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多元艺术教育价值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多元艺术教育价值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背景下,带有强烈时代特色与顺应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需要的《纲要》应运而生了,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社会分子论”的个体观,又体现了“人格主体论”的个体观。同时,在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多元价值并存的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不仅儿童发展价值与社会发展价值,而且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艺术学科价值与儿童发展价值等都不是对立和冲突的,而是可以对话和交流的。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多元艺术教育价值

进入21世纪,社会急剧转型,经济改革全面铺开并向纵深发展,社会变迁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幼儿教育(包括儿童艺术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形成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办园格局。同时,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对更为具体、深刻且能有效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理论需求也日渐强烈[71]。而且,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学习化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人权的受教育权和学习权受到关注,儿童的主动性得到突显,教育应该旨在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得以强调。在此背景下,带有强烈时代特色与顺应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需要的《纲要》(2001)应运而生了,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社会分子论”的个体观,又体现了“人格主体论”的个体观。

“人格主体论”的个体观将个体首先视为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主体,在社会中都占有自身的位置,个体价值体现于“自我实现”之中,社会价值则体现于帮助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在“人格主体论”的个体观影响下,与之相应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的完善说”传统,它“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是、或至少应包括受教育者天赋潜能的开发、内在天性的发挥、人格的完善或幸福生活能力的培养等属于人的完善方面的内容。”[72]《纲要》(2001)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试图在“人的完善说”与“社会人才说”之间找到平衡,在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在儿童本位和国家本位之间找到平衡。这一尝试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已有所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征,又为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着想。儿童艺术教育突显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态度,体现了明显的综合化、生活化倾向,旨在促进儿童人格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终身教育思潮、个性化教育思潮、主体性教育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等对儿童艺术教育变革产生较大影响。上述教育思潮突显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习者自主、自发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可以看到关注儿童个性、儿童是艺术活动的主人、儿童在艺术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艺术教育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的彰显。显然,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已经确立,艺术教育的目标“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愈来愈富有创造力,愈来愈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73]。当然,儿童艺术教育突出儿童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否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是试图避免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忽视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的个性和主体性的现象。(www.xing528.com)

同时,在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多元价值并存的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不仅儿童发展价值与社会发展价值,而且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艺术学科价值与儿童发展价值等都不是对立和冲突的,而是可以对话和交流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针对儿童艺术教育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强调艺术教育的“益智”与“辅德”功能,忽视儿童审美情趣与艺术能力发展等问题,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日益关注审美价值,初步形成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儿童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作品,更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还牵涉其他很多方面,如培养儿童个性与创造力,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等。因此,进入21世纪,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再也不是单一的,而是走向一种多元价值共存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