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发展需求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社会发展需求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一个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的权力和责任,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举办学校教育机构,发展教育事业。”“社会分子论的个体观对我国教育目的的个体取向具有深刻影响,其直接结果是导致我国教育目的的个体取向长期存有‘社会人才说’传统。”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学前教育比较强调儿童智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需求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一个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的权力和责任,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举办学校教育机构,发展教育事业。”[24]可以说,我国长期存在“社会分子论”个体观传统,这种个体观将个体首先视为社会成员,主张个体生存于、受制于、服务于社会,个体价值体现于社会目标实现过程之中。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体观仍是“社会分子论”,原因在于社会对于个体的基本期待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分子论的个体观对我国教育目的的个体取向具有深刻影响,其直接结果是导致我国教育目的的个体取向长期存有‘社会人才说’传统。”[25]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重点,因此幼儿教育(包括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纲要》(1981)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的新人,幼儿园教育应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26]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在音乐美术等学科或艺术领域的具体化。

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儿童艺术教育带有比较明显的德育化倾向。1982年霍华德·加德纳在考察中国的艺术教育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和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作得怎样”[27]。与美国艺术教育相比,中国的艺术教育目标更加注重精神与道德层面。1983年,林默涵在《文汇报》中指出艺术教育既是美育,同时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1981)在音乐教育目标中提出“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而且“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丁玥的《幼儿美术教学法》中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197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明确提出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爱党、爱领袖、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优良品德”。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幼儿园大班教材教法》中第一学期歌曲《让座》是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www.xing528.com)

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学前教育比较强调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把发展儿童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放在重要位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开始重视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但是,过分强调智力会否认我们的完整存在[28]。智力与非智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重视发展儿童智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个性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