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析尼日利亚内战中的个案分析及其影响

解析尼日利亚内战中的个案分析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4年9月10日,亚的斯亚贝巴非统部长理事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认为外国雇佣军的存在就是对刚果的入侵,美、比起到主要作用;决议案呼吁所有外国势力停止对刚果事务的干涉。(二)尼日利亚内战尼日利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1967年5月27日,戈翁宣布全国划分为12个州,原东区分为3个州,伊博人占优势的中东州既无石油资源又无出海口。5月30日,奥朱古宣布东区退出联邦,成立比亚法拉共和国。

解析尼日利亚内战中的个案分析及其影响

(一) 刚果(金)(20世纪60年代美国、比利时干涉)

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旧称扎伊尔(法语: Zaïre),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约234.5万平方千米。

1世纪,班图人到此定居。13世纪,建立库巴王国。14世纪下半叶,刚果王国兴起。15世纪起,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1885年,被划为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采地”,称刚果自由邦。1908年,改称比属刚果。1960年6月30日,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1964年,改用现名。1966年,首都改名金沙萨。1971年,改名扎伊尔共和国。1997年,恢复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至今。

1960年6月30日,刚果摆脱了比利时殖民统治,正式宣告独立,成立“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帕特里斯·埃默齐·卢蒙巴[6]总理,但军队仍由比利时军官控制。同年7月6日,刚果士兵游行示威,要求刚果军队由刚果人领导,撤换所有的比利时军官。7月8日,比借机武装入侵刚果,并伙同英、法唆使莫瓦泽·冲伯集团建立了“加丹加共和国”,鼓动卡隆吉集团成立“开赛矿业国”。7月15日,由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军”进入刚果,立即与比殖民主义者勾结,解除了刚果政府军的武装,卢蒙巴政府被政变推翻。[7]1963年,冲伯出任刚果共和国总理。由于受美国和比利时的指使,冲伯集团杀害了卢蒙巴;再加上冲伯集团招募大批白人雇佣军,遭到非洲国家的唾弃。1964年7月14日,非统外长会议一致决定,不准冲伯参加7月17日在开罗举行的非统国家首脑会议。

1964年9月10日,亚的斯亚贝巴非统部长理事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认为外国雇佣军的存在就是对刚果的入侵,美、比起到主要作用;决议案呼吁所有外国势力停止对刚果事务的干涉。为更好地实施该决议,会议采纳了马里的建议,建立一个以肯雅塔任主席,由喀麦隆、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尼日利亚、索马里、突尼斯和上沃尔特等国代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帮助和鼓励刚果政府为恢复国家和解的努力,寻求所有可能的办法使刚果与其邻国恢复正常关系,特别是布隆迪王国和刚果(布)。[8]1964年9月23日,关于刚果问题的特别委员会主席肯雅塔证实,一个由几内亚、加纳、尼日利亚、埃及和肯尼亚代表组成的非统代表团将奔赴华盛顿,要求约翰逊总统停止向刚果输送战略物资。[9]然而,约翰逊总统以代表团没有刚果政府的代表为借口,拒绝与非统代表团进行会谈。

1964年10月,开罗第二届不结盟国家会议支持非统有关刚果的努力,呼吁停止武装敌对活动和外国干涉,要求驱逐外国雇佣军。还通过决定,不准冲伯代表刚果参加会议。冲伯在美国的策动下不顾与会国家的反对,企图混进会场,被扣押了3天。[10]1964年11月24日,美、比出兵刚果,强占基赞加派所在地,刚果重新沦为殖民地,这在全世界激起了抗议怒潮。非洲对美、比联合干涉的反应是爆炸性的: 没有其他的场合有如此高涨的反西方的感情。即使最温和的亲西方的非洲领导人也公开指摘美、比联合干涉是一个“帝国主义者、不公正的干涉”。[11]11月25日,33个非洲国家驻联合国代表举行紧急会议,强烈谴责美、比的侵略行为。11月27日,非统刚果特别委员会举行会议并发表公报,强烈谴责和抗议美、比、英对刚果的军事干涉,建议立即从刚果撤除一切雇佣军,停止外国一切军事干涉。

1964年12月16至20日,非统部长理事会第四次特别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通过决议再次重申了1964年9月10日的ECM/Res.5(Ⅲ)的非统决议,要求西方国家立即停止对刚果的干涉,呼吁安理会谴责最近外国军事力量对刚果的干涉。[12]1964年12月,非统第三次部长理事会又发表声名,严词谴责美、比干涉刚果内政的非法行径,并呼吁所有外国军队撤出刚果,刚果的事由刚果人民决定。在非统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刚果局势,许多国家再次谴责了美、比的暴行。1967年9月,非统第四届金沙萨首脑会议讨论了刚果(金)的雇佣军问题。

(二) 尼日利亚内战

尼日利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1960年,尼日利亚获得独立,该国历史上地区间和各族间的矛盾很深,北部地区的豪萨人在中央政府和军队中占统治地位,东区(伊博人占人口的60%以上)因发现石油,成为全国最富的地区,因此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分配问题方面产生了矛盾。1966年1月,伊博人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杀死联邦政府和北区、西区的总理以及大部分少校以上军官;陆军总司令约翰逊·阿吉伊-伊龙西掌握了政权,成为军政府首脑。7月,豪萨人军官发动政变,杀死阿吉伊-伊龙西和大批伊博人军官,陆军参谋长雅库布·戈翁中校(北方人,安加人,基督教徒)接管了政权。东区军事长官伊梅卡·奥杜梅格伍·奥朱古对戈翁的领导地位持有异议,更反对当时戈翁要将全国划分为许多州的主张,担心伊博人地位受到损害。9月,北方各地发生大规模屠杀伊博人的事件。

1967年5月27日,戈翁宣布全国划分为12个州,原东区分为3个州,伊博人占优势的中东州既无石油资源又无出海口。5月30日,奥朱古宣布东区退出联邦,成立比亚法拉共和国。以戈翁为首的联邦军政府于7月6日向比亚法拉发动军事进攻,内战爆发。1970年1月12日,比亚法拉战败投降,尼日利亚恢复了统一。

尼日利亚内战不仅给尼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伊博族死亡人口达到200多万,最主要的还是给尼人民留下了很久难以弭合的内伤。

尽管尼联邦军政府把反对比夫拉的战争严格地看作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但是有3个因素使尼内战受到非洲甚至整个世界的极大关注: 其一,英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埃及、法国、葡萄牙和一些没有被披露的国家向尼内战双方提供大批武器;其二,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承认比夫拉的独立,它们是坦桑尼亚(1968年4月13日)、加蓬(1968年5月8日)、象牙海岸(1968年5月14日)和赞比亚(1968年5月20日)等;其三,饥饿和所谓的“种族灭绝”给伊博族人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13](www.xing528.com)

尼内战虽是由其内部部族和地区的矛盾引起的,但是世界一些大国也为了各自的利益或多或少地参与进去。由于把尼看作英国的势力范围、正专注于越南战争和不准备重复过去卷入刚果的不成功经验,美国政府一直保持所谓的中立外交。但是,由于“比夫拉政权”的有效宣传,美国公众认为伊博族发生了饥饿和“种族灭绝”等人道主义危机,要求政府支持“比夫拉政权”。其中,最著名的人是作为1968年联邦总统提名者的尼克松[14]

为了维护自己在英联邦内部支持国家统一的立场,英国在整个尼内战中都始终支持尼联邦政府,包括道义支持、经济援助和提供武器。但是,由于“比夫拉政权”成功的宣传,一些英国民众、大多数新闻记者和国会议员却真正地站在比夫拉一边,英国提供尼政府的武器装备随之有所减少,甚至拒绝出售轰炸机等。

苏联很早就觊觎尼日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急切通过尼挤进西部非洲。苏联向尼政府出售价值6 000万美元武器——其占尼政府所需武器的大部分,公开站在尼政府一边。但尼联邦政府能够接受苏联提供的武器是基于纯粹商业的没有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承诺。[15]在东欧,捷克斯洛伐克向尼政府提供过武器。

法国是公开支持“比夫拉政权”的唯一世界大国。主要原因有: 其一,在政治上,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尼都是西非乃至整个非洲的大国,法国一直担忧尼在所谓的“法语非洲国家”的影响力。因此,法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试图通过肢解尼和降低尼在“法语非洲国家”的影响,从而使法国在“法语非洲国家”保持着特殊的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利益。其二,在经济上,1967年阿以战争期间,由于没有稳定的石油供给,法国蒙受了沉重打击;再者,法国一直准备排挤英国控制尼石油资源。“在以后的30个月里,伊博人……也得不到除法国以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实质上的援助。法国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受感情的支配而是因为它需要石油。”[16]在战争爆发之前,奥朱古为了得到外币和军事装备竟然把“比夫拉”的石油资源抵押给了一些法国公司。[17]

法国对比夫拉的道义和物资上的支持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在尼内战期间,法国一直玩弄着典型的双重游戏。内战初期,尽管法国外交部长声明保持局外的中立立场,但是法国的情报机关非常积极地为比夫拉一边奔忙着。法国向比夫拉派出两批雇佣军队。1968年7月,法国外交委员会发表声明支持比夫拉的民族自决,并继续给予比夫拉大规模的军事援助。

法国还促使非洲一些国家支持比夫拉。加蓬和象牙海岸等国主要受到法国的影响和压力,采取站在比夫拉一边立场。

西德也向内战双方都提供武器。瑞士甚至更愿意支持比夫拉。以色列为了抵御阿拉伯和伊斯兰的影响,也支持比夫拉,并通过坦桑尼亚和加蓬向比夫拉提供武器弹药。在南欧,西班牙和葡萄牙更是公开和明确地支持比夫拉,目的是扼杀非洲人的抱负。破碎的尼日利亚将削弱非洲的力量和阻止撒哈拉以南非洲铲除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的联合努力。南非和罗得西亚也出于同样的目的支持比夫拉。[18]

坦桑尼亚的态度让人匪夷所思。尼雷尔在《我们为什么承认比夫拉?》一文中认为,国家统一应建立在多数民众的意愿之上,而伊博族人的意愿是脱离尼联邦政府而独立。统一不能靠武力来维持,坦桑尼亚支持比夫拉反对尼政府军事进攻,实现真正的民族自决。[19]尼雷尔说:“这件事并不是一些封建部族中的少数人强迫或愚弄那些多数伊博人脱离尼日利亚。也不是占有奴隶的东尼日利亚人反对北尼日利亚的林肯提出的解放奴隶法案所引起的。实际上这是东尼日利亚人恳请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与北方地区一样,承认是尼日利亚同胞并享有全国都有的义务和权利的事业。”[20]他还确信,在相当大的范围里,组成尼中央政府的北方豪萨人正对比夫拉地区的伊博人进行一场大屠杀。奥卢塞贡·奥巴桑乔则认为,也许似乎合乎情理的是作为一个易动情感的尼雷尔实际上是在阿齐克韦的劝说下才支持比夫拉的,而阿齐克韦则是一个具有美好的名声和品德的非洲政治家。[21]然而,一般认为在非洲享有盛誉的阿齐克韦,虽是伊博族人,还是积极站在尼联邦政府一边,劝说奥朱古放弃独立,维护国家统一。

非统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尼内部事务。在比夫拉人宣布独立3个月后的1967年9月,非统坚定地支持尼中央政府,谴责非统任何成员国任何脱离中央的分裂活动,认为尼内战纯属尼的内部事务。在尼内战事件上,非洲国家反对脱离强烈的倾向无疑地影响了外部势力的态度,挫伤了非洲大陆以外国家对比夫拉的支持。[22]1967年、1968年和1969年连续3年非统首脑会议都重点讨论了尼内战问题,认为这纯属是尼内政,强调支持尼的统一,通过了支持尼统一的决议案;并且组成由喀麦隆、刚果、扎伊尔、埃塞俄比亚、加纳、利比里亚和尼日尔等7国元首参加的“顾问委员会”,积极调解尼内战。

非统明确反对外来干涉的立场,是代表正义的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集体意志,具有强大的力量,使那些对非洲心怀叵测者有所顾忌而有所收敛,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大国染指非洲事务、干涉非洲和控制非洲的势头,帮助尼营造了解决其内部事务的有利氛围。

埃德坎勒·阿加拉认为,尼内战以尼保持了领土完整和统一结束是泛非主义的胜利,其原因有2个: 其一,泛非主义阻止了危机的升级。如果没有非统的存在,尼内战肯定会在东西方冲突的背景内被提升到联合国层面;其二,大多数非洲国家在尼危机中所采取的立场是泛非主义的实证。如果尼被分裂了,这将开辟了一个糟糕的危险的先例,在下一个10年里这将把非洲大陆变成一团混乱。[23]“尼日利亚和苏丹的内战,尽管都充满血腥,但都以宪法上取得和解而告结束。这样阻止了分立主义的发展。这种情况也为非洲的未来指出了重要的方向。”[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