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疾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现代实用预防医学

疾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现代实用预防医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疾病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空间)、不同人群(人间)中发生疾病强度的人群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因此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导致疾病年龄分布差异的原因取决于接触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免疫水平、预防接种及其有效性等。

疾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现代实用预防医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空间)、不同人群(人间)中发生疾病强度的人群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研究疾病分布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病因的基础;②帮助人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重要信息;③对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可为合理地制定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评价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

1.发病率(incidence)

表示在一定人群中、一定期间内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观察时间单位可根据所研究的疾病病种及研究问题的特点决定,通常以年表示。分子与分母的确定: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发病,则应分别计为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对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疾病可将初次诊断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精神病等。分母中的暴露人口是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当描述某些地区的某病发病率时,分母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或为当年年中(7月1日零时整)的人口数。

2.患病率(prevalence)

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和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两种。时点患病率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期间患病率通常超过一个月。

患病率是横断面研究常用的指标,通常用来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如冠心病肺结核等。患病率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3.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

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的指标。感染率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隐性感染、病原携带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较为有用,如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结核、寄生虫病等。

4.死亡率(mortality rate,death rate)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死亡率是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个常用指标。它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因此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该指标也可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病死率通常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二)疾病流行强度

疾病流行强度是指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暴发及流行等表示。

1.散发(sporadic)

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确定某病在某地区是否属于散发,应参照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如当年发病率未显著超过既往一般发病率,则称为散发。有时也将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传播关系情况也称散发。但是在小范围的人群中出现上述情况则称为散发病例或单个病例。

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原因是:①该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②有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可出现散发,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③有些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传染病也可出现散发,如炭疽;④某些长潜伏期传染病也易出现散发,如麻风。

2.暴发(outbreak)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大多数病人具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且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病,如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暴发。非传染性疾病也可呈暴发状态,如食物中毒等。

3.流行(epidemic)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流行的判定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情况进行。有些传染病隐性感染占大多数。当它流行时临床症状明显病例可能不多,而实际感染率却很高,这种现象称为隐性流行。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常具有这种现象。

4.大流行(pandemic)

当某病发病迅猛,范围可跨越省界、国界,甚或波及全球,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pandemic),如流感、霍乱世界大流行。

(三)疾病的三间分布

1.人群分布

人群可根据不同的自然或社会属性,如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等进行分组或分类,不同疾病在某一属性(如年龄)上有其分布特点。

(1)年龄

年龄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其他因素的作用都强。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频率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有些疾病几乎特异地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年龄组。一般来说,慢性病的发病水平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如糖尿病。有些传染病发病高峰后移、病情重或不典型,亦可使发病年龄前移,如麻疹。导致疾病年龄分布差异的原因取决于接触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免疫水平、预防接种及其有效性等。

(2)性别

很多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①男女两性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②男女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代谢功能等的不同;③男女两性行为、生活方式不同。(www.xing528.com)

(3)职业

不同职业暴露均可导致疾病分布不同。在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及胃肠癌的发生多见;矿工、翻砂工易患尘肺;生产联苯胺染料的工人易患膀胱癌林业工人、狩猎者易患森林脑炎;饲养员、屠宰工人、畜牧业者易患布鲁氏分枝杆菌病;矿工、建筑工人及农民均有较高的发生意外伤害和死于外伤的比率;脑力劳动者易患冠心病。

(4)民族和种族

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在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及其严重性等方面可有明显差异。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①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不同;②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③不同民族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医疗保健水平等不同。④不同民族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

(5)宗教

不同宗教有其各自独立的教义、教规。因宗教信仰不同,其生活方式也有明显差异,这些对疾病的发生和分布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犹太教有男性自幼“割礼”的教规,其结果犹太人男性阴茎癌发病甚少,女性宫颈癌发病率亦低。

(6)婚姻与家庭

不同婚姻状况人群的健康常有很大的差别,离婚者全死因死亡率最高,丧偶及独身者次之,已婚者最低。婚姻状况尤其对女性健康影响明显,婚后的性生活、妊娠、分娩、哺乳等对女性健康均有影响。在有两性生活史的妇女中宫颈癌多见。在无哺乳史妇女中乳腺癌多见。

(7)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对疾病的暴发流行起到加剧的作用,这为疾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流动人口可能对新环境不适应;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疟疾、霍乱、鼠疫等的暴发和大流行不少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供销、采购、边境贸易、国际交流等流动人口成为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2.时间分布

时间分布是对某一地区人群中发生的一种疾病按时间的变化进行描述,以验证致病因素与该病的关系。疾病时间分布的表现方式包括:

(1)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短期波动也称时点流行或暴发,是指特定人群中由于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而出现大量症状相似的病例。多数病例发生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与最短潜伏期之间。从而可推测出暴发的原因及暴露的时间。传染病常表现有暴发或短期波动,如食用污染食物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可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人。非传染性疾病也表现有短期波动或暴发现象,如1972年7~10月间上海市桑毛虫皮炎的暴发,有的单位罹患率可达51.1%。狭义上讲,暴发适用于小范围人群,短期波动适用于大范围人群。

(2)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

季节性是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传染病可表现为严格的季节性,这种严格的季节性多见于虫媒传播的传染病。也可表现为季节性升高,一年四季均发病,但在一定月份发病升高,如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非传染性疾病也有季节性升高的现象。如克山病有明显的季节多发现象,这是克山病的显著的流行病学特点之一。在东北、西北地区,各型克山病病人多集中出现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为高峰,其中多发月份为当年12月至次年1月,占全年总发病人数的80%~90%,而西南地区却以6~8月为高峰。

(3)周期性(cyclic change,periodicity)

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发生一次流行。有些传染病由于有效预防措施的实施,这种周期性的规律也发生了改变。例如,我国麻疹疫苗普及应用前,城市中每隔一年麻疹流行一次;1965年对易感者进行普种疫苗后,其发病率降低,周期性流行规律也不复存在。疾病出现周期性的条件:①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传染源及易感人群多,特别是新生儿的积累提供了相应数量的易感者。②传播机制相对容易实现的疾病,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易感者,疾病便可迅速传播。③疾病可形成病后免疫,所以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4)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secular change)

也称长期变异,是对疾病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显著不同于以前的现象。如有些疾病可表现出几年或几十年的持续的发病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我国20世纪20年代,猩红热以重型病例居多,病死率可高达15%~20%,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降低,几乎未见有病死者。从1990年开始,美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在前10位癌症中,有8种下降或持平。其中男性肺癌从1930—1990年的60年间,呈明显升高趋势,1960年后升高更为明显。但1990年后开始下降,其原因与自20世纪70年代的烟草消耗量明显下降有关。

3.地区分布

各种疾病均具有其自身的地区分布特点。疾病的地区分布与致病危险因素的分布和致病条件有关。可表现为疾病在不同国家间的分布、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分布、城乡分布、地方性等特征。

(1)不同国家间

有些疾病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如黄热病只在非洲及南美洲流行。有些疾病虽在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如日本胃癌及脑血管病的调整死亡率或年龄死亡率居首位,而其乳腺癌、大肠癌及冠心病则最低。研究认为日本低脂肪的进食量与低血清胆固醇量和低冠心病率有关,而其高盐摄入量可能是高血压中风的主要病因。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率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高,南亚地区最低;肝癌多见于亚洲、非洲;乳腺癌、肠癌多见于欧洲、北美洲。

(2)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

无论传染病还是非传染性疾病,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也有明显差别。如我国血吸虫病仅限于南方的一些省份鼻咽癌最多见于广东,故有“广东瘤”之称。食管癌以河南林县为高发;肝癌以江苏启东为高发;原发性高血压北方高于南方。

(3)城乡间

城市与农村由于人口密度、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卫生状况、动植物的分布等情况不同,所以疾病的分布也出现差异。城市有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即人口多、密度大、居住面积狭窄、交通拥挤、出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口流动性较大,这使得城市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某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因此可使某些传染病常年发生,并可形成暴发或流行,也常常出现周期性。城市工业较集中,车辆多,空气、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慢性病患病率明显升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城市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与空气污染或噪声有联系的职业性因素所致的病害,也多见于城市,而且疾病频率消长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农村由于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不频繁,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可是一旦有传染病传入,便可迅速蔓延,引起暴发,而且发病年龄也有后延的现象。农村还由于卫生条件较差,接近自然环境,所以肠道传染病较易流行。农村的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如疟疾、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均高于城市。一些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氟骨症等也高于城市。

(4)地方性疾病(endemic diseases)

地方性疾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地方性疾病不需要从外地输入。在我国,地方病常指与当地水土因素、生物学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其病因存在于该地区的水、土壤、粮食中,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致病,如地方性氟中毒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