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传染病与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与预防措施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多年来也一直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高居首位。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乙型肝炎抗原携带者。乙型肝炎是经血传播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没有证据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可经过共餐、蚊子叮咬及日常生活的接触进行传播。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管好传染源及切断各种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与预防措施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又称传染性肝炎,它不仅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且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多年来也一直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高居首位。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目前认为有甲、乙、丙、丁、戊、己、庚等7种类型病毒,其中以乙型肝炎流行最为严重。

1.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HAV)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餐具等经口传染,以日常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多呈散发流行,亦可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引起暴发流行。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在我国上海地区甲肝大规模暴发流行,感染者达31万人,死亡47人,患病原因就是人们食用了从污染水域捕获的未熟透毛蚶。

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80.9%,推算我国约有9.7亿人感染过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的流行以秋冬季为主,春季也有发生。人群对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都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甲型肝炎发病初期病情发展迅速,常有发热、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症状。甲型和戊型肝炎预后良好。

预防甲型肝炎可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2.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流行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部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将发展为肝病肝硬化患者,少部分慢性肝病患者还会转变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流行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我国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医疗、保健的费用开支巨大,乙型肝炎也是贫困地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数为20亿,我国为6.9亿人;全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为3.5亿人,我国为1.2亿人,由此可见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的严重性。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在57.6%,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8%。我国每年报告乙型肝炎新发病例约50万人,约占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人数的1/4。据调查,全国现有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死于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约28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乙型肝炎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乙型肝炎抗原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的外层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又称澳抗。HBsAg在临床上检验只能说明有感染,并不一定说明有病。乙型肝炎是经血传播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唾液、乳汁等体液不会通过完整的皮肤和黏膜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没有证据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可经过共餐、蚊子叮咬及日常生活的接触进行传播。

乙型肝炎起病可急可缓,并伴有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黄疸型病人的皮肤、角膜发黄,肝肿大,肝区疼痛,尿黄。无黄疸型患者常有疲倦、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症状,体重减轻,不想吃油腻食物等。乙型肝炎易演变为慢性,并可进展为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有关。

3.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搞好个人卫生。

(2)加强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对各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加强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隔离。加强饮用水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确保饮水、食品安全。搞好环境卫生,并处理好粪便、垃圾、污水,消灭苍蝇

(3)食品要加热并煮熟、煮透,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不生吃海鲜;用器具处理食品,减少手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机会。

(4)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是新生儿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式注射器献血人员筛查也可有效防止乙肝传播。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菌痢、赤痢,是由志贺氏菌属的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有的伴有发热症状。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呼吸衰竭

痢疾杆菌的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其传播途径复杂,可通过水、食物和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该病呈常年散发,水和食物型菌痢疾暴发流行多见于夏秋季以及灾后水源受粪便严重污染的地区。苍蝇污染食物的机会很多,在本病的传播中亦起重要作用。生活接触是非流行季节散发的主要途径,但在卫生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可形成暴发。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管好传染源及切断各种传播途径。对各型患者和带菌者加强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一些重点行业(如饮食、饮水、托幼、公共服务行业等)从业人员带菌者应及时发现并调离工作,经彻底治疗后,方可恢复原工作。加强饮水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确保饮水、食品安全。搞好环境卫生,处理好粪便、垃圾、污水,消灭苍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搞好个人卫生,改变不卫生的生活习惯。

(三)人畜共患传染病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据不完全统计,自然疫源性疾病有178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等。近年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动物疫病还有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

1.疯牛病

疯牛病(BSE)是牛的脑部出现致命的海绵状脑病,被认为是牛的一种新神经系统疾病,并具有传染性。疯牛病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食物链的恶果,科学家认为导致疯牛病的根源是因为在牛等家畜饲料中添加动物肉骨粉。(www.xing528.com)

从1986年11月英国发生首例疯牛病后不到20年工夫,疯牛病就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英国是发生疯牛病最多的国家,1999年统计英国疯牛病发病数占全球总发病数的99%。到2000年7月,英国超过3.4万个牧场的17.6万多头牛感染了此病。截止到2002年,英国共屠宰病牛1100多万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疯牛病不仅使牛养殖业牛肉制品加工业遭受巨大损失,也使以牛源物质为原料的化妆品和医药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人食用了混杂有疯牛病脑部和脊髓的肉制品,或与疯牛接触就会患上人类形态的疯牛病,称新型克雅氏症(vCJD),其潜伏期在15年左右,患者死亡率达100%。人患者脑部会出现海绵状空洞,先是表现为焦躁不安,后导致记忆丧失,身体功能失调,最终精神错乱死亡。

人类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有克雅病(CJD)、散发性CJD、家族遗传性CJD、医源性CJD、库鲁病、GSS综合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新型克雅氏症。新型克雅氏症患者以年轻人为主,发病时间平均为14个月。截至2003年年底,全球累计已有至少137人死于新型克雅氏病,其中多数病例在英国。目前还没有科学论据能够证明食用感染了疯牛病的牛肉同患克雅氏病有直接联系,但为防万一,各国政府禁止出售、食用感染疯牛病的牛肉。

2.禽流感

禽流感(AI)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家禽和野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多是由A型病毒引起,一般由高致病性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由H5N1血清型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禽流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97年香港曾出现禽流感H5N1病毒和H9N2病毒感染的人群,造成6人死亡。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亚洲部分国家暴发了大规模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几个月中,亚洲共有1亿多禽类或者是死于此种疾病,或者是被扑杀。因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越南死亡16人,泰国死亡5人。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病毒的鸡、鸭。人类直接接触感染病毒的家禽及其粪便可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可传播。到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播。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加热1分钟或60℃~70℃加热2~10分钟就可将其灭活,病毒对紫外线照射及汞、氯等常用消毒液也很敏感。

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人类患禽流感后,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在39℃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一些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有单侧或双侧肺炎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多种器官衰竭,以致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禽流感为水平传播,切断它的传播途径就可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公众特别是儿童应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鸡、鹅、鸭,鸟等);接触禽类及其蛋类、粪便后,要用皂液和流水洗手。

禽流感疫情发生后,要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必须对疫区周围5km范围内的所有易感禽类实施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将疫点及其周围3km的家禽全部扑杀、深埋,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同时在疫区周围应建立隔离带,控制疫情蔓延。这样可尽快扑灭疫情,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

3.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炭疽杆菌对人畜危害极大,马、牛、羊等家畜易为感染。人可通过皮肤接触感染,或吸入炭疽杆菌芽孢,也可由被污染的食品感染。

炭疽杆菌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3~5天,根据感染炭疽杆菌的途径,其临床症状可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肠炭疽三种类型。猪感染炭疽后,表现为慢性局部炭疽,病变在颈部颌下,喉与肠系淋巴结,剖面呈砖红色、肿胀、质硬。宰前一般无症状。

炭疽病是一种难以根除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旦发生畜疫,其污染场所就变成了长期的芽孢滋生地,形成疫源地。而对疫源地的消毒,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对付炭疽感染的有效办法。

牲畜发现炭疽疫情后,必须在6小时内对病畜进行隔离,并进行消毒处理。病畜一律不准屠宰解体,应密封化制处理,否则,解剖后在空气中数小时即可形成芽孢。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连续出现了用夹有炭疽杆菌白色粉末的信件传播炭疽热感染的“生物恐怖”事件,造成了12人死亡。

4.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羊、牛、猪、骆驼、马、犬都是人类生病的传染源,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人患布氏杆菌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头痛、失眠、坐骨神经痛和多发性神经炎等,发病初期还出现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此外,还有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多样性症状。

感染布氏杆菌病畜的肉品及内脏均应经高温处理或盐腌等无害化处理后再食用。防治布氏杆菌病的基本措施是控制和清除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畜群。

5.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牛、羊、猪等偶蹄动物易于感染。病畜发病时,动物的唇和蹄上长满水疱,同时伴有发烧、食欲不振等症状,患病动物体重大幅下降。口蹄疫本身并不会导致死亡,但为防止其传播,通常采取屠宰患病动物等方法。

口蹄疫很少会传染给人类,但是接触患病动物的人也有可能被传染。人主要通过食用生乳或未消毒的畜产品以及接触病畜而感染。

凡患口蹄疫的同群牲畜应立即屠宰。应加强屠宰前的兽医检疫,体温增高的病畜其肉部、内脏及副产品应高温处理;体温正常的病畜体,去骨经排酸后可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