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实用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措施

现代实用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措施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防措施是在传染病未发病、流行或暴发前经常性的预防措施,通过落实这些措施,使得传染病不发生或少发生。控制措施是指疫情发生后,为防止疫情扩散,尽快平息疫情所采取的措施。传染病的防治必须针对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以抓主导环节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于强制性管理的传染病,对疫源地可进行必要的封锁,限制疫区与非疫区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发生疫情地区应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采取相应措施。

现代实用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是在传染病未发病、流行或暴发前经常性的预防措施,通过落实这些措施,使得传染病不发生或少发生。控制措施是指疫情发生后,为防止疫情扩散,尽快平息疫情所采取的措施。传染病的防治必须针对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以抓主导环节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一)传染病的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原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凡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皆为疫情责任报告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个公民都是义务报告人。

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规定了39种需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城镇应于发现后2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农村不超过6h。

其他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6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农村不超过12h。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诊断后,在24h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h内寄送出传染。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与分类

1.经常性预防措施

(1)认真宣传防治传染病的卫生知识,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图片、口头宣讲等方式,按季节有重点地进行宣传。让群众掌握预防和识别传染病的知识,加强自我保护。培养健康的、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在社区、厂矿、机关学校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消毒、杀虫、灭鼠工作,并铲除其孳生的条件;并加强社区家养宠物的卫生宣传工作。

(3)有计划建设和改造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4)改善社区公共饮用水卫生条件,加强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农村集体供水(农村自来水)水源附近,禁止有污水池、粪堆(坑)等污染源,禁止在饮用水水源附近洗刷便器和运输粪便的工具。定期检查饮用水的消毒情况。

(5)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操作规程,杜绝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建立、健全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www.xing528.com)

(6)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有害食品进入机关学校食堂、家庭和餐饮业。

(7)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给适龄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建立预防接种卡片,并按儿童计划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疫苗。对漏种儿童要及时补种,对外来流动儿童要查验预防接种证,并及时补种。

2.疫情出现后的控制措施

(1)控制传染源

①针对病人的措施应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②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连续3次检查阴性后,才能解除管理。③凡与传染源有过密切接触者应酌情采取措施,包括隔离观察、医学观察和应急接种或药物预防。④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高的动物传染源应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家养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许多传染病防治的主要措施;肠道传染病通过粪便等污染环境,应加强对病人排泄物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痰和飞沫污染空气,通风和空气消毒至关重要;艾滋病可通过注射器和性活动传播,因此应大力推荐使用避孕套,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器;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①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②疫源地消毒: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是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范围较小的疫源地(如只有一个传染源)称为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称为疫区。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对于强制性管理的传染病,对疫源地可进行必要的封锁,限制疫区与非疫区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疫源地被确定以后,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被解除,即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传染源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或新感染发生。

(3)保护易感者:包括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和个人防护。

(4)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有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当地政府需立即组织力量防治,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后,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②停工、停业、停课。③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发生疫情地区应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采取相应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