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州三江口的地名由来及历史考察

鄂州三江口的地名由来及历史考察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为“三江口”的地方有多处,大多是三条江水的汇合口。那么,鄂州境内的“三江口”因何得名呢?这进一步说明,樊口为古江水的出口无疑了。以上说明,三江口地名的由来,并非因为江水中有两个小洲使江水分为三股,至此相合而得名;而是由于地处汉水的东支和长江北支、南支的汇合处,故称之为“三江口”。据《武昌县志》记载,古代的三江口是一个重镇,名曰“三江口镇”。

鄂州三江口的地名由来及历史考察

名为“三江口”的地方有多处,大多是三条江水的汇合口。如浙江的曹娥江、钱清江、浙江三水汇合于海口,称“三江口”;广东的西江(郁水)、北江(浈水)、东江(浪水)三水的汇合处,亦称“三江口”;广西的藤江、绣江、桂江的汇合处,也称“三江口”。那么,鄂州境内的“三江口”因何得名呢?

有人说:江水行至三江口居民点的东北,江中有两个小洲,分江水为三股,至此相合,故名。我以为这种解释有些勉强。因为江水至此,无论分合,位置都在江的航道中问,是同一条江在短距离的分合,其旁边的一块地方,不能称之为“三江口”。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我们在编纂《鄂州市志》的过程中,发现有关资料记载,长江经过鹦鹉洲分为两支,其南支在樊口流出,与北支相合,而汉水有一支流水,在黄州赤壁的上边流入江中,那么,同江水的南支、北支形成三条江水同在此处汇合,故称“三江口”。

据《水经注》称:“江水东迳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即向南流,谓之驿渚,三月以末,下通樊口水。”又曰:“鄂县北,江水右得樊口,上自谷里袁口受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余里。”这说明江水经过鹦鹉洲分一支南流,叫做驿渚,下通樊口,樊口也是江水的出口。又据《湖北通志志余》引《湖南文征》云:“江水自鹦鹉洲右迤,出樊口,夹青山在中。青山南有賽湖、梁子湖,首尾皆与相通,此禹时江水所行也。”这进一步说明,樊口为古江水的出口无疑了。而古代黄柏山上下无土堤、均为江水之出口。

再据《湖南文征》云:“汉水自襄阳、安陆而下,至潜江分为二,其南流迳沔阳诸湖,分出青滩口、饨口,所谓南入江者也。其东流者迳天门、汉川二县而至汉口”,“古时尚未与江合”,“自后湖下通滠口、阳逻各湖以东,至黄冈,皆在鹦鹉洲之北,此禹时汉水之所行也。”可见禹时汉水自潜江向东流的一支,在今汉口处并未入江,而是经过鹦鹉洲(古代汉阳至今汉口的大片土地均为鹦鹉洲)北面的后湖通至滠口、阳逻各湖,东至黄冈县入江,其地正与三江口相对。(www.xing528.com)

据《汉口丛话》等有关资料记载:汉口原来是一个芦苇洲,即古之鹦鹉洲,明时尚未有居民。明成化年问,才从上游排沙口冲开,至崇祯末年,才将鹦鹉洲冲断,而汉口遂成,甲于天下。这也是古代汉水东流的一个例证。

以上说明,三江口地名的由来,并非因为江水中有两个小洲使江水分为三股,至此相合而得名;而是由于地处汉水的东支和长江北支、南支的汇合处,故称之为“三江口”。

据《武昌县志》记载,古代的三江口是一个重镇(古代“镇”是镇压、镇服之义,即配有武备、驻兵戍守的地方,与今“市镇”之义有别),名曰“三江口镇”。明代初年设巡检司,万历二年设三江口营。明代曾将守备司(其职官为正五品)从麻城歧亭迁移至此,管理数县的防务。这里也曾经是长江中下游繁华的商埠和往来船舶停靠栖息之所。南朝梁元帝萧绎(萧衍的第七子)未登基之前,由江州刺史调荆州刺史,途中停泊在这里,写了《赴荆州泊三江口》一诗。南宋诗人陆游自蜀入吴,也曾在这里停船游览,写了《泊三江口》,诗云:“迟明离武昌,薄暮次黄岗。勿言触热行,一雨三日凉。北窗获萧萧,南窗江茫茫。玄云一池墨,碧浅半篆香。尚无车马尘,况复争夺场。徐行勿挂帆,此乐殊未央。”可见,三江口镇,古代是一个商业繁华的军事重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