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间溢出效应和相关性分析的优化方法

市场间溢出效应和相关性分析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波动率溢出效应进行Wald检验,即对模型系数的显著性进行联合检验。股市、债市在样本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分割特征。表5-8波动率溢出效应检验溢出效应分析小结。波动率溢出反映市场间的风险传染。

市场间溢出效应和相关性分析的优化方法

1.溢出效应分析

本章结合VAR和BEKK来估计股市、债市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估计分两步,首先是收益率溢出效应估计,采用VAR模型,然后是波动率溢出效应估计,采用BEKK模型,数据来自VAR估计方程中的残差。

(1)收益率溢出效应估计。

本章采用AIC、SC、HQ、FPE信息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在滞后8阶内,各滞后期的信息准则数值如表5-3所示。AIC、HQ、FPE的最佳滞后期为6,SC的最佳滞后期为1,根据多数原则,选取滞后6阶模型。估计结果见表5-4,模型估计后的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说明模型设定合理。

表5-3 VAR估计的信息准则

注:*表明由信息准则选取的最佳滞后阶数。

表5-4 VAR模型系数估计结果

续表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内显著;[]内是参数估计的t值。

从估计系数看,股市、债市收益率均受到其自身滞后项的显著影响。其中,股市收益率的滞后3期、4期、6期对当期都有显著影响,债市收益率的滞后1期、2期、3期、5期、6期对当期都有显著为正的影响;从相互影响来看,债市收益率的滞后2期对股市收益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而股市收益率的滞后1-4期对债市收益率都有显著为负的影响,数值相对较小。接着进行格兰因果检验以确定股市、债市之间的收益率溢出效应是否存在(见表5-5)。

表5-5 收益率溢出效应检验

在债市收益率方程中,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下都可以拒绝“股市不是债市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表明股市对债市存在收益率溢出;在股市收益率方程中,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下都无法拒绝“债市不是股市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表明债市对股市不存在收益率溢出。

短期内,股市的前期收益率会显著影响债市收益率,而股市收益率只受到自身滞后期的影响。可能的逻辑在于,当股市收益率高时,市场资金会大量流入债市,流入债市资金相应出现萎缩,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推动债券市场向下,导致收益率下降。在滞后1-4期时,这种负相关效应都较为明显。这也说明股市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资本市场的主导部分,其走势对其他市场的影响更为明显。

(2)波动率溢出效应估计。

同大多数研究一样,假设残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经过67次迭代计算,模型收敛,经过HAC的稳健方差调整后,得到系数估计结果,如表5-6所示。模型检验如表5-7所示,分别对股市、债市估计后的标准化残差项及残差项的平方项进行了自相关检验,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无法拒绝原假设,说明股市、债市的残差中不存在序列自相关,信息提取完全,模型拟合充分。

表5-6 BEKK(1,1)模型系数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内显著;[]内是参数估计的t值。

表5-7 估计后的标准化残差项检验

注:Q()、Q2()是标准化残差项及其平方的Ljung-Box检验的Q统计量;()是参数估计的p值。

BEKK的估计结果显示,在条件方差方程中,a21、a22、b11、b22参数估计值均在5 %水平内显著,表明股市、债市的波动具有集聚性;a12、b12参数估计值都在0附近,且估计出的系数在任何水平内均不显著,表明债市上一期波动对当期股市波动影响(www.xing528.com)

不显著,不存在债市向股市的波动率溢出;a21、b21在任何水平内都不显著,说明股市上一期波动对当期债市波动影响不显著,不存在股市向债市的波动率溢出。2003年1月—2016年10月,股市、债市均存在波动集聚性,但是两市间波动的相互影响不显著,现进行波动率溢出检验。

针对波动率溢出效应进行Wald检验,即对模型系数的显著性进行联合检验。

从表5-8中的波动率溢出效应检验可以看出,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下,均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股市与债市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波动率溢出效应。股市、债市在样本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分割特征。

表5-8 波动率溢出效应检验

(3)溢出效应分析小结。

在观测期内,股市、债市溢出效应具有如下特点:在收益率溢出上,只存在股市向债市的单向溢出,股市滞后1-4期对债市的影响为显著为负,虽然债市滞后2期对股市有显著为正且程度较大的影响,但整体来说债市对股市不存在显著的收益率溢出;在波动率溢出上,两个市场不存在显著的波动率溢出,表现出市场分割特征。

收益率溢出表示的是市场间的信息传递。中国股市参与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债市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投资主体构成不同意味着两市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差异。相较而言,股市仍然占据资本市场的主导地位,股市行情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关注,股市也是重点监管对象,股市向其他市场的信息外溢更为明显,对债市收益率溢出显著就是佐证之一。

波动率溢出反映市场间的风险传染。中国股市在2003—2016年经历多轮牛、熊互换,震荡幅度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的股市,受政策面、资金面主导的股市暴涨暴跌式风险时有发生。相比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债市一体化程度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在交易期限、交易品种方面异化严重,投资者参与度活跃程度不够,债市处于相对平稳的波动区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风险。由于股市、债市的投资者构成差异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股市、债市的风险分割特征。长时间内,两个市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联动效应和风险传染事件,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系统稳定性良好。

2.相关性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市场波动的相关性中,而大量研究表明市场间的波动关系是时变的,特别是在不同的市场行情、宏观经济状况下,金融市场间相关关系表现各异。

为了更好地估计股市、债市在长时间内的关联性,根据BEKK估计出的股市、债市条件方差和协方差,计算出两市收益率的动态相关系数ρ12,t

表5-9 不同行情下两市动态相关系数描述

由图5-3可以看出,股市、债市间相关系数处在[-0.15,0.2]区间,说明动态相关性并不紧密,这也间接证明了股市、债市间的市场分割特征。此外,股市、债市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在2008年9月份最低,在2013年7月份最高。在2003—2016年,中国股市经历多轮震荡,走势将之划分为牛市、熊市、震荡三种行情,并分别计算每段行情的动态相关系数,股市走势及行情划分见图5-4,动态相关系数统计性质描述见表5-7,两市动态相关关系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图5-3 股市、债市动态相关系数

图5-4 股市走势及行情划分

(1)股市、债市动态相关性较弱,表现出市场分割特征。

动态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在0附近频繁波动,总体上来说两市相关性微弱,在大多数情况下,动态相关性均值为负,分散化投资可以较好地进行风险分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债市、股市出现的长期分割也是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低的体现。

在牛市中,资本的逐利性会让投资者更加青睐于股市,会将资金从债市转移到股市,以获取高回报;在熊市中,资本追逐安全性(Flight to Quality)意愿更强,从而将资金从股市撤离转移至债市以获取平均回报。股市、债市间资产配置存在的交易成本,影响了股市、债市的资金转移,从而导致股市、债市的动态相关性并不显著。

更为重要的是,债市的收益率相对稳定,股市虽然作为资本市场主导,对债市存在显著的收益率溢出,且其信息传递渠道通畅,但是由于中国债市的市场交易并不活跃,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所以股市对债市的波动率溢出并不显著,因此动态相关系数也长期在零均值附近。

(2)股市、债市动态相关性受资本市场整体情况影响大。

股票市场走势,将2003—2016年划分为震荡、牛市、熊市多个区间,并分别对各个区间的两市动态相关系数做统计性描述。总体上来说,牛市中,动态相关系数为正,熊市中相关系数为负,震荡行情中的相关系数则有正有负。2007—2008年的熊市行情中,股市、债市的动态相关性表现出极大的波动,而在随后近一年的小幅反弹牛市中,动态相关性表现平稳。这可能与2008年第4季度推出的4万亿扩张财政政策相关。政策实施后,债市、股市都出现了短暂的拉升,并且走高行情一直延续到了2009年第3季度。两市动态相关性的转变更多的受来自资金面的影响,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信用大扩张环境下,两市动态相关系数走势更为平稳,说明股市、债市在市场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保持相对平稳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