁堡和加利波利的恰塔尔贾和布莱防线。1913年5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提出和解,参战双方在伦敦签订条约。根据条约第二到第四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意将埃诺斯-米迪亚防线以西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欧洲属地全部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各国,其中就包括克里特岛。根据条约第五条,在爱琴海海域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属的其他群岛及阿索斯山半岛的归属由欧洲各大国决定。(www.xing528.com)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讽刺漫画:“走向和平”

根据巴尔干战争前缔结的条约,巴尔干同盟各国试图瓜分马其顿。但因为包括哈德良堡在内的色雷斯的领土也在被瓜分之列,1912年3月13日的《塞尔维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公约》没有规定对色雷斯的瓜分办法,所以瓜分马其顿变得更加复杂。此时,色雷斯归保加利亚王国所有。因此,塞尔维亚王国政府要求重新考虑根据这份公约中保加利亚王国应得的领土,保加利亚公国政府反对这一提议。在与塞尔维亚王国进行谈判时,由于失望,保加利亚王国失去耐心。1913年6月30日,保加利亚王国突然向塞尔维亚王国的防线发起进攻[11],这引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一方为塞尔维亚王国与希腊王国,另一方为保加利亚王国。自1878年以来一直倾向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罗马尼亚王国政府进行武力干涉,制止了这次巴尔干战争。在向保加利亚王国进军时,罗马尼亚王国的军队没有遭到任何抵抗。1913年8月10日,巴尔干各国以及罗马尼亚王国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平协议。在协议中,希腊王国与塞尔维亚王国收获不小。希腊王国获得了萨洛尼卡和卡瓦拉。塞尔维亚王国获得了莫纳斯提尔和于斯屈布,并且与黑山王国共有新巴扎的桑贾克。对罗马尼亚王国努力的补偿是以保加利亚王国丧失领土为代价的,罗马尼亚王国扩张了其在多布罗加的领土。尽管保加利亚王国有不幸,但它也收获颇多。保加利亚王国的领土向南扩张,一直扩张到爱琴海边的泽泽阿加赫,但没有得到期望得到的于斯屈布。此外,利用巴尔干各国的分歧,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悄悄占领了哈德良堡。对此,保加利亚王国政府感到失望。由于受到了巴尔干各国的压制,出于报复,保加利亚王国宁愿选择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讲和,默认丧失哈德良堡[12],以便等待时机,能够放手对付塞尔维亚王国。显然,巴尔干地区仍然是风暴的中心。最终,这些风暴导致了1914年战争的爆发。

【注释】

[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指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指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

[2]有政论家早就承认,在欧洲,任何大国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其被保护国,只会造成国际危机。1834年,有位消息灵通的法兰西王国观察者写道,俄罗斯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地位是在延长欧洲问题。正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策,扰乱了西方形势。《英国外交部档案·奥斯曼土耳其》,1834年4月1日。1890年后,可以说德意志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策也是如此。—原注

[3]参见1897年5月8日《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巴尔干秘密协定》,阿尔弗雷德·弗朗西斯·普里布拉姆:《奥匈帝国的秘密》,第185页。—原注

[4]1832年,欧洲各国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意萨摩斯岛自治,并且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任命亲王统治。萨摩斯岛一直沿用这种管理方式。直到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萨摩斯岛才加入希腊王国。1861年,经过法兰西第二帝国干预,黎巴嫩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自治省。—原注

[5]斯科普里的旧称。

[6]阿尔弗雷德·弗朗西斯·普里布拉姆:《奥匈帝国的秘密》,第43页。—原注

[7]阿尔弗雷德·弗朗西斯·普里布拉姆:《奥匈帝国的秘密》,第189页、第193页。—原注

[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意大利王国还没有撤离这些群岛。—原注

[9]在这份条约中,有很大争议的部分主要涉及对马其顿的瓜分。1912年3月13日,即儒略历2月29日,塞尔维亚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签订这份条约。条约及秘密附件参见伊万·叶夫斯特拉季耶夫·格肖夫:《巴尔干联盟》,伦敦,1915年,第112页到第116页。—原注

[10]这些要求中包括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欧洲部分实行各省自治。—原注

[11]据说此次袭击是在保加利亚国内阁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保加利亚王国军事总部下令进行的,但保加利亚王国内阁必须承担责任:“短短一个月他们就丧失了一代人艰辛努力才争取来的地位。”约翰·马里奥特:《欧洲及其他地区》,纽约爱德华·佩森·达顿公司,1921年,第250页。但当时俄罗斯帝国驻保加利亚王国大使阿纳托利·瓦西列夫斯基·涅克柳多夫说,萨沃夫将军来到皇宫,并且从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那里获得了书面授权。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欧战后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没有让萨沃夫成为替罪羊。阿纳托利·瓦西列夫斯基·涅克柳多夫:《外交回忆录》,伦敦,1920年,第176页到第186页。—原注

[12]1913年9月29日,保加利亚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署《君士坦丁堡条约》。—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