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90-1994年德俄双边关系全面概述

1990-1994年德俄双边关系全面概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独立。1993年12月,当时的德国驻俄罗斯大使在接受“莫斯科新闻”的采访时称德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双边关系”[2]。此外,苏联在1990年9月12日的《2+4条约》上签字,使德国最终扫清了统一的障碍,也成为构筑德俄“特殊关系”的起点。1990年起,“德俄特殊关系”得到持续发展。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德俄关系发展平稳。因此,德俄双边关系发展相对顺利。

1990-1994年德俄双边关系全面概述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独立。在面对冷战结束后变化的国际及欧洲外部环境时,德俄是两个几乎在同时获得新生、亟须探索和适应新安全格局的国家。在理想上,双方均希望建构欧洲共同安全[1],实践上则同时靠向西方、靠向美国。1993年12月,当时的德国驻俄罗斯大使在接受“莫斯科新闻”的采访时称德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双边关系”[2]。这不仅仅因为莫斯科在德国统一时给予的关键承诺,也在于两极格局结束之后双方在欧洲新秩序形成过程中的共同利益:维持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稳定对于德俄两国来说,比对其他欧洲国家来说更为重要。

在上述背景下,冷战后的德俄关系度过了一个“蜜月期”。1990年11月9日,统一的德国与苏联共同签订了《睦邻、伙伴和合作条约》,其中阐明了德苏友好的前提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统一的欧洲,为了建立一个持久的、公正的欧洲和平秩序”[3]。该条约构成了冷战后德苏交往的法律基础。此外,苏联在1990年9月12日的《2+4条约》上签字,使德国最终扫清了统一的障碍,也成为构筑德俄“特殊关系”的起点。

1990年起,“德俄特殊关系”得到持续发展。一方面,德国对于实现和平统一充满感激,且苏联在从前民主德国地区撤军等统一后续事件中与德国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作为在冷战中经历分裂,并处于东西方对抗前沿的国家,德国比任何国家都希望欧洲能够真正统一,从而消除德国东部的安全隐患。因此,从经济上援助俄罗斯、政治上接近俄罗斯,促进俄罗斯国内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以使俄罗斯最终融入欧洲,融入西方,是德国统一后的重点外交方向。1990年11月9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作为德国统一后的第一位外国元首正式访问德国,使德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1991年11月2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邀访德,并发表《德俄共同声明》,在声明中,德国表示,它将全力支持俄罗斯“塑造市场经济的未来”,向俄罗斯提供贷款[5]。他强调要“全面地发展友好、睦邻与合作关系”,特别强调加强双边经济关系,表示要在运输、农业消费品生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环保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6]。在此次访问过程中,时任德国总理科尔和外长根舍还分别同俄罗斯方面来访人员进行了深层次会晤,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可能展开探讨,对许多双方感兴趣的重要问题进行磋商,并签订了相关文件。这些声明和文件大大改变了两国间合作的质量,使两国合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7]

1993年,面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动荡局势,鲁厄警告说,欧洲陷入了新的困境,欧洲的融合过程被某些地区碎片化的倾向所阻挠,欧洲的统一进程可能会陷入全新的危机。因此,他认为应更积极与俄罗斯合作,促使俄罗斯的改革顺利进行。在访俄期间,他得到了很大的信心:俄罗斯的改革必定会成功,但与此同时,俄罗斯非常需要德国的支持,使目前所取得的进步不会逆转。因此,对俄罗斯的援助政策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利的,但与此同时,德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承担了对俄、对东欧国家援助的相当大一部分。因此,他呼吁,欧洲人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帮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8]

这样的态度也获得了俄罗斯方面的积极响应。1992年,俄罗斯在逐步恢复德裔俄罗斯人的国家感合作备忘录中明确保障德裔俄罗斯人的民族和文化独立性,并配合德国意愿,于1994年8月将俄罗斯军队全部撤出德国。虽然撤军的费用由德国承担,但这些标志着两国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消除了历史遗留问题[9]。(www.xing528.com)

在叶利钦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核均势”原则,与德国方面一直呼吁的削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号召不谋而合;尤其在独联体的军事力量控制上,德国一直害怕独联体国家从苏联继承而来的核武器,因此,德国使用经济援助等方式,试图使独联体国家削减核武器。1992年2月,科尔就表示,要把对独联体的援助“同这些国家严格控制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情况联系起来”[10]。针对这种做法,俄罗斯积极配合,促使独联体国家削减和转移其核武器与常规武器。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南斯拉夫解体、波黑战争、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问题等重大国际事件中,俄罗斯也一再放弃传统安全利益,与西方国家站在同一阵线。但是,在华约解散后,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开始了向东扩张的动作。对于这一行为,德国认为“作为欧洲和平秩序的核心承载机构,北约的东扩是欧洲和平秩序覆盖全欧的前提条件”,并对此非常欢迎。而俄罗斯也认为,北约已经不再是对手,而是维持整个欧洲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并在1994年6月22日,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成为北约第21个“和平伙伴关系国”[11]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德俄关系也时有龃龉。首先,在苏联还未解体时,德国就积极支持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引起了戈尔巴乔夫的不满。后来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俄罗斯希望保持南斯拉夫的领土完整,不愿意看到南地区的分裂,从而引发地区动荡。美国在该问题上与俄罗斯保持一致,都认为应当在冲突双方做出妥协之前尽可能维持南斯拉夫国家体制现状。但德国拒绝该方案,于1991年12月做出支持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的决定,欧共体随后在1992年1月15日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12]。德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得罪了南联盟,另一方面更是让独联体的领导人产生一定戒心。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德俄关系发展平稳。双方都相信冷战中的欧洲分裂线就此消失,俄罗斯应迅速加入西方阵营,一起发展“从温哥华到海参崴”的欧洲和平秩序。为了达到这个共同的目标,德国方面对俄罗斯提供了许多经济援助和政治改革动力,相应地,俄罗斯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尽量满足西方国家制订的国际关系准则,符合其价值观体系。因此,德俄双边关系发展相对顺利。

这一阶段德俄安全关系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它被美国力量充分影响和制约。与其说德俄双边关系发展良好,不如说由于双方在冷战后都殊途同归地执行向美国倾斜的外交政策。在国际热点事务、欧洲区域安全建构、国家利益选择和价值观归属等问题上都唯美国马首是瞻,客观上形成了共同的合作框架。但是,随着之后北约的不断东扩、美国单边主义的兴起,俄罗斯与美国的分歧越来越大,而德国也开始逐渐强调“欧洲的德国”这一国家定位,德俄安全关系则开始具有更多的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