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的含义与职能的综述

管理的含义与职能的综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管理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活动自古有之,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但中外管理专家和学者对管理的认识及所作界定的角度各不相同。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管理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管理活动一般是从计划职能的履行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履行结束,或者说由此又开启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图1-2管理的四项职能练习

管理的含义与职能的综述

第一节 管 理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活动自古有之,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但中外管理专家和学者对管理的认识及所作界定的角度各不相同。

(1)美国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认为,管理是确切知道要干什么,并使人们用最好、最经济的办法去干。

(2)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Fayol)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3)美国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于1942年提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①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②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③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4)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强调,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5)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urt A.Simon)认为,管理即制定决策。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不仅选择行动方案是决策,制订计划是决策,行动的组织、实施、控制等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决策问题,所以说管理即决策。

(6)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Drucke Harod Koontz)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7)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和玛丽·库尔塔(Mary Coultar)认为,管理是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者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即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上述关于管理定义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管理的内容及其重要性。正如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所指出,在现代社会,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取得成效。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管理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管理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取得成效的工具,无论这个组织是企业,还是大学或医院。

综上所述,我们对管理的定义作如下表述: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履行管理职能,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协调和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资源、管理职能与管理目标的关系如图1-1所示。

img2

图1-1 管理资源、管理职能与管理目标的关系

管理的定义包括以下内涵。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组织中必然存在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是组织特有的工具,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管理行为可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类组织资源。组织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信息、知识、技术等。

(4)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各种关系。其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组织中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为实现有效管理,管理者不仅要对各种物质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还要关注组织成员间协作与利益关系的调整,以使组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功效。

(5)管理职能通常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二、管理的内容

(一)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指从管理活动涉及的具体方面而言,管理工作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业务管理:对业务系统的设计、运作、维护、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

(2)人事管理:进行员工招聘、选拔、录用、安置、培训及考核等。

(3)财务管理: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管理等。

(二)纵向分析

纵向分析是指从管理者管理职能角度研究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的划分不尽相同。在20世纪早期,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就指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在从事五种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就其实质而言,管理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如下四种。

1.计划

计划(planning)是设定目标和事先对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进行精确谋划的过程。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订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计划既是管理过程的起点,也是管理活动开展的前提。一个组织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和组织计划,同时,其成员也要制定出能配合组织目标的行动计划

2.组织

组织(organizing)是为了达到目标而授权和协调任务与分配资源的过程。组织职能包括设计组织、任务分析、人员配备及协调组织运行等。

3.领导

领导(leading)是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及自身能力影响员工朝着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努力的过程。领导职能包括指导和激励群体和个人,以及解决组织中发生的冲突。

4.控制

控制(controlling)是建立和实施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机制的过程。控制职能包括设置绩效目标,监控目标实现过程,评估工作绩效,纠正绩效偏差等。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通过控制使工作绩效回到正常的工作轨道上来。

管理职能的功能是通过计划明确组织目标,并通过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各项职能的相关关系如图1-2所示。管理活动一般是从计划职能的履行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履行结束,或者说由此又开启新一轮的管理循环。这些管理职能彼此关联但又相互区别。如在计划不周的情况下,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无论实施得有多么出色,也很难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同样,在组织无力、领导无方或控制无效的情况下,即使计划设计得再完美,也难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但管理职能的履行并不是绝对的线性过程,管理者往往会同时执行着其中几项职能。

(www.xing528.com)

img3

图1-2 管理的四项职能

练习

指出以下情形描述的是销售经理管理职能中的哪一项: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___ 1.让下属清楚地了解销售目标,带领和指导下属开展营销业务。

___ 2.销售经理通过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和分析,制定出营销策略和销售计划。

___ 3.组织必要的人力和其他资源投入销售活动。

___ 4.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三、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活动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在加入组织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用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资源或手段,使组织成员能够完成的任务远超于个人所能及的范围,而且组织成员在推动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但在缺乏管理的情形下,组织成员所制定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计划具有多样性,有些目标和计划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因此,需要通过管理对组织成员的各种活动作出安排,以减少冲突和混乱,促进组织成员围绕共同目标付出共同努力,所以,管理作为一种活动在组织中一直存在并发展着。

2.资源的稀缺使管理活动成为必要

人类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存在的资源总量总是相对不足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绝对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每个组织和个人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能获取的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管理的过程是对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构建分配模式与协调机制的过程。对现代社会而言,每一个组织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协调,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知识链接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在21世纪,由于发达国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的部门多半不可能是企业,而且事实上,企业也不是20世纪发达国家保持增长势头的部门,因此关于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的提法变得尤其重要。现在在所有发达国家中从事经济活动,即在“企业”中就业的人口,在整个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100年前比降低了许多。那时,所有参加工作的人都是通过参与经济活动(如务农)来谋生的。20世纪,发达国家保持增长势头的部门是“非营利性机构”,即政府、脑力劳动者、卫生保健和教育。100年来(或至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来源的企业的数量逐步减少。据我们预测,21世纪,发达国家保持增长势头的部门将不是“企业”,即有组织的经济活动,而很可能是非营利性社会部门。同时,这些部门也是今天最需要管理的部门,通过实施有系统、有原则和以理论为指导的管理,这些部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产生最大的能量。

(资料来源:〔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四、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在协作劳动中,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如图1-3所示。

img4

图1-3 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要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功能,因此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这一属性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配合协调,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因此,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无关,换言之,由自然属性所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是通用的、共性的。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属性,因此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这一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表现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管理思想、管理目标乃至管理手段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管理的社会属性往往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3.管理二重性的现实意义

管理的二重性表明,管理的自然属性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因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管理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而且,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特征,现代科学管理存在着共同规律与趋势,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它是由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因此,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当有区别、有选择地加以引进和运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管理研究和实践。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规律,有固定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人们应通过探索、发现、总结和遵循客观规律,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理性行为。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客观要求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管理的失败。

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处理问题的一种创新能力和技巧。管理虽然可以遵循一定的原理或规范办事,但它绝不是按图索骥的照章操作行为。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法的体现。把管理只当成科学,排斥管理的艺术性,完全按管理原理与原则去刻板地解决管理问题,必然处处碰壁,无法取得成功。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管理具有客观规律性;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在管理实践中,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实践中,一方面要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尊重客观规律,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管理实际,灵活、创新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