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家文化起源问题探讨

齐家文化起源问题探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家窑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的年代序列,这在我国考古界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它应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居民们的一种主要粮食。关于齐家文化的年代,从考古资料看,还有早晚的关系问题。但大何庄齐家文化却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同时,在甘肃东部秦安和天水等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遗迹或遗物皆与大何庄所出的较接近,而与秦魏家出土的有较大的区别。

齐家文化起源问题探讨

大量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齐家文化是由仰韶——马家窑文化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早于齐家文化的年代序列,这在我国考古界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解放后,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甘肃省天水西山坪、滑源寺坪、临洮马家窑——瓦家坪和永靖刘魏家等遗址都发现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即上层为齐家文化堆积,下层为马家窑文化堆积[146]。这些确凿的证据,有力地证实了齐家文化在年代上晚于马家窑文化。据放射性碳素年代的测定结果,齐家文化为B·P·3690±95年,马家窑文化为B·P·4540±100年(马家湾遗址为B·P·4150±100年,青岗岔遗址为B·P·4030±100年)[147]。齐家文化要比马家窑文化晚好几百年。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最能代表这两种文化特征的日常生活用的陶器分析着手,它对于说明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在陶器中,这里最突出的是齐家文化的带彩双耳罐,无论是从陶质、制法上,还是从纹饰的图案上都清楚地表明了是从马家窑文化同类器形发展而来的。又如齐家文化常见的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以及腹部饰有绳纹的侈口罐等,都明显地保留了马家窑文化的作风。两者之间先后演变的迹象在陶器上的表现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陶器的演变规律,可以得出这样结论: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存中都普遍发现有粟等作物,如青海乐都柳湾和甘肃永靖马家湾以及大何庄等遗址出土的粟,至今犹保存完好。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世界各大洲的古遗址中出土的谷物是不同的,古代非洲北部、欧洲和亚洲西、中部栽培的谷物主要是小麦大麦,亚洲东部主要是粟和稻,美洲主要是玉蜀黍。粟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一种农作物。它应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居民们的一种主要粮食。这种粟不仅说明了两者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它们是在我国这块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远古文化。

关于齐家文化的年代,从考古资料看,还有早晚的关系问题。齐家文化的遗址在我国分布较广,东起黄河的支流渭水流域,西达湟水,南抵西汉水上游,北入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发现这类文化遗址(包括墓地)达350多处,这几百处遗址当然不是都在同一短时间内形成的,必然有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齐家文化在年代上还有早晚之分。现以发掘规模较大与资料较多的永靖秦魏家与大何庄遗址为例,来看齐家文化的年代早晚关系。大何庄位于秦魏家的东边,根据大量的发掘资料分析,它的年代要比秦魏家的早。首先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秦魏家齐家文化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与生产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大何庄收割庄稼的工具绝大多数是两侧带缺口的刀,而秦魏家却以穿孔磨光有棱角的长方形的刀为主。显然后者要比前者进步。同时大何庄作为储藏东西的窖穴少,体积也小,秦魏家的窖穴数量多,体积亦较大,而且还出现了长方形的窖穴。这种窖穴的增多和扩大,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在手工业方面,秦魏家的冶铜工艺水平要比大何庄进步,大何庄仅发现一件铜匕和一件残铜片;秦魏家则发现有锥、斧、指环和穿孔铜饰等各种不同用途的铜器。秦魏家墓地出土的铜器(标本M99:6)经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用电子探针进行成分检验,鉴定结果是:铜(Cu)约95%,铅(Pb)约5%,未发现第三种元素。铅质软,富延展性,铜与铅合金可以加强铜液的流动性,易于铸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器物,这种冶铸水平量然要比纯红铜的制造技术又提高了一大步。

在制陶业方面,秦魏家的制陶业,也比大何庄的进步。大何庄的陶器不仅数量少,类型也较简单;秦魏家数量多,类型也比较复杂多样。同时前者鬲少有鼎;后者鬲多无鼎,并在豆把上带镂孔的较多。这种数量的增多,类型的改进更新,也是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一种表现。

更重要的还反映在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等问题上,大何庄与秦魏家有明显的不同。秦魏家墓葬中的随葬品,在各墓出土的数量和种类方面有较大的悬殊,这显示了当时氏族内部已有了贫富的分化,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家畜。这里有46座墓随葬猪下颌骨,总数达430块,随葬的数量各墓不等,少的1块,多的达68块,这种以猪为主的家畜,应是当时作为财富的标志。大何庄虽然也出现私有制,但不如秦魏家那样显著。而特别重要的是秦魏家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这种男女合葬墓,其骨架摆放的方式是:男性皆仰身直肢;女性是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种成年一男一女合葬,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形态已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另一方面这种女性依附、屈膝的状貌,也是当时已出现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最初阶级压迫的真实写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秦魏家齐家文化正处于这样一个最初的阶级对立时代,这时出现的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它同私有财产一起,都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但大何庄齐家文化却没有发现这种情况。(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秦魏家墓地所反映出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要比大何庄的进步。

我们再从陶器上分析,也不难看出,大何庄与秦魏家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例如:秦魏家常见的深腹双大耳罐是由大何庄圆底双耳罐发展起来的,又如秦魏家的平底单耳罐、高领双耳罐与细把豆等分别是由大何庄同类器型圆底单耳罐、高领折肩罐与大圈足豆发展演变来的。说明大何庄与秦魏家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

同时,在甘肃东部秦安和天水等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遗迹或遗物皆与大何庄所出的较接近,而与秦魏家出土的有较大的区别。在住房方面秦安寺咀坪与大何庄都发现有白灰面住房,但在建筑技术上后者要比前者进步,寺咀坪房子穴壁深、单室,呈穹庐形;而大何庄的房子总面积约64平方米,除中间主室外,在其周围还有1~1.4米的空间距离,这种大空间的分隔,虽然是出于实用功能的需要,但是它在建筑史上标志空间处理的新阶段。在陶器方面,如秦安寺咀坪与天水七里墩出土的高裆鬲、带耳甑以及折肩显著的高领双耳罐等都具有明显的齐家文化早期的特点,这些事实说明了齐家文化的年代在东边的要比西边的为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