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手册

国内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手册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用于治疗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或与某些传染病患者接触后的应急措施,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保护好易感人群,避免与患者接触。

国内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手册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传染源并能及时进行管理,对感染个体和健康人群非常重要。

1.患者

一般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患者一经确定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2.疑似患者

甲类传染病的疑似患者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和送检病原学标本;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的疑似患者在医疗保健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

3.病原携带者

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指导督促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道德风尚;定期随访,经2~3次病原检查阴性时可予解除隔离。在食品行业、服务行业及托幼机构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调离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携带者不得再从事威胁性职业。艾滋病乙肝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作为献血员。

4.接触者

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而且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限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检疫内容主要包括留验、医学观察、应急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等。

5.动物传染源

人类危害较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然后焚烧或深埋,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病的家畜;危害性大且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应予彻底消灭,如灭鼠;危害不大而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隔离治疗;此外要做好家畜的预防接种和检疫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顾名思义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主要措施是隔离和消毒。

1.隔离

(1)严密隔离

对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狂犬病等,应单人单房、严密隔离。

(2)呼吸道传染病(www.xing528.com)

公共场所及家里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应进行空气消毒。

(3)消化道传染病

着重在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个人卫生等方面采取措施。

(4)虫媒传播传染病

一般可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以达到防虫、杀虫、驱虫的目的,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5)传播因素复杂的寄生虫病

一般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消灭钉螺、治疗病人及病牛、管理水源、管理粪便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6)保护性隔离

抵抗力低的易感者,如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严重烧伤者、早产婴儿器官移植患者等,应做保护性隔离。医务工作者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尤其注意避免医源性感染。

2.消毒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消毒有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大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主要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个方面。

1.特异性措施

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地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和类毒素的接种,使人体在1~4周内主动产生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可维持数月至数年,免疫次数1~3次,主要用于预防传染病。人工被动免疫采用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包括抗毒血清、人类丙种球蛋白等,人体注射后免疫会立即出现,但仅维持2~3周,免疫次数多为1次。主要用于治疗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或与某些传染病患者接触后的应急措施,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起着关键性作用。

2.非特异性措施

主要包括改善膳食、均衡营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和提高生活水平等。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保护好易感人群,避免与患者接触。对职业性高危人群,及时给予预防性措施,一旦发生职业性接触,应立即进行有效的服药或预防接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