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合辑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合辑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三)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和特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多发于春季,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四)风疹1.病因和特点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传染病,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皮肤斑丘疹,耳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又称“风痧”“痧子”等。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合辑

(一)流行性感冒

1.病因和特点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通过飞沫传播。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流行性感冒一般发生在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2.临床症状

流行性感冒患者会有急起高热,畏寒或寒战,头痛、身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有鼻塞、流鼻涕及畏光、流泪等眼部症状。咳嗽、胸骨后不适或烧灼、咽干、咽痛也较常见。严重者体温可达40℃,面部潮红,咽部及结膜外眦部轻度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发热多于1—2 天内达高峰,3—4 天内热退,退热后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并持续3—4 天后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 周。轻型患者发热不超过39℃,症状较轻,病程2—3 天。

3.预防与护理

(1)学前儿童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如下:

①患儿隔离。患儿在家休养,不能到幼儿园学校上学,以减少传染给其他小朋友的机会;也可保证孩子休息,减少并发症。

②家庭或托儿所发现流感病人时,应进行空气消毒,如用醋熏;对食具要煮沸消毒,玩具等均需进行消毒。

③流感流行季节不要带幼儿到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去玩,特别是体弱儿,容易因感染而发病。

④增强非特异抵抗力。让幼儿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呼吸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常食含钙(如奶类、豆制品、海产品等)及含维生素A 丰富的食物,增强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抵抗力。在儿童3 足岁前应补充鱼肝油

预防接种。接种流感疫苗能增强抗流感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接种流感后保护期约为6 个月—1 年。接种疫苗对婴幼儿及体弱儿尤为适用。

(2)学前儿童发生流行性感冒时护理措施如下:

①补充营养,卧床休息。增加睡眠,减少疲劳,增强抵抗力,才能较快地控制疾病的发展;高热时应多吃流质食物,如鱼汤、肉汤、脱脂奶、藕粉、稀粥等。菜肴应清淡,易消化(如清蒸鱼、肉松、蒸蛋、蔬菜等),每天都吃些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C。进食量不宜过多,以避免呕吐。保证每天从摄入的食物中得到一定的热能及营养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②对症处理。幼儿患流感期间,应服用退热剂(38 .5℃以上);用退热药后应大量喝水,以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不服药时也应不断补充水分,可以利尿,有利于排出毒素。幼儿高热不退时可用物理降温,如在头部放冰袋等。不能用捂热发汗的方法,以防止高热惊厥。

③密切观察病情。小儿体温虽高,但用退热剂效果快,而且精神状态较好,能玩、能吃、能喝,情绪正常,这类幼儿病情较轻。相反,有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或嗜睡、频咳、呛咳、气急(1—4 岁呼吸40 次/ 分钟以上)等,应注意可能有肺炎、喉炎、中耳炎等并发症,要立即去医院诊治。

④防止继发感染。幼儿患流感时,应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开空调的房间也应定时开窗。护理人员应戴口罩,勤洗手,减少细菌继发感染的机会。

(二)水痘

1.病因和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阶段,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水痘冬春两季多发,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2.临床症状

水痘病毒感染儿童后,大约经过两个星期的潜伏期,儿童会出现发烧、头痛、身体不舒服、食欲不振等早期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后,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和结痂。数小时或者一天后,儿童身上的皮肤会慢慢地出现具有特征性的丘疹。出疹24 小时后,脸上、背上、腹部、四肢等各个地方均会出现红疹点和水泡,一部分会开始结痂,一周左右后,痂皮脱落。幼儿被传染后的14—17 天前后,开始出现38℃左右的发热症状,并持续一两天,伴有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

3.预防和护理

幼儿患水痘后应剪短指甲,衣服、被褥要清洁,以免感染,疱疹瘙痒、破溃可用外用药。患水痘期间,要做好隔离工作,让幼儿多休息,多喝水;吃清淡食品,不要吃鱼虾等刺激性食物。要保持室内卫生,常通风换气。不要洗澡,要勤换内衣。在出疱疹期有严重的瘙痒感,因此要注意剪短幼儿指甲,以免用手抓破皮疹,造成感染,留下瘢痕

(三)流行性腮腺

1.病因和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多发于春季,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两三周发病。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器官,常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和卵巢炎等症状。

2.临床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8—30 天,平均为18 天。患者大多无前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一两天后,腮腺显著肿大,发热38—40℃不等。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腮腺肿胀大多于1—3 天到达高峰,持续4—5 天逐渐消退恢复正常。

3.预防和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感染。教师或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患儿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漱口,给予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避免酸、辣、甜味及硬而干燥的食物,防止腮腺肿胀、疼痛加剧;让患儿保证休息,防止过劳。发热伴有并发症患儿应卧床休息至热退。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监测患儿体温,高热时可采用头部冷敷或温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

(四)风疹

1.病因和特点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传染病,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皮肤斑丘疹,耳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又称“风痧”“痧子”等。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风疹多见于1—5 岁儿童,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

2.临床症状

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感染风疹病毒后常有发热、头痛、咽痛、流鼻涕等轻微前驱症状和枕骨下、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一两天从面颈部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斑丘疹,24 小时内蔓延至躯干、四肢。皮疹发病特点是历时短、消失快。躯干部皮疹可融合,四肢皮疹分散不融合。一般第三天皮疹迅速消退,不留痕迹。(www.xing528.com)

3.预防和护理

对学前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风疹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并以进流食为宜,患后应隔离至出疹后三天。发热期间患儿体内消耗较多,特别是水分的消耗较多,需要多饮水、果汁、新鲜菜汁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饮食宜清淡、适口、利于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面食、米食为主。避免患儿因瘙痒抓破皮肤引起其他疾病。未患过风疹的儿童应避免与患儿接触。

(五)麻疹

1.病因和特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为特征。该病传染性极强,主要威胁5 岁以下儿童,成人也有发病可能。

2.临床症状

麻疹潜伏期一般为7—14 天,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患儿多在发热之后3—4 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 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出疹3—4 天后皮疹开始消退,7—10 天痊愈。

3.预防和护理

对麻疹患儿应早发现、及时隔离、及早治疗。隔离患儿不要出门。良好的护理有助于该病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此时要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室内温度要适宜,不可忽冷忽热,保持空气新鲜,灯光要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眼睛。

(六)猩红热

1.病因和特点

猩红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 月,冬季的11、12 月多见。发病年龄以2—8 岁儿童为主,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2.临床症状

猩红热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三四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病后一天发疹,依次在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 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多于48 小时后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 天可完全消失。

3.预防和护理

猩红热患者宜卧床,应给予足够水分和热量。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房间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患者及带菌者,应给予隔离治疗。儿童教育机构或其他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因和特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在春、冬季流行,6 个月—2 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2.临床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斑、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此外,脑膜炎球菌可不侵犯脑膜而仅表现为败血症,其中重者可呈暴发型发作。该病感染也可发生于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及眼等部位。

3.预防和护理

该病患病期间,应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及时宣传,开展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卫生,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儿童应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及早发现和隔离患者,做好该病的预测和预报工作,以防止疫情传播和扩大。一旦疾病进入恢复期,应均衡饮食,可食用新鲜水果、蔬菜、谷物、植物籽、酸奶和其他酸性食物。

(八)病毒性肝炎

1.病因和特点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伤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甲、乙、丙、丁、戊型五种。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如病人的大小便、呕吐物及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经口传入就可患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不洁注射传播,另外与肝炎患者的眼泪、唾液、汗液等体液分泌物密切接触,也具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2.临床症状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黄疸等。儿童肝炎患者不同于成年人,症状比较轻,多表现为黄疸、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小便呈褐色或茶色,腹部不适且发热,大便呈白色等症状。

3.预防和护理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知识拓展5-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发于5 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如下: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布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潜伏期为2—7 天,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前儿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