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男女恋人的共同契机

寻找男女恋人的共同契机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夕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融合后,年复一年,七夕节跟男女之间的爱情姻缘便结合到一起,在民间大范围普及开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情人节。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徒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和典狱长的女儿产生美好的爱情。之后,这就是一个跟爱情、浪漫相关的节日,年轻的男子和女子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慕之情。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2月14日便成为中国除了传统的七夕节之外的又一个情人节。

寻找男女恋人的共同契机

古往今来,美好的爱情总是值得被传颂、被纪念的,关于爱情的节日有很多,比如中国的七夕节元宵节、上巳节,西方的2月14日情人节,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爱情的节日逐渐演变、式微,但是“情人节”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并成为普遍认可的节日。

中国的传统情人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七巧节、七娘生等。七夕起源于周朝,跟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七夕当天人们祭祀织女星和牵牛星,乞求丰收美满。到汉代,妇女们会在七夕节乞巧和许愿,所谓的“乞巧”,指的就是古代女子遥望皎洁的月光,向织女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能够拥有一份美好的姻缘。七夕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融合后,年复一年,七夕节跟男女之间的爱情姻缘便结合到一起,在民间大范围普及开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情人节。各地的七夕风俗形式多样,如河北为祭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设的内丘县城庙会;南方的“种生求子”习俗,即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而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说的便是江南一带人们穿针乞巧过七夕的盛景。

西方的情人节是每年的2月14日,起源于基督教,又叫圣瓦伦丁节(Valentine`s Day)。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古罗马“牧神节”的传说、妇女和婚姻之神“约娜”的传说、基督徒“瓦伦丁”的传说,等等。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基督徒瓦伦丁的传说,这是一个强权压迫下奋力反抗的爱情故事。相传公元270年,罗马帝国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人民纷纷起而反抗。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徒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和典狱长的女儿产生美好的爱情。但是爱情刚刚开始就要被扼杀了,瓦伦丁被下令执行死刑。临刑前,他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给那个女孩,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行为和对她的深深眷恋。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的正义和他跟狱长女儿纯洁的爱情,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将其改为“情人节”。之后,这就是一个跟爱情、浪漫相关的节日,年轻的男子和女子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慕之情。

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比如德国的情侣流行送巨大的姜汁饼干作为礼物,并在饼干上留下甜言蜜语;威尔士的情侣会送给对方一个手工雕刻的爱情勺,代表对方能够随时走入自己的心门;在日本,女性会送巧克力给她们喜欢的男性,而男方则在一个月后的白色情人节回礼表示心意。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2月14日便成为中国除了传统的七夕节之外的又一个情人节。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早已不用对着浩瀚星空寄托情思,乞求美好的爱情,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愿景一直延续至今。在社交网络还未兴起的漫长时光里,爱情是极少被大家所看见的,我们只能从书本、电影、广播、新闻上看到大人物的爱情,那是被媒体选择关注和报道的信息。而普通人过情人节的场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大众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交往和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接近,我们的世界彻底变成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交通工具缩短了物理上的距离,发达的电子媒介颠覆了人们传达意见的载体甚至内容,世界走向全球化。(www.xing528.com)

“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一个结果是,群体性人类仪式衰微之后,大众媒介成为社会仪式交往和文化生存、再生的主要场所。媒介仪式的世俗性转变使仪式表演者与参与者渐趋分离,消解了传统节日仪式所承载的信仰与神圣性。”[1]情人节这一传统节日也面临这样的转变。在中国,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介的发展则让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社交便捷时代,即使是相隔几千里的人们也能在随时随地交流思想,世界各地的信息能在瞬间汇聚到同一个朋友圈。伴随着社交时代的大环境,传统情人节的历史信仰彻底被剥离,新的交往文化产生了。

当社交媒体遇上爱情,爱情发生的形式和载体开始多样化。一方面,社交媒体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网恋”,古时的红娘和月老不再必要,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个中介进行交流,从而互相了解,爱上对方。素来习惯含蓄的中国人在网络开放的情境下更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本来难以启齿的爱恋变成文字、表情,瞬间发送给对方。

另一方面,“网络情人节”兴起,除了传统的七夕和2月14日,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因与“我爱你”谐音而演变成了这个时代新的情人节。

爱情发生形式的变化催生了新的情人节习俗。每到情人节,“秀恩爱”的情侣,拒绝“吃狗粮”的单身人士和想方设法促销情人节礼物的商家,齐齐投入到节日的狂欢中,这恰好符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现代的写照。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将人们的生活划分成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是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第二世界是与秩序世界完全相反的“颠倒的世界”,“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2]我们在社交媒体的生活就是巴赫金所说的“第二世界”,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的等级、身份、年龄的界限被打破,所有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普通人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分享爱情,“刷屏秀恩爱”;“单身狗”也可以大呼“秀恩爱死得快”“不想吃狗粮”。

作为爱情的节日,无论是传统的情人节还是网络情人节,人们始终对爱情抱有最初的期待和浪漫的想象,社交媒体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表达爱的形式和可能,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新的爱情媒介仪式,产生了新的节日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