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政府抗日战略的制定与发展的优化

国民政府抗日战略的制定与发展的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民政府抗日战略的制定。当时国民政府对这场战争划分了5大战区。日军没能实施这样的战略,是国民政府战略指导的成功,为全局胜利打下了基础。二是南京、上海地区的一些学者认为:国民党的抗日战略扭转了日军主力自北而南的战略进攻,迫使它自东而西进攻。他们对国民政府战略方向作出肯定的评价。根据以上战略,国民政府决定利用1/3的部队正面抵抗;1/3的部队留守训练;1/3的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国民政府抗日战略的制定与发展的优化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北平、上海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之下,国民政府作为国家层面如何指挥这场战争呢?

(一)国民政府抗日战略的制定。当时国民政府对这场战争划分了5大战区。第一战区,华北战区,抗日主战场;第二战区,陕西战场;第三战区,淞沪地区;第四战区,广东地区;第五战区,山东地区。战争初期,日军实际进攻路线大致是这样的:1937年7-8月,日军大规模进攻北平、山东;1937年8月至10月大规模进攻上海、南京、武汉;1937年9月,日军从台湾派守备队赴上海增援;1937年11月,日军从华北派兵赴上海增援;1938年10月,在南部广州地区发动进攻。日军在卢沟桥事变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决抵抗后,日本本土大本营恃其绝对海、陆、空优势,向侵华日军发出了“速战速决”的指令:希望以3个师团的兵力于3个月内解决中国事件。针对这一情况,国民政府迅速作出了反应,联合中国共产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主力集中华北,阻止日军南下”、“主力转移淞沪,诱迫日军自东而西”,“诱敌主力于津浦铁路,阻击日军过江西进”、“广泛发动华北游击战,阻其南渡黄河”、“沿江布防,节节抵抗,保卫武汉”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以打破日军“速战速决”战略,施行持久战战略。

(二)国民政府抗日战略讨论。关于国民党的抗日战略,台湾吴相湘、秦孝仪、李云汉等学者认为: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主力在上海猛攻日军,迫使日军将作战重心自华北转向华东,放弃沿平汉线南下的意图,转而溯长江西进;如果日军像古代游牧民族自北而南攻取武汉,可将中国切为两半,置华东方面的中国军队于背海一战的境地。日军没能实施这样的战略,是国民政府战略指导的成功,为全局胜利打下了基础。

针对台湾学者的观点,大陆学者有三派观点。一是华北地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对台湾学者的观点持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把中国军队主力集中于淞沪地区,是错误的战略,是战略上的失误。它没有改变日军对华全面进攻方向,相反还让日军南北呼应,造成南北夹击中原的有利态势。二是南京、上海地区的一些学者认为:国民党的抗日战略扭转了日军主力自北而南的战略进攻,迫使它自东而西进攻。日军如果攻占武汉等中部要地,掠夺长江下游和沿海最富庶地区的人力、物力,迫使中国军队主力于东部地区背海决战,将使我国无法进行持久战。他们对国民政府战略方向作出肯定的评价。第三派观点认为:我们不能只考虑我们的方向如何走,还应该看看日本当时是怎么想的。依据日方史料,并考订日方战略规划,日军近代侵入、并常年经略扬子江(即长江),形成了完整的对于扬子江流域的战略方针与作战规划。由此,他们认为日军既定的形式和习惯都喜欢按照扬子江的方向,从入海口一直往上游攻打。(www.xing528.com)

综合以上三方观点,我个人认为:扬子江是日军最为重视的战略通道;溯江西进武汉为日军既定的战略方向;国民政府虽然没有转移日军的原定计划,但也正确地应对了日军的进攻方向。所以说,国民政府战略方向还是正确的。

(三)二期抗战战略。全面抗战以后,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了“二期抗战战略”,就是把整个抗战时期分为两个时期。一期为针对日军的战略攻势,我方进行战略防守,此时,日军进攻至战争“顶点”(即侵略的最高峰值)武汉和广州;二期为针对日军的转守,我方积累优势,转向战略反攻。根据以上战略,国民政府决定利用1/3的部队正面抵抗;1/3的部队留守训练;1/3的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且先后调整正规军共204个师又39个旅,约200余万人补充了作战消耗,恢复到了1937年前兵力水平。

(四)抗战后方基地的选择与建设。1935年,确定了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基地。抗战爆发后不久,上海失守,江南告急。1937年11月12日,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决定:“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迁往重庆。”1938年1月,蒋介石说:“如武汉失守,即以巴蜀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甘,南控滇、黔、桂诸省,而将重兵守扼平汉、粤汉两铁路线以西,再置相当兵力于浙、闽、赣诸省,稳扎稳打,以消耗敌人。一面促进国际变化,以求盟友。如此,则日本一定会多行不义必自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