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沪深股市蓄势待发,争先恐后

沪深股市蓄势待发,争先恐后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1996年8月21日,国务院证券委公布了新版本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将证交所的行政监管和人事任免权力从形式上收归中国证监会,但实际上沪深两地的证券市场仍旧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会议首先通报了上海市主要领导对上海近期证券市场问题的关注,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竞争。上海证券交易所结算登记公司的总经理首次参加这个会议,他建议应多注意北京方面的消息,特别要注意北京对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反应。

沪深股市蓄势待发,争先恐后

1996年4月,正当上海市政府开始张罗着申银证券万国证券合并,正当阚治东开始攀上他人生的事业顶点,正当杨祥海被辽国发巨额清算债务弄得焦头烂额,正当上海证交所被中央调查组定性为“违规自营买卖股票”而四处澄清、求告无门时,沪深两个市场的行情开始起来了,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这一轮行情的背后,是沪深两地政府博弈的结果。

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而上海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外贸中心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城市之间的竞争在金融、科技、外贸等方面全面展开。其中争夺最为激烈的是金融中心城市地位,而这种竞争集中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就使得沪深两个证交所成为瑜亮情结极其严重的竞争对手。

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上,有一件历史公案一直延续其中,每一年的12月份都会浮现出来引起一番讨论和争议。上海证交所一直把1990年12月19日作为自己的所庆日,而深圳证交所却对外宣称自己是1990年12月1日率先试营业,并在每年的12月1日庆祝自己的生日。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早期,两家证交所都各自归属地方政府管理时,这样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就是在两家证交所都划归中国证监会统一领导之后,这样的争议还是若隐若现、没有间断。据中国证监会第一任主席刘鸿儒回忆:“2003年1月,我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代表,参加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大会上朱铭基总理说,他看到一个材料,说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之前,问我这是怎么回事。他说他曾专门向邓小平同志汇报过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事情,对此比较了解。我回答说,深圳证券交易所是试营业在先,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正式开业在先。”刘鸿儒这个回答是在领导面前讨了个巧,用不同的概念来模糊了这个历史公案。[8]

1993年后,由于种种因素,沪深两地的竞争优势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1996年之后,两个市场的强弱出现了扭转。

统计数据表明,深圳证券交易所各项指标逐渐追上了上海市场。

从股票交易量看,1995年,上海为3 103.48亿元,深圳仅为932.33亿元;到了1996年,1—9月,上海为4 547.41亿元,深圳则达到了5 079.02亿元,深圳的股票交易量首次超过了上海。

从股价指数看,进入1996年后,深圳股市的人气明显强于上海,深圳的成份股指数年初在1 000点左右,到了9月份,已突破3 000点,全年涨幅近250%,而上证综合指数则从年初的不到540点升到900多点,涨幅约为74%,大大低于深圳。

从上市公司的情况看,尽管上海还有些优势,但明显看出在增量速度上深圳要强于上海。在股票市价总额上,1995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只占上海证券交易所的37.56%,到了1996年9月,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58.22%。

为了改变这种态势,两地政府在1996年悄悄地展开了一场地方政府主动干预市场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上海市政府采取了更为主动的姿态。

尽管1996年8月21日,国务院证券委公布了新版本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将证交所的行政监管和人事任免权力从形式上收归中国证监会,但实际上沪深两地的证券市场仍旧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就在证监会的权力将及未及的1996年,沪深两地政府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利益诉求与中央政府防范风险的政策冲突达到了顶峰。

从4月份开始,股票市场逐步回升,10月以后出现暴涨。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这背后存在深圳和上海两地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目的来暗中影响和操控股市走势的浓重迹象。

1996年7月,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刚刚完成合并,阚治东在历经数年的申银万国竞争中笑到了最后。根据阚治东的回忆,9月上海市政府有关领导就来到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现场办公,要求申银万国为推动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多作贡献,同时认为申银万国的自营盘子太小,要求扩大规模。

1996年9月底,市有关领导以从未有过的强大阵容再次参加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办公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内容是: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如何为推动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作贡献。

会议首先通报了上海市主要领导对上海近期证券市场问题的关注,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竞争。在谈到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竞争的问题时,一位领导加重语气说:“我们不怕竞争,不是说竞争要不择手段,但是竞争一定要有手段。”上海证券交易所领导对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竞争态势作了详细介绍后,表示赞同“竞争一定要有手段”的观点,而具体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上海几家主要券商,重点运作好一些对市场有引导作用的股票,把上海股市往前推进。他们引用了投资者中流行的说法“高价股看长虹,中价股看陆家嘴,低价股看金山石化”,指出陆家嘴、长虹、金山石化三家公司的股票对上海股票价格具有导向作用,其中重点介绍了陆家嘴公司的股票。最后,会议明确要求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负责运作陆家嘴股票。

会议由市领导作总结性发言。上海证券交易所方面表态:“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自营规模大了,交易所可以考虑减免部分交易经手费。”但这个承诺终因大部分会员的强烈反对而没有兑现。那次会议议定,申银万国扩大自营规模所需资金,由市有关部门与各银行协调解决。

那两次办公会议,可以说是“申银万国当年为什么连续大量买入陆家嘴股票”的始因。

会后第三天,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开始买入陆家嘴股票。与此同时,上海其他证券机构也按照要求,大举买入上海证券市场上各种指标股。上海股市投资者信心大增,上海股市由此转暖。

此后又隔两周,市领导又召集会议。这次会议地点设在当时位于浦江饭店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会议室,参加人员略有增加。

上海证交所领导首先发言。他认为:“上海证券市场昨天的走势完全在预料之中,成交量有所萎缩。今天市场的总体走势可以,走出了上海证券市场的独立行情。”他认为:“现在关键是本周剩下的三个交易日,上海市场怎么走?”他认为应该不失时机,在本周把上证综合指数推上1 000点。

上海证券交易所结算登记公司的总经理首次参加这个会议,他建议应多注意北京方面的消息,特别要注意北京对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反应。当时,大家都没有特别留意这个提醒。(www.xing528.com)

在这次会议上,阚治东隐隐感觉上海证券交易所自身也在具体参与运作。他听说,后来国务院联合调查组曾就此事进行专门调查,执意要处分上海证券交易所领导,但由于有关方面的积极解释,才逃过一劫。

其实,当上海证交所被国务院辽国发资产负债联合调查组定性为“交易所擅自扣押、处置变现辽国发资产”“交易所违规自营买卖股票”的行为时,上海证交所竭力向中央各个有关方面反复澄清自己的行为是“履行正常清算职能,对违规者采取必要清算措施的正常业务工作”。但是再多嘴巴也很难解释清楚的是,上海证交所变卖辽国发股票及基金资产的这项“正常业务工作”,从1995年8月2日起,一直延续到1997年4月28日止,一共涉及170个交易日。在股票资产变现过程中,因涉及该批资产的保值增值,故此部分扣押资产在市场上采取滚动抛售的方式,实现增值。

这就不但给阚治东留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自身也在具体参与运作”的印象,同时也在事后给国务院联合调查组抓住了“交易所以营利为目的”“违规自营买卖股票”的把柄。这成了日后杨祥海被免职的潜在因素。

回过头来继续说那次在上海证交所召开的会议,最后由市领导作总结性讲话。他要求这星期上证综合指数争取要踏上1 000点的台阶,如周五能稳在1 000点最好,稳不住也没关系,本周以1 000点为最高目标,而上海股市明天无论如何都要走阳。他还指出,上海对二线股票的组织力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

1996年10月26日,周六,上海证管办又来电话通知,市领导召集开会。在这前一天,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突然颁布,对证券市场是一个非常“利空”的消息,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办法》中对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的限制性规定,对所有证券经营机构的影响都非常大,尤其是对自营规模大的证券公司,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由此,召集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办法》出台后,市场可能的反应以及我们的对策。

会议一开始,阚治东首先对《办法》给市场带来的问题表示担忧。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为13.2亿元,当时账面净资产约18亿元,据《办法》要求,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自营库存最大限量为14.4亿元,而当时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本部(不含分支机构)的A股库存已达8亿元人民币国债库存约10亿元人民币,B股库存折合人民币约5亿元,如再加上下属分支机构的自营库存,公司当时的自营总规模已达30亿以上,大大超过了《办法》的规定。《办法》的实施时间是1997年2月1日,申银万国有三个月时间逐步削减自营库存,但如果按这一办法执行,对证券市场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海通证券的李惠珍也表示了类似的担忧。

市领导听了大家的意见后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办法》对深圳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上海,因为深圳的证券经营机构自营规模远远大于上海证券经营机构。对于《办法》出台后方方面面的反映和意见,他要求市府办公厅搞一个情况反映,递交有关部门。他要求下周把上证综合指数稳定在1 000点以上。最后,他针对下周市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建议:要注意下周的开盘,如狂跌要采取措施控制盘面。这里所指的措施,阚治东理解只能是组织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

应该说,申银万国1996年10月在上海证券市场中起的作用是显著的。当月,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上海A股交易总量达到211.3亿元,而同年前9个月的交易量仅为630.6亿元,一个月的成交额相当于前面的三个多月。此外,通过申银万国的运作,作为上海股市指标股之一的陆家嘴股票稳步上升,对带动上海股市大盘上扬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上海市方方面面史无前例的联手努力,上海证券金融市场在深圳方面的挑战面前,逐渐占据上风,喧闹一时的“深强沪弱”声音逐渐减弱,上海金融中心城市地位再次得到确认,上海金融、证券行业恢复了原先的那种自信和骄傲。

但是面对1996年市场热情的高涨,中央政府从1996年10月份起,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为“十二道金牌”[9]的市场调控政策措施和规定。及至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破天荒地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在这篇文章中,中央政府的代言人用罕见的严厉口吻给证券市场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并带着愤怒情绪表达了它对证券市场的要求:“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各地方、各部门不能自行其是,干预股市,要与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管理体制。”

半年之后,在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文章,披露了国务院证券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对一批违规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的消息,并配发了《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的评论。

文章中说:“另经查实,去年九月份以来,海通证券公司、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广发证券公司违规获取银行巨额资金,采用连续买入卖出和大量对敲等方式,分别操纵上海石化、陆家嘴、南油物业等股票价格,造成上述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扰乱了证券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推动了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对于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贺云、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沈若雷给予撤职处分;对海通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惠珍、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总裁阚治东、广发证券公司总经理马庆泉作出免职和记大过处分。这是对于沪深两个市场的参与者在1996年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如国有银行向其他机构和个人提供资金炒股,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机构大户利用银行信贷资金炒股以及利用信息优势操纵市场等等的严肃处理。

在这背后,更是对327事件之后上海和深圳两个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一种敲山震虎的警告。

阚治东被免职并行政记大过。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挂牌、阚治东成为新公司的总裁,到他被免职,离刚刚满一年还相差18天……

有消息说,接到免职的通知后,阚治东曾提出要求,免职可以,希望留在公司里做一个普通职工,但没有被批准。

至此,上海证券市场所谓的三巨头,管金生、阚治东、汤仁荣都离开了……

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