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预防措施与膳食结构对抗病

传染病预防措施与膳食结构对抗病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预防偶合反应的发生,接种应避开传染病流行季节。例如,在某一传染病发病高峰季节到来之前宣传该病的具体预防措施及早期的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加强营养,以增强抗病能力等。(五)检疫检疫指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而采取的一种卫生防护措施。检疫传染病患者的卫生处理措施包括隔离、留验和就地诊验等。

传染病预防措施与膳食结构对抗病

(一)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1.预防为主 我国对传染病的防制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预防保健网等综合防制措施。

2.建立疾病监测管理系统 疾病监测即对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长期地、连续地观察,细致地收集、分析资料和反馈疫情,为制定预防疾病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群易感性,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目前我国疫苗可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为了优先控制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由国家免费提供、公民有义务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适龄儿童需接种的第一类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等。第二类疫苗指的是公民以自愿为原则、自费接种的疫苗,如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1.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其生物制品

(1)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免疫原性物质,口服或注射到机体后,使之自动产生特异性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是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注入人体,使机体获得现成抗体而受到保护的免疫方法。

(3)被动自动免疫(passive active immunity):在人工被动免疫的同时给予人工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优点。

2.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ty) 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状态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预防、控制、最终消灭针对性传染病的目的。免疫程序是指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的先后次序及要求。我国现行儿童计划免疫的程序见表13-6。

表13-6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注:流脑疫苗①和②为A群;③和④为A+C群。

3.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患发热或全身不适的急性病患者、各种器质性疾病患者、有过接种异常反应者、孕妇、乳母、年老及体弱者暂时不要接种。

(2)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等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执行。(www.xing528.com)

(3)接种时要一人一针一管,避免医源性感染。

4.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1)一般反应:生物制剂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机体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出现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是接种局部红肿热痛或周围淋巴结肿大,接种后10小时左右出现,24小时达高峰,2~3日消失。全身反应少见,可出现体温升高、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全身不适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反应,持续1~2日后自行消失。

(2)异常反应:指接种同一批生物制品的人中,极个别人发生需要医疗处理的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反应、精神性反应、变态反应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反应。非特异性反应指有菌化脓、无菌化脓、淋巴结化脓等,采用对症治疗,有全身反应者用抗生素。由于接种时精神紧张,可能造成暂时性脑缺血引起晕厥,这时要注意安静,头低脚高位卧床,轻者给盐开水或盐糖水,重者对症治疗。个别人接种后30分钟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抢救。

(3)偶合反应:指疾病偶然与接种同时发生,被误认为是疫苗引起的反应。冬季易偶合流脑,夏季易偶合乙脑和肠道传染病。为预防偶合反应的发生,接种应避开传染病流行季节。

(4)接种事故:指由生物制品质量不合格、接种工具消毒不严格或接种人员未按规定的疫苗接种途径和剂量进行操作引起的不良事件,应积极避免。

(5)免疫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主要通过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进行评价。流行病学效果可通过比较接种组与未接种组的发病情况进行评价,常用疫苗保护率和疫苗效果指数描述。

(三)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例如,在某一传染病发病高峰季节到来之前宣传该病的具体预防措施及早期的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加强营养,以增强抗病能力等。

(四)改善卫生条件

改善卫生条件是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采取措施。如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改善饮水和食品卫生状况;对粪便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经常性的消毒、杀虫、灭鼠等。此外,医疗卫生机构和生物实验室要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五)检疫

检疫(quarantine)指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而采取的一种卫生防护措施。检疫分为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检疫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而后者则是为了防止人类传染病的传播。卫生检疫分为国内卫生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两类。国内卫生检疫指在国内实施的交通卫生和其他卫生检疫。国境卫生检疫指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者由国内传出,保护国内和国外人群的身体健康,由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在国境口岸对入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实施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的行政执法活动,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国家行为。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有鼠疫霍乱黄热病三种。检疫传染病患者的卫生处理措施包括隔离、留验和就地诊验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